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故障后电力系统稳定域边界的二次近似来估计临界切除时间。在计算中,通过二次项系数矩阵分块来降维计算二次项系数,大大降低了二次项系数的计算量。临界切除时间由持续故障轨迹和主导不稳定平衡点(CUEP)所决定的稳定域边界二次近似的交点确定。在IEEE 3机9节点系统和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中的仿真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特别是对非发电机节点故障临界切除时间的估计精度较高,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2.
用时域仿真重现了感应电动机负荷引起的暂态电压失稳现象,进一步改进了感应电动 机暂态电压稳定的判据,以便尽早地中止仿真过程;还提出了暂态电压稳定裕度的概念和定 义,直接求取与暂态电压稳定相应的故障临界切除时间,以及与给定故障切除时间相应的极 限动态负荷。算法的有效性和强壮性在华中系统、浙江系统和新英格兰系统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利用线路故障临界切除时间来表征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量化指标,采取动态时域仿真法对WSCC3机9节点算例系统与基于直驱机组并网风电场接入该算例系统的暂态电压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接入直驱机组风电场后算例系统的线路故障临界切除时间要比原算例系统的线路故障临界切除时间要长,因此,基于直驱机组风电场的接入算例系统能较好地改善原系统的暂态电压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以随机变量可信区间内最严重的取值为基本工况,利用稳定裕度及其灵敏度分析技术计算连续参数空间中的稳定域边界;根据概率分布密度函数,计算不确定工况处于该稳定域内(或其外)的联合概率,得到系统稳定(或失稳)的概率。在分析不同的2维参数稳定域的基础上,给出由负荷水平、故障位置与故障切除时间构成的3维参数稳定域。同时,采用条件概率方法处理电网拓扑、故障元件和故障类型等离散型随机变量。将条件概率方法与稳定域方法相结合,计算电力系统的失稳概率。定义新的风险指标来评估失稳风险。对IEEE 39节点和山东500 kV系统的仿真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用时域仿真重现了感应电动机负荷引起的电压暂态失稳现象。从保证足够精度并尽量加快仿真暂态电压稳定过程的角度讨论了发电机、电动机负荷以及励磁控制系统的模型选择问题,证明随着故障切除时间的增大,大型电力系统从稳定变为功角失稳的中间可能存在故障切除时间的一个区间,后者对应于功角稳定但电压却失稳。该文改进了作者以前提出的一个感应电动机负荷电压暂态失稳的判据,以便尽早地停止积分过程,其正确性在华中系统、新英格兰系统和浙江系统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基于全参数空间的静态电压稳定域的2种切平面计算方法:特征向量法和隐函数求导法。2种方法均可考虑各种因素对于电压稳定域的影响。其中隐函数求导法还能够计算状态变量对于独立参数变量的偏导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从功率注入空间到线路传输功率空间的映射关系,可以解析求出割集功率空间电压稳定域的超平面近似表达式,从而避免了现有数据拟合算法的局限性,提高了计算速度。此外,文中考虑电力系统运行限制对于电压稳定的影响,提出了实用电压稳定域的概念,并计算了相应的切平面。进一步在电压静态稳定域切平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3类电压稳定指标,有利于综合评估系统电压稳定水平。IEEE 9和IEEE 39节点系统的仿真分析表明,所提出的电压静态稳定域的切平面分析法可准确评估系统的电压稳定水平,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暂态电压稳定指标的动态无功优化配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动态无功配置方法大多以确保静态电压稳定为目标,而快速可控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更适用于抑制电网的暂态电压失稳。文中首先分析并指出故障后的极限切除时间是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一个衡量指标,安装动态无功补偿可以延长故障的极限切除时间。根据这种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极限切除时间指标的动态无功优化配置算法,比较各种配置方案对电网故障后极限切除时间的改变量以得到最优方案。通过IEEE 39母线系统的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杨鹏  毛弋 《红水河》2016,(1):63-68
从非自治非线性多机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机理和规律出发,将多机系统等值为单机—无穷大系统并应用扩展等面积法则快速计算暂态稳定裕度.在对区域内暂态稳定薄弱环节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动态装置对系统暂态稳定的提升效果,进而提出了结合暂态稳定裕度指标和极限切除时间指标综合优化方法,确定动态无功最佳配置方案.同时对动态装置补偿容量的确定也考虑了系统暂态电压稳定的限制.通过IEEE 39节点系统和某电网220 kV网架系统说明了该方法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理论,对用于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的暂态能量函数法进行了分析,认为可定量分析和快速性是其独特优势,不可靠性是其局限性。提出了暂态能量函数法用于非自治系统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用临界轨迹确定临界能量,以及用临界轨迹得到的切除时间确定故障清除后的稳定平衡点等。尽管目前暂态能量函数法只作为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的辅助工具,但如何提高它的可靠性并将其应用到非自治系统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不利的负荷特性是引起暂态电压稳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尚缺乏用来评估负荷节点暂态电压稳定状况的有效方法。