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下游水资源空间配置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同倍比配水,按权重配水和用户参与配水等多种方法,综合解决黄河下游水资源空间配置问题,同倍比配水简单,实用,按权重配水考虑了土壤墒情,预报降雨,作物综合缺水敏感指数等主要配水影响因素,具有科学性,用户协商配水考虑了用户参与,可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决策支持。由于考虑了水流传播时间影响,因此河段配水模型实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多数灌区灌溉渠系优化配水模型存在的问题,结合青铜峡南支渠灌区的实际情况,拟建立以最小渠系输水损失为目标的两级灌溉渠系优化配水模型。研究方法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并利用MATLAB进行编程求解。结果表明该模型及算法所确定的配水方案能满足上、下级渠道的配水流量和轮期的要求,整个渠系配水时间减少了20h,实现了大流量短历时配水,且上级渠道第1断面(首断面)配水流量较均匀,减少了闸门调节次数,有效地减少了水量损失,符合优化配水的原则,可为渠系优化配水决策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配水系统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一次性配水和二次性配水,无论是哪一种配水系统,其配水室的高度和配水孔隙的大小及面积均应满足配水均匀性的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了一个冷却塔的配水模型试验结果。我国过去多采用槽式配水,现在多采用管式配水。此试验为槽、管结合型,试验结果与原体很一致。由于配水网的复杂性,水力计算很难算准,本文可作为设计计算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位山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特点,从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出发,开发研制了灌区配水调度应用模型,模型由来水量整编功能模块,测站水量平差功能模块,已配水统计功能模块,来水预测功能模块,配水调度功能模块等组成。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适应性强,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对江垭大坝二级配、三级配碾压混凝土的渗透试验和压水试验渗透系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作出了各自的累积概率曲线。根据累积概率曲线得出了6种保证率下二级配、三级配碾压混凝土渗透试验和压水试验的渗透系数值,并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二级配、三级配碾压混凝土渗透试验和压水试验渗透系数间的关系式。拟合结果表明渗透试验和压水试验渗透系数间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根据上述线性关系式,可利用渗透试验的渗透系数来预测压水试验的渗透系数。  相似文献   

7.
城市河流的水体遭受不同程度地污染、河流生态和自然环境恶化等已成为城市河流存在的普遍现象。以杭州市的上塘河的研究为例,分析了该河道的水体环境原来状态,恢复其基本功能和改善水体环境的配水方案,重点分析了配水后对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研究表明,配水流量与水体温度等对改善水体环境质量有较大影响;配水对城市河流的水体与生态环境改善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对特型沉沙池的配水措施,泥沙沉降保证率、沉积泥沙的冲洗进行了试验研究。优选了配水方案,提出了加快冲洗的结构和措施,泥沙沉降保证率较高,效果很好,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行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9.
廖相成  胡铁松 《水利学报》2021,52(7):850-861
渠系优化配水是灌区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效率的重要节水管理措施,但当前渠系优化配水模型的渗漏损失计算方法难以真实反映渠床土壤透水性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特征,导致人为的配水偏多或者偏少。鉴于此,本文探索性引入渠床土壤前期影响含水量的概念来描述渠床土壤湿润程度在渠道输配水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提出了一种新的渠道输水渗漏损失动态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渠床湿润状况无后效性特征的渠系优化配水模型。河套灌区骨干渠系2012年夏灌优化配水实例研究表明:与传统基于考斯加科夫公式的优化配水方式相比,新配水模型在配水初期加快了配水进程,缩短了渠床土壤自由渗漏持续时间,从而使渠床土壤尽快达到了湿润状态,而在配水末期则延缓了配水进程。配水结果显示:在不增加总干渠引水量的情况下减少渗漏损失水量1560万m~3,渠道水利用效率提高1%。本文提出的渠系优化配水模型是针对渠床土壤湿润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流量过程的调控,可用于指导灌区渠系科学合理配水与集中统一调度。  相似文献   

10.
水利水电工程中为解决筑坝用黄土土料含水率偏低的问题,常对土料进行人工配水,以提高其含水率。而采用预浸水的方法进行土料配水试验,研究渗入深度和用水量,找出浸水后土料的待渗期、最佳开采时段是试验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试验实例的分析研究,论述了黄土土料配水试验工作的方法及要点,并对试验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