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下凹式绿地是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的手段之一,为评价下凹式绿地对城市地表径流的调节作用,通过对不同暴雨重现期下的下凹式绿地雨水渗蓄率、临界下凹深度、临界面积比例进行计算,设计研究区下凹式绿地建设方案,并对各方案的径流拦蓄效果和减峰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暴雨重现期为3、5和10 a时,在研究区实施两种不同下凹深度(0. 15、0. 2 m)和不同下凹式绿地率(20%~45%)的下凹式绿地建设方案,其拦蓄效果和减峰效果均能达到99. 92%以上。下凹式绿地对城市地表径流调控具有显著的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2.
城市下凹式绿地雨水蓄渗利用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凹式绿地是城市雨水利用的一种简便技术。介绍了下凹式绿地的几种形式及其应用效果,结合绿化景观设计,对绿地结构进行调整,就能实现下凹式绿地的雨水利用,几乎不需增加建设资金和运行能源的消耗,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国内外对下凹式绿地控制城市降雨径流的研究,论述了下凹式绿地在设计、降雨径流的调蓄作用、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及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日后该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为下凹式绿地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由于淡水分布不均,多数国家和地区水资源匮乏。城市耗水量巨大,尤其城市化的加快导致城市雨水大量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加剧了水资源枯竭。雨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可利用水源,很多国家已注意利用绿地收集利用雨水,我国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下凹式绿地是绿地雨水集蓄利用的改良措施,兼具景观、雨水利用、消减洪峰和控制雨水污染等功能。它比平式和凸式绿地具有更好的雨水集蓄利用功能。在分析雨水利用成为解决城市水源问题有效途径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下凹式绿地雨水利用措施在我国的研究进程。探讨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更好的利用雨水缓解城市缺水局面,促进城市水循环及服务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下凹式绿地不仅能很好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还能补充地下蓄水。通过水量平衡分析得到了不同条件下下凹式绿地的渗蓄能力,并利用对临界绿化率的计算得到了要达到零地表径流所需的绿化程度。最后,根据天津市实际情况分析下凹式绿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下凹式绿地因具有快速消纳暴雨径流量、改善雨水径流水质和补给地下水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综述了国内外下凹式绿地净化雨水径流污染的研究,总结了影响系统削减径流污染效果的因素,分析了下凹式绿地对径流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并对该技术今后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适宜三亚的低影响开发(LID)措施,以三亚市某采用低影响开发建设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WMM构建模型模拟某子汇水区域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和植草格等3种不同LID设施下,遭受不同暴雨重现期下的径流过程,评估3种LID设施对雨洪的削减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低重现期降雨条件下,下凹式绿地对雨洪控制效果较为明显,可充分发挥其对雨水滞留调蓄功能。当然,仅依靠下凹式绿地进行雨洪管理势必对小区的景观园林统筹规划带来困难;因此在实际海绵城市设计中,需要采取多种LID措施并举方式实现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冀雅珍 《陕西水利》2016,(2):143-144
本文通过下凹式绿地进行的双套环以及圆桶土体下渗试验,分析探讨了试验区下凹式绿地的土壤稳定入渗率与土壤质地、土壤含水率的关系。研究表明:下凹式绿地在雨天的下渗可为试验区的雨水利用、涵养地下水资源、清除地表积水、减少农作物的灌溉次数、节约绿地用水量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可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以深圳市光明新区为研究对象,在深圳市不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雨峰位置的情形下,通过城市暴雨管理SWMM模型分析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和绿色屋顶等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对暴雨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和绿色屋顶可有效削减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且在深圳市不同的降雨情形下表现出不同的水文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城市 根治城市内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德文 《中国水利》2013,(17):29-31
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并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顽疾,城市生态功能锐减,如地面高度硬化,河湖水系减少,雨洪单一外排,城市热岛效应等,是主要内在成因。治本之策是建设生态城市,修正城市发展规划,制定生态城市技术标准,广泛推广生态透水式地面铺装、渗水式排水沟、下凹式绿地,修复和建设城市河湖水系调蓄雨洪,加强土方施工管理,从根本上遏制和减轻城市内涝。  相似文献   

11.
