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流域视角下京津冀水污染协同治理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  牛桂敏 《人民长江》2019,50(9):6-12
京津冀协同治理水污染是海河流域建设的核心与立足点,探寻三地联防、联控、联治措施与协同机制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在系统梳理三地分治水污染的局限性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扎实区域协同、迈向流域共治"的流域化治理理念。通过剖析海河流域治理瓶颈,发现瓶颈主要在于: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水资源压力,流域权威机构和顶层立法缺失的管理矛盾,以及局部性工程和阶段性补偿的治理局限。针对上述问题,从流域资源保障、管理机制和治理模式方面提出一体化实现路径,即从统筹配置水资源量、制定流域水环境目标、重塑流域管理机构、确立统一流域法体系、发展一体化治理模式、深化多元长效补偿机制6个方面,解决跨区域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合作不彻底的问题。流域一体化理念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可为海河及类似跨界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流域治理协调机构、流域治理机制、流域治理法治化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流域治理进行了综述,并构建我国现代流域治理体系框架:建立全国性流域协调机构,实行流域集中统一治理,化解流域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困境”;推进流域治理法治化,完善以流域为单位的综合立法原则,健全整体性的流域治理法律法规内容,加强联合执法力度,促进立法、行政、司法的无缝对接,增强流域治理效能;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维,建立流域整体化治理体制机制,促进流域治理多元化,推动区域一体化和部门协同化,实现流域治理的整体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3.
永定河是贯穿京津冀区域的重要生态廊道和防洪安全屏障。通过组建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以投资主体一体化实现治理主体一体化,有利于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推进流域治理协同创新,加快实现流域生态修复目标,引导流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支撑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晹 《治淮》1992,(7):27-27
我国现行的治水政策,是采取区域(按行政区划)治理和流域治理相结合,即条块结合的治理方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但又相互影响、制约,在某些局部问题上又是相互矛盾的。不顾流域总体规期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水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当前流域水环境污染已严重地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本文以千河流域为例,结合千河流域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探讨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对策措施,并分析该流域水环境治理已取得成效,为进一步深化千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黄河河口治理与开发必须符合流域治理的总体规划,但是由于流域经济发展规划与流域治理规划脱钩,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建设中许多方面忽视了河口区域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应该引起关注和研究。1黄河流域治理开发概况为治理开发黄河,自1946年开始,在党中央的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流域水资源全面开发利用,维护区域水生态平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迫切需要加强规划,研究制定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重大布局及其管理政策与措施。本文以巴拉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全面实施流域综合规划,谋求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的治理保护事关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石羊河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治理措施应分区域布设,合理安排,同时应加强预防监督,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  相似文献   

9.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导致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应遵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责权利相统一、分类解决、公平合理、政府主导原则。国家作为对其划定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补偿主体,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该区域内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自然形成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区治理、因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区域发展机会损失等进行生态补偿。流域上下游之间可通过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途径进行生态补偿。开发建设项目作为对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应对其造成的水土流失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等给予全额补偿。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也是水安全保障压力较大的区域。文章通过从气候条件、下垫面特征、工程防御体系等方面分析流域未来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风险与挑战,同时借鉴学习荷兰等水灾害治理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提出流域空间管控、区域风险管理、工程体系治理的建议,以期为构建流域韧性安全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太湖底泥主要营养物质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给太湖水生态清淤提供决策参考,结合太湖流域管理局2018年组织开展的太湖污染底泥勘察项目调查结果,对太湖底泥中的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及其平面分布、垂向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与2003年底泥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总磷主要集中分布在竺山湖底泥0~30 cm深度内,高含量的总氮和有机质主要分布在竺山湖和东太湖;在外源污染有效控制后,生态清淤工程有利于降低湖区表层底泥的营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2.
引江济太工程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军 《中国水利》2004,(2):32-35
太湖流域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两年的引江济太试验对缓解太湖水质恶化、使死水流动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和效益.但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修复和保护在本质上仍然还是要先治污.因此,引江济太工程需要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有机结合,分阶段实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受到极大的关注,水量水质监测站在监控和改善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介绍了太湖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情况,分析了2008年引江济太期间常熟等5个自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并对监测站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由监测数据得知,5个自动监测站水质总体上有所改善。为进一步改善太湖流域的水质,建议加大监测站的建设和优化力度,加强监测站之间和监测站与水量控制单位的联动性。  相似文献   

