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敏  刘志刚  张攀  焦鹏 《中国水利》2023,(10):42-45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黄土高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的新需求,在总结黄河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状况、水土流失治理现状与成效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水土流失治理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构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新格局、建立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加强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科技问题及关键技术研究、创新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重要措施。淤地坝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该地区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且暴雨集中、强度大,是粗泥沙来源的集中区域,也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宏伟措施,它在治理黄河流域含沙量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研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黄河河流年均含沙量、径流量、输沙量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变化,能够表征退耕还林对黄河水沙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大,黄河中游段年均含沙量在逐步减少,年均径流量保持着较低的增长水平,年均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该现象充分说明:退耕还林工程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也再一次充分证明,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中游泥沙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70年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自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工作,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取得明显成效、黄河水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取得重大成效、流域综合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人民治理黄河70年来,在防洪减灾、水土保持、供水、灌溉、水力发电等方面累计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11.1万亿元,同时为保障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近70a水土流失治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本资料、黄土高原各省(区)统计年鉴及黄河水沙变化研究、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与效益评价、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成果数据,回顾了人民治黄70 a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历程,从水土保持规划演变、治理措施配置发展和治理效果变化三个方面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心与方式,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分为试验示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重点整治、依法防治、工程推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等7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了多次规划,不同时期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方法、规划目标等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水土流失治理从分散的单项治理发展为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布设逐渐向资源合理利用、开发与治理并重转变,形成农业、工程和林草措施组合的系统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显著的保土(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灵慧 《山西水利》2009,25(1):37-38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属多山丘陵地区,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为有效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必须提高对水土流失治理的认识,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加强预防监督机制,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按区域生态工程类型分工,调动积极性、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王娉 《山西水利》2011,27(6):17-18
柳林县地处黄河中游,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主要地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多年来,该县在水土生态治理上积累了许多经验,收到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转变工作思路上确立新理念;坚持广辟渠道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创新投入机制上走出新路子;坚持强化措施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确保目标任务的落实上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循环利用及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维勤 《中国水利》2011,(16):51-53
黄土高原地区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治理好坡耕地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通过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综合治理主要措施的分析,探讨了黄土高原坡耕地的径流泥沙、坡面水资源以及农业化肥的循环利用.提出了以整治梯田工程、营造经济林、建设集水补水性耕地、实施封禁治理等多种坡耕地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日前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黄河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承担完成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措施布局研究》(简称《布局研究》)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治理措施投资估算指标研究》(简称《指标研究》)两项科研成果通过验收评审。其中 ,《布局研究》主要是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气候因素、水土流失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论证 ,提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治理措施配置的形式及数量关系 ,为更好地开展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指标研究》则是根据目前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实际 ,按照水利部、黄委有关…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8月作了关于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指示,为再造壮丽秀美的祖国山河和治理黄土高原指明了道路。本文根据“提出一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工程规划,争取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为根治黄河作出应有的贡献”的宏大计划,实现“再造一个壮丽秀美的黄土高原”的雄伟目标,并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了“重视水土保持措施,广泛应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优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挖掘水土保持农业措施的具体对策”,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胡春宏  张治昊 《水利学报》2020,51(9):1015-1025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黄河干流河道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及其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河道冲淤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是随着不同时段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今后一个时期内,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为0.4亿t/a左右;黄河中下游河道及河口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为3亿t/a左右。通过水沙调控和河道整治等综合措施,未来将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年输沙量控制在0.4亿t/a左右,可塑造与维持平滩流量约2000 m~3/s左右的输水输沙通道,宁蒙河段基本实现河道冲淤平衡;将黄河中下游河道及河口年输沙量控制在3亿t/a左右,则潼关高程可基本实现升降平衡,稳定在328 m左右,下游河道可塑造与维持平滩流量4000 m~3/s左右的中水河槽,基本实现河道冲淤平衡;河口基本实现海岸淤蚀平衡,保持流路相对稳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也存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治理效果不显著的临界状态,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治理度,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各种措施减沙的临界阈值,本文提出未来通过科学调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将入黄年沙量控制在3亿t/a左右,达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与黄河干流河道输沙的平衡,为未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确定了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2.
彭珂珊 《水利科技与经济》1998,4(4):214-217,219
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8月作了关于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指示,为再造壮丽秀美的祖国山河和治理黄土高原指明了道路,本文根据“指出一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工程规划,争取十五年初见成效,三十年大见成效,为根治黄河作出应有的贡献”的宏大计划,实现“再造一个壮丽秀美的黄土高原”的雄伟目标,并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了“重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广泛应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优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挖掘水土保持农业措施的具体对策”,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东部植物篱水保效益试验研究车全国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最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被认为是该区域环境整治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三个关键:一是如何控制水土流失,延长黄河干流七大骨干工程的使...  相似文献   

14.
加快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实现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宝明 《中国水利》2003,(17):75-77
黄河中游7.86万km2多沙粗沙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形成世界罕见的“地上悬河“,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为了根治黄河下游水害,必须加快这一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采取水土保持效益最为显著的淤地坝工程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实现新时期黄河治理开发“河床不抬高“的战略目标,促进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古老的黄河,千万年来,奔流不息,哺育着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黄河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这里沟壑密布,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暴雨集中,每遇暴雨,水土俱下泻入下游,成为黄河洪水灾害的根源。陕西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当地农林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里的水土保持工作,经过四十年的努力,水土保持各级工作机构和科研单位得到完善,并培养了大批水保科技人员,认真贯彻水土保持的方针、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在长期与水土流失作斗争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近十几年黄河输沙量的突兀性减少是社会各界人士普遍未曾预料到的。黄河输沙量减少原因和未来趋势亟待研究,也需结合现状进一步提出新的适应策略。基于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黄河水沙变化等的长期研究,提出黄河输沙量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和认识:考虑到学科特点及发展水平,黄河输沙量以及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影响的研究"宜粗不宜细";黄河输沙量变化研究可以年代为时段开展对比分析,1979年之前可作为基准期;在流域及区域侵蚀产沙性降雨的相关研究中,宜把12 mm日降雨量作为临界侵蚀降雨量指标;加强淤地坝淤积记录反演研究,揭示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以解析坡面土壤侵蚀减少与沟道坝库工程拦蓄对黄河输沙量减少的贡献,明确当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向;强化黄河未来输沙量变化趋势及治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方向与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黄河治理开发重大实践的需求出发,回顾了我国关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深化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重大需求,就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研究方向与内容提出建议,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重力侵蚀规律、不同治理措施配置下坡面-沟道系统侵蚀产沙耦合关系及泥沙输移规律、植被措施作用下的水文效应和产流机制、土壤侵蚀产沙发生发展过程尺度转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模拟理论与技术等;研究途径包括建设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试验观测体系、运用土壤侵蚀模型模拟与反演技术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对水土治理的重视,我国在水土治理上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相关治理技术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文章介绍了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就,对新时期水土流失治理科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说明,分析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技术,最后阐述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游7.86万km^2多沙粗沙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形成世界罕见的“地上悬河”,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为了根治黄河下游水害,必须加快这一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采取水土保持效益最为显著的淤地坝工程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实现新时期黄河治理开发“河床不抬高”的战略目标,促进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浅谈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灾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穷的重要原因。本文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征,探讨了水土流失原因及其灾害,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止措施——农业耕作措施,梯田和林、草整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