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市环城水系水环境整治和通航工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林市抓住了山水名城的特征,从“水”字上做文章,对环城水系进行整治,兴建两江四湖工程,使漓江、桃花江的游船经船闸或升船机驶入中心城市的木龙湖、桂湖、榕湖和杉湖,更添山水城市独特景观。本文据作者1999-2001年在桂林参与该工程规划设计及工程实施,概要地阐述了两江四湖整治和通航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以有对环境景观的要求。这是水利工程服务城市环境的一项环境水利工程,也是新世纪水利工程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两江四湖"一期工程的建设实施,使内湖与漓江、桃花江相互贯通,彻底改善了内湖水质,并通过对"两江四湖"周边景观的改造,构建了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城市风貌。"两江四湖"二期建设——桃花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进一步改善桂林市生态环境。通过对桃花江肖家船闸施工条件的调查,确定采用闸室底部长廊道分散输水系统布置型式,就输水系统廊道、阀门、闸首进出口布置等问题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桂林中心城市环境水系"两江四湖"自2002年建成以来表明,从城北郊上兰洲引水入湖工程运用良好,使湖水得到交换,激活了水体。在湖水位高于江水位3.5~5.5 m的条件下,分别由船闸和升船机实现了江湖通航游览。"一水抱城流"的景象,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环境水利。"两江四湖"既是一项以水利牵头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促进桂林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但在枯水期漓江水量不足,桃花江和小东江整治等问题急需解决。文中据作者多年来参与有关桂林市环境水利规划设计工作以及接触感受到的情况,继往开来概要地论述桂林市环境水利发展的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4.
试论桂林市环城水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利用水资源,改善和美化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雄伟壮观的水利工程与名胜古迹相结合,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现代科技有机地相结合,组成不同品位、不同风格的水利旅游网络,进一步拓展水利旅游的特点风貌,在这方面,桂林“两江四湖”工程,桂  相似文献   

5.
桂林市"两江四湖"工程水环境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桂林市“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水环境的治理措施及治理效果,探讨了进一步促进水资源、水环境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及设计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是近年来在我国逐步兴起的新型水利工程。也是水利工程的一项新发展和新课题。文中在全面分析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特点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生态、自然的理念;重视文化品位的理念;满足休闲、娱乐要求的理念。提出了设计中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安全第一的原则;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因势利导与人工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原则。文中结合大量工程设计的实例,总结分析了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在不同环境下采取的总体方案和设计思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三汊河口闸是南京市外秦淮河环境整治的关键工程,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地质条件差,水闸的结构要求高,对周边环境要求高。在此情况下,对水工建筑物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在闸址选择、地基处理、结构设计、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应用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取得了预期效果。该工程已经成为南京市的重要城市水利工程的典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桂林市春天湖船闸处于碳酸岩分布地区,碳酸岩由于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蚀,岩溶、岩洞、溶槽现象普遍存在。基岩上覆土层含水量丰富,呈软塑、流塑和强透水夹层分布,且薄厚不均,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十分困难,文中通过对桂林“两江四湖”中的春天湖船闸地基的处理,总结了岩溶区上覆富含水软弱地层的闸基处理和基坑稳定设计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宿迁市水务局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全面加强城市水资源保护。实施水系沟通工程,保护城市水资源水环境。围绕"一轴、二河、四湖、五沟通"规划布局,全面实施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实施河道全线截污、清污,以生态水景为目标打造城市  相似文献   

10.
太原市政府从“水”字上做文章,对汾河太原城区段进行治理美化,改变了生态水环境,荣获“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和“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本文作者近几年参与该工程的设计及实施,概要地阐述了汾河太原城区段湿地公园设计中的主要思路,提出了北方河流设计中的特点.这是水利工程服务于城市环境的一项环境水利工程,也是新世纪水利工程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