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种水生动物对富营养化园林水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叉尾斗鱼、鲢鱼、食蚊鱼、和田螺等4种水生动物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在静水条件下4种单一水生动物对富营养化园林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等水质指标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4种水生动物在富营养水体中存活率均不同,且对水质存在明显影响。鲢鱼和食蚊鱼在试验结束时已全部死亡,叉尾斗鱼和田螺均无死亡现象出现。随着试验中鲢鱼和食蚊鱼的逐渐死亡,水中的TN,TP,NH_4~+-N浓度呈快速增长的现象,其中对TN和NH_4~+-N的影响较大,试验结束时其浓度比初始值分别高出16.37~18.35,17.19~19.65mg/L;叉尾斗鱼对污水有较强的适应性,有效降低污水中TP,COD,NH_4~+-N、色素的浓度,其去除率分别可达15.5%,37%,40.8%,19.1%;而田螺对降低水中pH、色度值具有较好的作用,对污水COD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为36.5%,接近叉尾斗鱼的去除效率。因此,叉尾斗鱼和田螺可优选为水体净化材料。  相似文献   

2.
水下微生态系统构建及水体净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试验条件下,选用水生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细叶蜈蚣草(Egeria najas)、长叶九冠(Echinodorus uruguayensis)和水生动物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锯齿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组合构建稳定的水下微生态系统,探讨不同水生植物配置模式下各系统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所用水生植物在中度营养底泥和劣Ⅴ类水体中正常生长且成活率达到100%,水生动植物组合系统稳定后以营养盐为主的水质指标值有所下降;净化效果最好的是3号系统(以苦草为主),各处理组系统对水体DO和p H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对氮素营养(TN、NH_4~+-N、NO_3~--N、NO_2~--N)和TP表现出较强的去除能力(p0.05),试验最终3号系统对TN去除率达78.29%,对TP的去除率达到92.63%;和对TP的去除一样,整个试验过程中系统对COD_(Cr)去除率一直是3号2号1号0号系统,3号系统对COD_(Cr)的最终去除率为82.03%。综上,以水生植物为主导,与水生动物形成组合且采用不同的配置模式构成稳定水生态系统符合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理念,是水体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采用野外自然放养的方法,研究景观金鱼及家鸭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定期采集水样并检测水体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景观金鱼及家鸭对富营养化水体均有一定净化效果,水体中的TP、TN、叶绿素a都大幅度下降,水体透明度提高,水体生态功能得到初步恢复;其中金鱼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综合处理效果最好,其对TN的处理效果达到63.6%,对TP的处理效果达到78.7%,对chla的处理效果达到88.7%。  相似文献   

4.
人工浮床不同植物对水质净化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芦苇、香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生物浮床栽培植物对水体中氮去除效率相近,美人蕉的COD去除效率略高于其他两种植物,美人蕉及香蒲的磷去除率高于芦苇。水体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净化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停留时间越长净化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
城市水体发挥着支撑城市生存、发展以及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功能.然而,当前大部分城市水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其中以水体富营养化最为突出,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物理和化学净水技术往往存在投入大、成本高、二次污染或治标不治本等弊端.随着生物修复技术的提出,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净水作用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较少有综述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整理.基于此,本文围绕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水生动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对研究最多的滤食性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水生动物,沉水植物等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动植物联合作用去除富营养化的效果进行归纳与分析,以期为问题水体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分析了水质污染的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同时阐述了生物生态技术、微生物制剂技术等水体净化技术在控制水库水质污染方面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香蒲在夏季环境下对不同负荷污水净化的作用,本文采用无土培养挺水植物香蒲,进行不同浓度梯度处理下净化水体的静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水体的浓度与叶绿素a、蓝绿藻数的最大值呈正相关,香蒲对低浓度水体的氨氮、TP、TN净化效果影响最好,去除率分别为98.01%,92.35%,96.64%.  相似文献   

8.
生态型灌区应用伊乐藻修复受损水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斌杰  王超  王沛芳  谭雪梅 《水利学报》2006,37(2):0178-0183
本文将伊乐藻引入生态型灌区受损水体修复中。通过室内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伊乐藻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伊乐藻是修复受损水体较理想的材料。伊乐藻对总氮(TN)、总磷(TP)和CODMn的累积去除率,在初夏分别为61%、89%和34%,在初冬为25.74%、26.59%和10.93%;伊乐藻对水体的净化能力高于菹草和金鱼藻。文中还探讨了修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二次污染问题。通过宏观的质量平衡估算,1g伊乐藻在1年内可以从1L水体中去除TN、TP和CODMn分别达到44.57、15.42和31.13mg。  相似文献   

9.
李俊丰  杨洁 《海河水利》2023,(5):100-103
人工潜流湿地是一种生态净水技术,是以微生物净化为主导、以物理和化学净化为辅助的水体处理系统,根据水体流经填料的方式不同,一般分为水平流池和垂直流池2种类型,现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表水体的净化处理,对改善局部地表水质及景观、提升水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建设工程将分洪道治理与公园景观营造相结合,通过构建人工潜流湿地系统,实现对分洪道水体治理。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小沿河以植物滨岸带+生态悬床为主要工艺的原位生态净化工程,同时结合该工程在野外条件下对微污染源水的实际净化效果,对工程的物种配置、生态系统的调控、水体青苔的防治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小沿河水体生态净化工程有效降低了CODMn、NH3-N、TP等污染物指标,改善了水体溶解氧环境,取水口处水质基本稳定能达到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