北方高尔夫球场雨水资源的利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北方城市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实现高尔夫球场的雨水利用,不仅能够缓解城市水缺乏的压力,并且廉价的雨水资源更是球场降低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现有城市雨水利用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球场自身特点,把球场分为绿地和硬地两部分来进行雨水利用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发挥南水北调的生态效益修复华北平原地下水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该文阐述了南水北调工程对修复华北平原地下水枯竭的潜在生态效应.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平原之一,由于城市与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华北平原的地下水被大量超采,使地区的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 0 5~ 1 0 m,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诸如干化缺水、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为了挽救地下水资源和修复生态,笔者认为调水实现后可望利用南水北调中线与东线长期向北方输水的效应,实现对地下水的回补 ,并提出了技术与体制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其海绵化设计将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针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地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设计方法和分类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辨析了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提出了核心设计目标和广义设计目标,及多专业协同的设计流程。公园绿地宜秉持"多功能"理念,将绿地功能与雨水控制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绿地功能复合度和海绵功能。建筑与小区绿地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海绵设计建设高品质生活环境。道路绿地应协同处理好径流污染、积水内涝等问题,以某道路绿地为例,阐述了在北方寒冷地区通过统筹红线内、外绿地,协同实现多目标雨水系统的具体方案。海绵型绿地建设应将绿地功能与海绵功能相结合,通过多专业配合和公众参与协同实现多目标,满足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介国内外雨水利用概况,分析中国北方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几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城市的年均雨水资源化潜力以及石家庄市单次强降雨产生的雨洪资源利用潜力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天津、西安、太原、郑州、石家庄、济南的年均雨水资源化潜力依次为1.6559、0.9573、0.4756、0.3149、0.5037、0.3243、0.3674亿m3。文末简单介绍了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的方法,认为城市雨水的合理收集利用,不仅能有效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功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区蓝水绿水沿垂直带演变规律及其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太行山区(华北平原水源地,分属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Water and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in Large river basins),模拟了1980-2000年间山区的水循环过程,总结了蓝水(径流性水资源)和绿水的年际及随高程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定量区分了研究区气候波动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蓝水与绿水变化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太行山两侧的蓝绿水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海河片区蓝水呈增长趋势,绿水呈下降趋势;黄河片区蓝水呈减少趋势,绿水呈增长趋势。(2)太行山区蓝水资源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候波动。(3)土地利用/覆盖的改变是太行山区绿水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植被增多可增加绿水资源的利用,但同时将明显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蓝水资源量。因此,山区国土资源开发与空间优化须重点考虑蓝水和绿水的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匹配关系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生态安全形势。为了客观地评价我国水土资源的空间匹配情况,以我国346个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5年、2010年、2015年各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并通过基尼系数法探讨了不同省级行政区的水土匹配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华北平原、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西侧地区是我国水资源开发里程度最高的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以及广东沿海地区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甘肃、陕西、内蒙古和西藏是我国水土空间匹配状况差距最悬殊的省份,其中甘肃、陕西和内蒙古水土匹配差异悬殊是由于当地水资源无法支撑如此多的土地资源,西藏则是由于大量的水资源无法被当地短缺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路面频繁发生塌陷事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为揭示中国城市路面塌陷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基于 2014—2018 年我国城市路面塌陷事件的新闻报道数据,采用时空统计、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发生时间和空间分布集聚特征等方面探索其规律性,并依据词频统计、相关及回归分析来探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在时间上,城市路面塌陷频发于夏季尤其集中于 7—8 月; 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东部大中城市尤其是各省会城市和西部湿陷性黄土区的大中城市,集中在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汾渭盆地。地下管道破损、降雨和施工是致塌陷频发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在各种原因中分别占到了 42%、30%和 12%。路面塌陷次数与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城区人口密度、地下水用水量和地面沉降易发程度存在相关关系,且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其中频繁的经济活动和密集的人口影响更大。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城市地质灾害和路面塌陷相关研究以及相关城市解决塌陷问题、降低塌陷风险、规避塌陷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有四座城市被水利部列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选取已完成试点验收的三座城市,探讨其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经验及特色经验,以及在今后的节水工作中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经验总结及问题思考,以期对我国北方同类地区节水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密云水库现为中国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水库,主要担负着北京市及下游城市防汛与供水任务。探讨将"3S"技术应用于密云水库及其上游流域的水管理各项工作中,诸如水资源管理、防汛减灾、水污染突发事件处置以及水利工程监测等,有效提高相关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对水库及上游流域的管理工作给予越来越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