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浅议城市雨水资源化信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水利学的基础上,对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分析城市的大环境以及小环境,概括出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的信息系统,为进一步进行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问题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水利学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雨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并简述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提出及其内涵,提出了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途径,为城市进行雨水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列举分析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不同场景和阶段研究进展基础上,从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各种利用方法的优缺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对国内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雨水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对我国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和总结,分析了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挑战与前景,针对我国现阶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提出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开发高效的雨水资源化利用材料和设施、加强宣传以及引入社会资本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梳理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发展历程,总结雨水收集利用的技术方法,【方法】从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政策、方法技术、效益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综述,绘制了各类雨水资源化技术的流程图,比较分析了各个雨水资源化技术方案的特征差异和雨水用途。【结果】将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化发展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建设阶段、综合发展阶段三个阶段进行分析。雨水收集利用方式划分为直接利用(屋面和不透水路面雨水利用)、间接利用(透水路面、花坛绿地、人工辅助渗水设施、路边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渗透雨水收集利用)、综合利用(海绵小区)三种。【结论】从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效益评价三个方面总结评述了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如下:加强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法律法规建设和强制性约束,强化雨水收集利用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建设,加大雨水资源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完善雨水资源化评价机制,深化城市雨水资源化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的量化评估研究,引入社会资本和经济手段,助力提升雨水资源化的综合效益。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雨水综合利用是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城市雨水资源化及其策略探讨——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涵义和作用,介绍了国内外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实践和经验,通过对上海地区特征、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排水系统现状等具体情况的分析,提出上海市的雨水资源化应将市政雨水的综合管理和建筑小区雨水的控制和综合利用相结合,提高城市防汛能力,加强径流污染控制,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地表水污染日益严重。雨水既是造成地表水体污染的首要污染源,但同时也是重要的水资源补给,而雨水污染主要集中在降雨初期形成的初期径流中,其污染程度惊人,因此初期雨水治理是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前提。因此通过有效的资源化技术将其收集净化再利用对减轻受纳水体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缓解水资源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传统雨水管理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初期雨水资源化技术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对目前初期雨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从而为初期雨水的资源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指导,更有效的缓解城市雨水带来污染的同时更大限度的利用雨水资源。  相似文献   

7.
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沈阳市浑南新区慧缘馨村小区为实例,建立了雨水资源化体系,进行雨水资源化设计、水景观系统设计和水量平衡计算。重点引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作为雨水资源化的调蓄设施,进行湿地水质分析,探讨利用湿地内汇集的雨水作为城市生态用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可有效减轻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巨大的供水压力。将雨水资源化利用与南方城市绿化屋顶防热节能二者综合进行分析,认为城市蓄水绿化屋顶雨水利用技术难度小、方便简单,防热节能效果明显,是一种具有双重优势的节约水资源和建筑节能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9.
效益评估是雨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采用指标体系法,综合考虑了雨水资源化利用的供给侧约束和需求侧约束两个方面,选用多年平均降雨量、降雨集中度和城市缺水程度3个指标因子,对全国661个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效益进行了评估,并重点对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益的空间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雨水资源化利用的高效益区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南部地区和海南省;较高效益区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安徽省北部、辽宁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和京津冀地区;中等效益区和较低效益区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但总体上以中东部地区为主;低效益区城市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西北五省)、西藏藏族自治区、吉林省和我国南方地区。  相似文献   

10.
浅谈济南城市雨水资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济南市城市特点和雨洪利用的可行性,提出了实现济南市雨水资源化的措施和建议.指出确立"雨水是资源,要先利用再排放"的指导思想是实现雨水资源化的关键;城市建设、水利、环境保护、园林等部门要通力合作,科学处理城市防汛、排水和雨水利用以及供水保泉的关系,积极利用国内外雨水利用新技术,逐步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建议尽快出台济南市雨水利用条例,不断提高雨水资源化建设和研究水平,济南市的城市防洪和排水的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1.
