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文章根据南阳市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针对南阳市境内长江淮河流域划定的一级、二级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提出了水功能区水资源保护对策与措施,为规范水功能区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分析了南阳市降水、蒸发、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地表水、地下水及其水资源可利用量,揭示了水资源数量演变情势和质量变化趋势,为南阳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基本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江 《人民长江》2003,34(1):13-13
河南省南阳市政府作出决定 ,将原由市建委管理的南阳市节水办公室整体移交市水利局 ,至此 ,该市全面实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南阳市是河南省水资源相对短缺、水需求量日益增长的农业大市 ,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规范水资源管理行政行为 ,提高水资源管理质量和效率 ,对促进全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政府主要领导在移交仪式上指出 ,今后市水利局作为市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要切实履行《水法》赋予的职责 ,依法对全市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特别是要维护南阳市城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秩序 ,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4.
唐白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占南阳市的60%以上,分析计算唐白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对合理开发利用南阳市水资源意义重大。文章根据水资源评价规范的要求,结合南阳市唐白河流域蓄、引、提水利工程运行情况,以及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采用倒算法分析计算了南阳市唐白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定量模拟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南阳市的水资源供需情况,并在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假定了传统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模式等3种南阳市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未来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照传统发展模式,未来几年南阳市将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则会使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在协调型模式下,水资源供求矛盾最小。指出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安全,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节水投资、科技进步、水资源管理等手段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根本上减少水资源需求量,维持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较为丰富,南阳市年分配水量为3.994亿m~3,目前利用量较少,利用率较低,致使分配给南阳市的用水指标过剩,影响分配指标的合理性。本文根据南阳市受水区水资源状况和目前利用程度分析,进行城镇生活需水量、工业需水量、生态需水量等的预测计算和可供水量分析计算,得出了南阳市南水北调受水区近期、远期用水需求及余缺情况,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南阳市境内长江流域及淮河流域划定的42个一级水功能区和17个二级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分析了南阳市境内各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的时空分布及主要污染物指标,为水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针对南阳市以2010年为现状基准年进行评价和分析,根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的要求,结合南阳分中心水质监测和水质资料实际情况,确定评价项目17项,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增评5项。系统地分析了南阳市水资源质量状况,可以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河南省南阳市是水利部批准的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淮河发源地,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水质安全意义重大。近年,南阳市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推动了水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2014年以来,南阳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连续两年  相似文献   

10.
蒸发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大小用蒸发能力来表示。文章分析了南阳市境内水面蒸发的地区分布、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规律,为研究南阳市气候特征及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南阳盆地东、西大岗占南阳市耕地面积的38%,是主要旱作农区,水资源短缺,经济落后。本文就东部岗丘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提出6个结合、4个优先、4个体系的开发思路,合理确定规模,以促进区域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区域生产基础条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南阳自流灌区远程工程分析及决策子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此系统为南阳农业与水利管理部门对农业灌区和农作物需水进行有效管理和作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北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以系统分析的思想为基础,建立了面向生态和节水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序列模型系统,提出了综合考虑节水、水权、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多目标多情景模拟计算方法,并以南阳渠灌区为例,得出了比较合理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南阳渠灌区的应用表明,在现有水资源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当地水资源紧缺现象将会日益严重,现状、2010和2030年分别为工农业及城乡生活提供水资源量5641 5万m3,5796 7万m3和5657 2万m3,缺水量则达到1544 6万m3,2100 3万m3和3627 9万m3.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南阳白河橡胶坝水利工程的概况和南阳城市水系规划情况,论述了该工程为改善南阳市中心城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效利用水资源、加快南阳城市建设步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切实加强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北调,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经与陕西省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以及河南省南阳市、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充分协商,共同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分析了联席会议建立的背景,阐述了联席会议主要职责、成员单位、工作机制和任务分工,总结了联席会议建立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并对联席会议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南阳市东大岗地区为重度资源型缺水地区,出现了工程性缺水、水土流失、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并形成降落漏斗、地裂缝、水质变坏、水资源管理滞后等问题。为解决水资源问题,一是大力发展蓄水工程,二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技术、耕作技术,三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以供定用的水资源供需关系。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到2010年,平水年可利用水量为49387×104m3,在满足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情况下,其余水量可灌溉土地面积8.48×104hm2,仍缺水15783×104m3;这必须从区外调水来解决。若采取节水措施,即使农业灌溉定额维持在1998年的标准,在2010年可节约农业用水7367×104m3,又可灌溉农田2.98×104hm2,使农业灌溉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86%。  相似文献   

17.
入湖河流对南四湖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泗河、城郭河等15条主要入湖河流对南四湖水质造成的影响。以DO、COD、CODMn、BOD5等作为评价指标,分别将湖区、河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价结果表明,南阳湖、独山湖污染较严重,昭阳湖、微山湖水质状况略优于其他湖区。南阳湖、独山湖入湖河流的COD、CODMn、BOD5浓度较高,造成接纳这些河流的湖区有机物污染比较严重。由于昭阳湖、微山湖入湖河流较少,且河流污染相对较轻,入湖河流对该两湖的水质影响程度小于南阳湖、独山湖的入湖河流。入湖河流的水质状况是南四湖水质状况优劣的决定性因素,整治湖区污染的首要工作是治理周边的入湖河流。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三标膨胀土渠段,在经历数次降雨后,渠段局部土体在多次干湿循环后强度降低、地表水进入裂隙、改性土未及时回填到位,造成渠坡两次滑坡和抗滑桩倾覆破坏。经及时处理,快速施工,确保了中线主体按时完工。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南阳段膨胀土位于季节性冻土区域,易受冻融循环的影响。以南阳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含水率、冻结温度、冻融循环次数的膨胀土试样进行变形测量和无侧限压缩试验。试验发现,含水率对膨胀土力学性质影响较大,含水率越高,强度与弹性模量衰减量越大;冻结温度对试样体积有较大影响,尤其是-10 ℃。根据显著性分析理论,研究含水率、冻结温度、冻融循环次数以及各因素间交互作用对膨胀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含水率对膨胀土力学性质影响最明显,含水率和冻结温度间的交互作用对强度影响较为显著;冻结温度对膨胀土体积变化影响最大,含水率和冻融循环次数的交互作用对体积变化有一定影响。在研究冻融循环条件下膨胀土物理力学性质时,不仅要考虑单一因素的影响,还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南阳中心城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具有不确定性、流域性、处理的艰巨性和影响的长期性、应急主体复杂性等特点,构建了基于WebGIS的南阳市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管理系统和事故信息服务系统,并提出培养危机意识、构建应急管理系统、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常态性的训练与演习、及时发布事故信息、做好现场污染控制和后期处置等应对措施,从而提高南阳市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水平和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