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涝工程直接经济效益表现在涝灾的减免程度上,应该只是因有、无治涝工程措施而导致的涝灾损失的差值。由于在治涝前、后,涝区的内环境常常可能会发生变化,承灾体的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也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变化环境下治涝工程效益应该是有治涝工程情况下比假设无该治涝工程情况下减少的涝灾损失;而且孕灾外环境可能是随机变化的,故各频率的暴雨导致的涝灾损失应为与各种承泄区水位组合下的涝灾损失的数学期望值。因此,现有的治涝效益估算方法均不能或不完全适用于变化环境下的治涝效益估算。本文基于Copula函数和GIS构建的变化环境下治涝效益分析计算模型,用Copula函数构建涝区暴雨和承泄区水位的联合分布,借助GIS技术构建涝区数字高程模型。根据涝区暴雨和承泄区水位遭遇组合下的积水过程估算其涝灾损失,进而计算有治涝工程和假设无该治涝工程两种工况时所有组合下的涝灾损失期望值,从而得到治涝工程效益。并以实际案例来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淮河中游易涝洼地涝灾特性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中游实际发生的洪涝灾害,从分布范围、发生频率、淹没水深、持续时间、洪灾与涝灾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涝水及涝灾特性,并且从降雨、自然地理、土壤条件、洪涝关系、滞涝区面积、排水体系、管理等方面对淮河中游地区致涝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归纳了涝灾成因,旨在为淮河流域易涝洼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变化环境下治涝效益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涝工程建设前后涝区内状况往往会发生变化,承灾体的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也会有所改变,因此,变化环境下治涝工程效益应为有治涝工程情况下比假设无该治涝工程情况下减少的涝灾损失;且各频率的暴雨导致的涝灾损失应为与承泄区各种水位组合下的涝灾损失的数学期望值。本文基于Copula函数和GIS构建的变化环境下治涝效益分析计算模型,用Copula函数构建涝区暴雨和承泄区水位的联合分布,借助GIS技术构建涝区数字高程模型。根据涝区暴雨和承泄区水位遭遇组合下的积水过程估算其涝灾损失,进而计算有治涝工程和假设无该治涝工程两种工况时所有组合下的涝灾损失期望值,从而得到治涝工程效益。以广州市南沙区的一个涝区为例简要说明了治涝效益的分析过程,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治涝效益分析模型能分析涝区内状况和承灾体均发生改变、同时考虑涝区暴雨和承泄区水位全体组合下的治涝效益,可为治涝工程建设的合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闵骞 《江西水利科技》1993,19(4):305-309
根据史料记载和近期水文资料进行考证分析,表明鄱阳湖区历史上曾出现过冬季水灾,既有涝灾也有洪灾.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区涝灾分析与治涝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明 《海河水利》2002,(2):24-2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洞庭湖区涝灾几乎年年发生,日趋加重,逐渐取代洪灾成为主要水害。为了提高抵御涝灾能力,必须加强排涝工程续建配套、整治内湖、实行科学调度、加大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工程力度和发展耐涝和避涝农业。  相似文献   

6.
刘巧清  杨哲江 《人民长江》2013,44(10):59-61
水涝灾害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易发多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简要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涝区概况及涝灾形成原因。新修订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在沿用以往规划的基础上,新增了安徽沿江圩区治涝规划区和长江中游山丘治涝规划区。治理措施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排水渠、增加泵站装机)和非工程措施(如退田还湖、加强调度管理)相结合。规划到2020年,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逐步形成“自排、调蓄、电排”相结合的治涝体系,全面达到10 a一遇的治涝标准。  相似文献   

7.
吴本瑞 《治淮》1993,(2):15-18
淮河流域的水灾主要表现为洪、涝两种情况。洪灾是由受灾区域以外的来水造成的,一般淹没水深较大,往往会使城市和农村受到严重的损失。涝灾是因区域内的雨水过多、排水不及,或因上游洪水抢占河槽后内水无法外排(即所谓因洪致涝),造成的农田或居民区积水,使农业减产、居民生产和生活发生困难;长期积水也会造成房倒屋塌、交通中断的严重情况。对农  相似文献   

8.
治涝效益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治涝工程效益计算的特点和内容,涝灾损失的调查分析及损失值的计算办法,治涝效益计算方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涝区规划是涝区治理的前期工作,目前大多投入不够,工作滞后。结合肇东涝区治理规划,认为治涝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但治涝投入相对较少,易涝地区涝灾问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涝灾导致的损失逐渐加大。因此,需要加快涝区治理规划进度,提高质量,有准备的迎接下一次水利投入焦点。  相似文献   

10.
涝区内承载体的空间分布、数量及种类等状况往往会在治涝工程建设后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有治涝工程情况下所能减少的涝灾损失应为变化环境下治涝工程效益,且各种水位组合下承泄区的涝灾损失数学期望值应为各频率下暴雨导致的涝灾损失。文章运用GIS技术、Copula函数构建了涝区数字高程模型和承泄区水位与涝区暴雨联合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变化环境下治涝效益分析模型。根据遭遇组合水位下的承泄区和涝区暴雨积水过程,通过对所有组合下的两种不同工况的涝灾损失期望值的估算,科学准确的评价了治涝工程效益,然后以新民市境内的一个涝区为例简要分析了其过程。研究表明:考虑了承泄区和涝区暴雨水位组合的治理效益分析模型,能够客观、系统的反映承灾体和涝区的变化状况,为治涝工程建设方案的优化设计及其效益分析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