城镇雨水收集利用储存池优化规模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区域性雨水利用系统的雨水利用量应以改善区域的水循环系统和生态环境为基本目标,宜以接近自然状态地表径流排放量为雨水利用总量的控制标准。根据研究给出典型城市雨水收集储存池规模的合理设计参数;雨水可收集量小于日需水量时,储存池规模按日降雨量计算,各城市设计雨量重现期不宜超过0.3年,或设计雨量上限不超过50mm,或直接采用水质控制体积(WQV)的设计雨量;雨水收集量大于日需水量时,储存池规模可按5日需水量计算;对于储存能力较大的人工水体,其所需规模除考虑景观设计要求外,需要通过年水量平衡分析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利用城市雨洪资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城市雨洪是一种灾害,又是重要的水资源。将城市防洪与雨洪综合利用相结合.是新形势下城市水资源与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分析了目前城市水资源与环境管理现状以及综合利用雨洪资源对城市供水、防洪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借鉴国内外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与治理的经验,提出了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市雨水利用的技术经济与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缺水情况,而汛期的雨水又经常给很多城市带来洪涝灾害,这种矛盾的产生就是因为城市雨水没有得到充分的、科学的利用.对城市雨水利用的技术、经济与环境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城市科学合理利用雨水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水量平衡理论和城市径流污染控制理论,从水量和水质2个方面探讨城市雨水回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原有自然径流以及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雨水回用不仅不会减少雨水入渗量,还可以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削减汛期江河下游区域的洪峰流量,是改善下游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最后对城市雨水回用的合理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邯郸市属严重缺水城市,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区雨水利用将是解决邯郸市缺水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邯郸市雨水利用现状、可行性研究,提出了城区雨水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城市雨洪利用是解决城市缺水和防洪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利用城市雨洪资源,分析城区雨洪利用的潜力和效益规模,需要分析该城区的降雨资源特性,包括城区降雨总量、降雨的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及降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性;为了分析雨洪利用排水设施、蓄水设施规模,需要分析城区短历时暴雨、暴雨强度和设计降雨及设计降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城市雨水资源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但其确实既能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又能有效地减轻城市防洪排涝的负担,并且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文中通过对城市雨水资源化分析,提出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突出,雨水调蓄利用成为缓解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为研究区,进行可集雨量与室外用水需求的水量平衡计算,结合雨水利用措施分析,开展雨水调蓄利用的方案设计及综合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雨水调蓄利用后,研究区综合径流系数下降为0. 532,重现期2、5、10 a对应的屋面集雨量均能满足室外用水需求,对应的单位面积雨水利用年综合效益分别为8 475. 6、10 506. 3、11 786. 4元/hm2。城市雨水调蓄利用可产生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过程中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不同区域雨水利用模式及可利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可在城市各种区域采取相应的雨水利用措施。从下垫面分类、建筑物格局等角度考虑,针对城市几类典型功能区归纳符合各自特点的雨水利用模式,形成包括社区、学校、公园、机关与企事业单位院落以及城市景观湿地、季节性河道等区域的一套较完整的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体系,并以郑州为例,估算了城市各典型区域多年平均雨水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20.
Cit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increasingly adopted rainwater tanks as an alternative water source over the last 15 years. The rapid uptake of rainwater tanks has been driven by the need to reduce demand for centralised water services that are under pressure to adapt to population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Rainwater tanks are part of integrated urban water management approach that considers the whole water cycle to provide water services on a fit for purpose basis that minimises the impact on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receiving waters. Rainwater tanks are typically applied at the household scale for non-potable water source uses such as toilet flushing and garden irrigation. However,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communal approach to rainwater harvesting, where the water is treated for potable use. A communal approach to rainwater harvesting can offer benefits, such as: economies of scale for capital costs, reduced land footprint, centralised disinfection and flexibility in matching supply and demand for different household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mmunal approach could provide a reliable potable water source to a small urban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was an energy penalty associated with this water source compared to centralised systems that could be addressed through more appropriate pump sizing. The outputs from this monitoring and modelling study demonstrated rainwater harvesting can be expanded beyond the current mainstream practices of household systems for non-potable use in certain development contexts. The analysis contained in this paper can be used for the improve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ommunal approaches to rainwater harves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