针对3阶感应电动机负荷,给出了一种解析方法。通过把负荷节点及其外部系统等效为2节点简化系统,能够计算出各负荷母线在简化系统中的极限切除时间。所获取的极限切除时间指标反映了各负荷节点的暂态电压稳定状况,从而为动态安全评估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在多节点系统中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土坡稳定问题在岩土工程中广泛存在,解决土坡稳定问题在工程中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通过对紫坪铺水库淹没空区,213国道线改线所通过的石门坎采空区蠕滑土坡进行稳定分析,利用公路规范所推荐的推力传递系数计算该坡体的安全系数和剩余下滑力,并用条分的毕肖普简化法进行了安全系数的复核,两种稳定分析的方法所计算的安全系数是协调的,计算结果为确定抗滑处理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B. B. Broms等提出的开挖面稳定系数的概念,结合概率分析方法,考虑了土性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将黏土参数不排水抗剪强度看作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形成了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概率分析法;并讨论了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变异系数和其均值随深度线性增加的特征对开挖面失稳概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黏土参数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对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参数变异程度越高,开挖面发生失稳破坏的概率也就越大;开挖面失稳概率会随着线性系数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单一的开挖面稳定系数很难恰当地反映盾构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状态,而采用失稳概率的表示方法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基于PMU的电力系统运行监控系统可以是全新的广域测量系统(WAMS),也可以通过改进升级SCADA系统使其具备处理PMU信息的能力而构建,相对于传统SCADA系统,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电网运行信息。此文分析了PMU系统的技术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围绕PMU在电力系统运行监控技术方面所作的研究和取得的进展,并对这些研究结果作了理论上的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4.
土坡的稳定性是各类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对于有黄土组成的边坡稳定研究已有较多的方法及经验。现针对河南某一黄土高边坡渠道,利用Ge0-slope软件分析黄土边坡的稳定性。利用Ordinary,Bishop,Janbu不同方法对比,得出黄土边坡的稳定情况,为生产和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高边坡稳定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文立  燕柳斌  秦荣  黄自成  谭巧矛 《红水河》2004,23(3):55-58,66
结合工程实例用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对高边坡进行稳定分析,并提出判断边坡稳定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蔺沟堤防设计参数及地层岩性分布,选取岩性较不利地层断面,利用GEO-SLOPE/W软件构建模型,分别采用瑞典条分法,毕肖普法,简布法,摩根斯坦-普赖斯法计算堤防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包括正常运用工况及非常运用工况。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工况下蔺沟堤防最危险滑动面抗滑稳定不满足规范要求,建议通过工程加固措施进行地基处理以保证堤防安全。  相似文献   

17.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边坡稳定性分析发展,介绍了目前常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并简要评述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明确边坡稳定性取决于边坡自身的结构特性、水、振动、人类活动、气候条件、风化及植被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前提下,对边坡的稳定分析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定性分析法主要有地质历史力学分析法、工程经验类比法和图解法等;定量分析法主要有极限平衡法、有限单元法、能量平衡法、控制理论分析法、智能技术分析法以及综合分析法等。针对现有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存在的利弊,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完善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坝体的稳定是塑料土枕潜坝设计的难点,从坝体的受力情况着手,对镇扬河段和畅洲左汊口门控制工程塑料土枕潜坝及其不同部位的坝体分别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该坝体的稳定系数均大于1.5,说明坝体的稳定性较高。通过一年多的运行监测,实践证明坝体是基本稳定的,工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