14.
公布对太湖流域 1999年污染源监测结果。从一九九九·太湖“零点达标行动”后的监测状况表明 ,太湖流域水质没有明显好转 ,污染指数却有所增加。指出改善和保护太湖流域水环境的任务重大而紧迫。  相似文献   

15.
太湖底泥的生态疏浚工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指出:①太湖底泥是湖体水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也是重要的内污染源.②在湖泊外源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后,以减少内源污染负荷为目的的生态疏浚是控制内源污染效果较为明显的工程措施.③太湖底泥疏浚属水生态整治工程,以最大可能取走污染物、改善水生态环境为控制目标,生态疏浚是局部的薄层精确疏浚.经采用生态调查方法,查明太湖底泥总蓄积量为19亿m3.主要疏浚范围是底泥厚且污染重的重点功能湖区,如梅梁湖、贡湖等.依据太湖底泥的污染特性,疏浚深度以40~50cm为宜,并应为后续生物修复技术介入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密闭无扰动抽吸式头部掘进是关键,冬初至春末为最佳施工期.排泥场防渗、尾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淤泥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生态疏浚的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16.
对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的初步认识和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宁 《中国水利》2004,(2):36-38
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太湖流域实施由汛期调度向全年调度,由水量调度向水资源综合调度的有益尝试.通过对引江济太作用和效果的分析,阐述了在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框架下,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生态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调要以流域水资源配置和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强工程和非工程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实现洪涝相机调度,探索和实践流域管理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太湖地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太湖地区农村面源污染主要特征的分析,初步估算了主要面源污染负荷的贡献率,提出了控制太湖地区农村面源污染的总体思路与设想,提供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田氮、磷损失、村镇地表径流污染的控制技术,以及污染河道的生态修复技术。与此同时,还讨论了农村面源污染的管理对策、管理模式与相关政策法规等,可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农村生态与环境的改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太湖流域跨界水环境治理中不同区域利益失衡的问题,采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确定流域水流生态补偿主客体,通过流域重要河湖和跨省(市)水环境治理投入测算补偿标准,提出了以废水排放量、用水量和人均GDP共3项指标测算各省(市)筹措资金,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补偿两个方面确定资金分配量。以2017年为基准年,进行了流域水流生态补尝方案资金筹措和拨付测算。补偿标准为30亿元,除中央引导性资金15亿元外,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筹措资金分别为7.09亿、3.00亿、5.91亿元,资金拨付量分别为12.43亿、8.13亿、9.45亿元。各省(市)出资比例基本与其在流域内所占面积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各省(市)资金拨付量与其在流域上下游空间布局和水环境治理任务也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水资源保护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水资源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①省界缓冲区难以发挥缓冲作用;②省际边界地区存在水污染矛盾隐患;③省际边界地区水资源保护措施不够;④省际边界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⑤省界监测还不能满足功能区管理的需要。提出进一步推进省界水体水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①加强省界缓冲区监督管理;②建立完善省际边界地区水资源保护协商机制和突发污染事故预警机制;③大力推进省际边界地区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④完善省界水体监测体系;⑤优化水资源调度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太湖生态清淤工程中需重视与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冉光兴  陈琴 《中国水利》2010,(16):33-35
生态清淤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控制和减轻太湖底泥内源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生态清淤也是在探索发展中的新型疏浚技术。在对太湖生态清淤已实施工程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清淤工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