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其初步理论框架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为体现其终极目标的四个主要标志.该标志应通过九条途径得以实现,"三条黄河"建设是确保各条治理途径科学有效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实施黄河洪水资源化的研究,认为采取“蓄洪”、“调沙”、“冲污”、“造床”、“引洪”等方式,可以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断流及缺水、泥沙淤积等问题,还能缓解黄河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利用好黄河的洪水资源,可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目标,从而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明确提出了2001~2010年10年的治理开发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各项措施,为实现黄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目标,谋求黄河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黄河凌汛灾害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炜 《中国水利》2007,(3):43-46
历史上黄河凌汛灾害严重,特别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至1955年的100年中,发生凌汛决溢的年份达29年,决口近百处,平均三年半就有1年发生凌汛灾害。山东为黄河凌汛灾害的重灾区。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于1951年和1955年凌汛期在山东利津发生漏洞决口;1951年在内蒙古河套河段浸溢决口达60余处:2001年又在宁蒙河段乌兰木头发生民堤溃决。凌汛灾害的产生,主要受河道形态、气温和河床流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5.
论黄河断流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光斗 《人民黄河》1997,19(10):27-29
由于近年来黄河年径流量小,上下游用水量较多,水沙调控不协调,造成黄河下河道连年断河、河床淤积,洪水位抬高,防洪能力降低。指出黄河断流和防洪都有重要的,必须同时考虑,并提出增加黄河调水量、节约用水、减少黄河泥沙、优化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利用干流水库调水流调沙、整治下游河道、全河统一调度等一系列解决黄河下游河道断流和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建设"三条黄河"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为做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实现黄河长治久安,新时期的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应着力建设“三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原型黄河”指现实中的黄河;“数字黄河”是“原型黄河”的虚拟对照体,“模型黄河”是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原型黄河”。“三条黄河”的建设相互关联,互为作用,要建设“三条黄河”,必须搞好规划,引进技术,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河道的特点比较明显,一个是宽河,一个是大滩,再一个是有生产堤。至于黄河和其它河流的共性问题都值得研讨,需要解决,但是针对黄河这一特殊河流来讲,它需要研究的问题,现在比较敏感的就是宽河、大滩和生产堤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放在解决黄河整个问题的框架里。我们治理黄河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河水不断流,水质不污染”。黄河下游的治理也应该在此框架内。  相似文献   

8.
黄河上首个“数字化”水文站———郑州花园口水文新站今天正式启用,这将大大提高花园口站的洪水测报能力,赢得宝贵的防汛时机.新时期的治黄目标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为实现这一目标,黄河水利委员会于2001年7月正式启动了“数字黄河”工程,即借助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手段及传统手段,把黄河“装进计算机”,从而方便地模拟、分析、研究黄河的自然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为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提供科技支持.花园口“数字化”水文站是“数字黄河”启动工…  相似文献   

9.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其初步理论框架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体现终极目标的4个主要标志。该标志可以通过减少入黄泥沙措施的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黄河河口治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等途径得以实现。"三条黄河"建设是确保各条治理途径科学有效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0.
河道堤防遇险要及时进行抢护,否则险情继续扩大,就有决口的危险。堤防决口有四种情况:一是遇有特大洪水河水漫溢堤顶,从而发生决口,叫做漫决;二是大溜或风浪冲刷堤身造成决口,叫做冲决;三是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分析塔里木河水沙条件、遥感地形河势资料 ,作者深入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指出和论证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存在着游荡型、弯曲型和过渡型三种河型 ,阿拉尔至沙雅县鹿场附近河段 (新其满河段以上河道 )为游荡型河道 ,新其满下游的曲毛格金至恰拉水文站 (新其满河段以下河道 )为弯曲型河道 ,恰拉以下属于不规则的弯曲型 (微弯 )河段 ,沙雅县鹿场至曲毛格金河段 (新其满河段 )属于过渡性河段 ;河道边界条件和来水来沙条件仍是决定塔里木河河型的主要因素 ,其中由塔里木河两岸密灌林和胡杨林形成的密疏植被边界条件在形成干流不同河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沙河流有计划地进行放淤和农田灌溉,是改良土壤,促进农业增产及减少河道淤积的有效措施之一。水文泥沙测验工作的开展,为掌握泥沙运行规律,加深对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侧重对淤泥和灌溉技术的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钱塘江河口治理与河口健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浪潮汹涌,河床宽浅,海域外来沙丰富,泥沙易冲易淤,主槽摆动频繁,河床冲淤幅度很大。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钱塘江河口进行了治理。分析了流域建库和治江缩窄后钱塘江河口水沙和河床等河口自然属性的变化,以及因河口自然属性变化带来的河口社会属性如防洪御潮、水资源、岸线资源、航运资源、涌潮景观、古海塘、滩涂资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理后钱塘江河口的健康程度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14.
利用陕南长江水系丹江荆紫关等6个流域降雨、径流和输沙的实测资料,用多种函数形式模拟其相互关系,选择出最优的模拟函数,提供了由降雨变化预测年径流和年输沙变化趋势的一种途径。井通过对汉江上游沮水河等15条支流8个影响输沙因子的分析优选,建立了以年雨量、植被盖度、治理程度及河网密度4个因子表示的河流输沙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15.
影响东辽河上游河道水量减少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利用本文流量资料进行定量计算.对东辽河上游河道本量减少原因进行分析,阐述河道本量减少的危害。提出要调节好河道最小流量,充分发挥本资源优化配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分汊河段河中布置船闸水沙碍航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汊河段的汇流口水沙条件复杂多变,为保证航道稳定及船舶航行安全,分汊河段水利枢纽平面布置时一般将通航建筑物布置于其中一个汊道的靠岸侧。受工程建设条件限制需将通航建筑物布置于分汊河段河中时,既存在流态碍航问题又存在泥沙淤积碍航问题。针对布置于分汊河段洲尾汇流段的已建桃源枢纽船闸存在的通航条件较差的问题,采用整体定床水流、定床输沙与遥控自航船模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开展了船闸下游口门区水沙碍航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流条件是导致流态碍航与泥沙淤积碍航的根本因素,左、右汊不同下泄水流在汇流段形成单边突扩或水流掺混交汇,致使下游口门区所处的汇流段水流流态差且推移质泥沙落淤碍航,分汊河段船闸河中布置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7.
北三河水系位于海河流域北部。经过近 30年运用 ,因超高不足、河道淤积、高秆作物阻水等原因 ,行洪能力大大降低 ,致使北三河水系防洪标准降低。现针对北三河中下游河道现状行洪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吴正涛 《人民长江》2006,37(10):17-18
长江上游河道位于山区,中下游河道则位于平原地带.长江上游河道采砂与中下游河道采砂比较,在地理环境、采砂方式和管理手段及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如可采用范围小,规模不大;旱采较多;可采的砂石种类较多;采砂船的数量和功率较小;采砂与河势稳定及防洪安全的矛盾不突出;每年的可采时段较长等.简要介绍了上游河道采砂状况,并与中下游河道采砂与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加强长江上游河道采砂统一管理的建议与主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北部引嫩工程专用水文站丰富的水文和地形资料,分析了二十多年来北部引嫩工程江道演变特性和发展趋势,结合动床河工模型试验成果对下一阶段的工程治理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海河流域水患频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太行山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和海河平原湖泊淤废为特征的生态环境恶化是主要原因。同时,海河流域水患频繁、堤溃河决又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