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降水分布及其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1955年以来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河龙区间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区间降水量的分布受地形影响十分显著,并且还有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黄河中游干流是移质中Cu、Zn、Ni、Ph、Cr、Cd六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及其在不同水文时期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干流悬移质中六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与龙门断面背景值大致相近,基本在国内外上项背景植范围之内,丰、平西水或有显著的较相似的分布规律.而枯水期的分布规律则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4.
李勇  苏运启 《人民黄河》1999,21(8):9-10
龙洋峡,刘家峡两库联合运用后黄河中游干游汛期水沙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1)伏汛期河口镇,龙门,潼关三站水量多年平均比1968年前减少50%左右,沙量减少约60%,但相应水沙量占全年比例变化不大;秋汛期水量减少50%以上,沙量减少65%-80%,相应水沙量占全年比例明显降低,同时年限间水沙量变幅小。(2)水流过程的变化,伏汛期主要表现在2000m^3/s以上中,大流量经历时,水量、沙量的  相似文献   

5.
200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干支流来沙量明显减少。为了揭示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土壤侵蚀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使下垫面变化的减蚀和减沙作用,基于GIS与RS技术,利用CSLE模型,定量分析了主要产沙区2000—2013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异特征,并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以1980年的下垫面为基准,评估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下垫面变化的减沙效果。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在降雨侵蚀力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呈下降趋势,但遇到强降雨年份,仍然可能产生较为剧烈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坡长、降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区强烈及以上等级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土石山区土壤侵蚀强度相对较低;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与1980年相比,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水土保持措施使下垫面变化造成的减蚀量分别为1.22亿、1.95亿、3.29亿、3.45亿t,减蚀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7.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减沙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炯心 《人民黄河》2004,26(5):33-36
在1950~1997年长系列水文资料和面雨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年输沙量和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1970年以来,在多沙粗沙区入黄泥沙量减少的总体背景之下,出现了1986~1997年间入黄泥沙量增加的近期趋势。这一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淤地坝修建量大为减少,70年代修建的筑地坝与拦沙库已大部分失效有密切关系。此外,20世纪90年代人为增沙量大幅度增加,已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这也是同期入黄泥沙增加的重要原因。因而得出的结论是:①要重视淤地坝的后续建设,实现其拦沙作用的可持续性;②造林种草措施不能代替淤地坝拦沙的作用;③新增水土流失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减沙的近期趋势及其成因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以 195 0~ 1997年的长系列水文资料和面雨量资料 ,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年输沙量和年雨量的时间变化趋势 ,发现在 1970年以来多沙粗沙区入黄泥沙量减少的总体背景之上 ,出现了 1986~ 1997年间入黄泥沙量增加的近期趋势。这一增加趋势 ,与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淤地坝修建量大为减少 ,70年代修建的筑地坝与拦沙库已大部失效有密切关系。此外 ,90年代人为增沙量大幅度增加 ,已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 2 %左右 ,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 ,这也是 90年代入黄泥沙增加的重要原因。文中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冉大川 《泥沙研究》2000,(3):72-80,F003
本文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从研究现状、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研究成果的差异诸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证,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供黄河中游水沙变化深化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胜利  康玲玲 《人民黄河》1999,21(12):15-17
从形成高浓度粗泥沙水流机理出发,综合分析了不同地层侵蚀产沙对黄河粗泥沙的影响。分析认为,风沙和基岩产沙对黄河粗泥沙均有一定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黄土。风沙,基岩,黄土产沙的综合作用量同浓度粗泥沙水流的重要原因,因此应从整体上综合治理多沙粗沙区。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与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来沙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粒径在于0.05mm的粗泥沙是淤积下河道的主要成分。通过重点分析不同年代粗沙区来沙量、粗泥沙模数的变化及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粗泥沙的作用,说明黄河中游兴建的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对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游干流泥沙组成规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利用系统、 颗粒级配资料,详细分析了黄河中游主要控制站长时期泥沙组成和泥沙粒径的变化,认为近期黄河中游有来沙细化的现象,但这是由于来沙量的减少造成的,泥沙组成规律并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环境要素对流域产沙影响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元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中游河口镇—潼关区间流域产沙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在自然地带性、非地带性因子对流域产沙影响的响应机制和交互作用分析基础上,定量得到河潼区间流域产沙的极值区形成的环境要素复合临界。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中游干流汛期水沙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羊峡、刘家峡两库联合运用后黄河中游干流汛期水沙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①伏汛期河口镇、龙门、潼关三站水量多年平均比1968年前减少50%左右,沙量减少约60%,但相应水沙量占全年比例变化不大;秋汛期水量减少50%以上,沙量减少65%~80%,相应水沙量占全年比例明显降低,同时年际间水沙量变幅减小。②水流过程的变化,伏汛期主要表现在2000m3/s以上中、大流量级历时、水量、沙量的明显减少和1000m3/s以下枯水流量的增加;秋汛期1000m3/s以下小流量历时出现几率大大增加,水沙量也相应增多;而1000m3/s以上中、大流量明显减少,9月下旬和10月份水沙量与非汛期特征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5.
王敏  刘志刚  张攀  焦鹏 《中国水利》2023,(10):42-45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黄土高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的新需求,在总结黄河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状况、水土流失治理现状与成效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水土流失治理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构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新格局、建立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加强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科技问题及关键技术研究、创新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基于模糊互判断矩阵的层次分析法(fuzzy?analytic?hierarchy?process,FAHP)分析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 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的贡献率,并将 FAHP 法分析的结果与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slope?changing?ratio?of cumulative?quantity,SCRCQ)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2 种方法计算结果变化规律一致。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径流 和泥沙的影响小于人类活动的影响,1970 年代、1980 年代、1990 年代、2000 年代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 别为 68%、64%、64%、75%,人类活动对泥沙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 45%、65%、59%、69%。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流域内旱涝等级和部分树木年轮资料,重建了黄河中游1575年以来的干旱指数序列,分析了干旱的历史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干旱变化的阶段性显著,近429年大体经历了6个干旱段和5个不旱段,干旱段特旱、大旱出现概率分别是不旱段的3.3倍和2.1倍,而不旱段涝、不旱出现的概率则分别是干旱段的6.5倍和1.8倍;②干旱变化还具有较显著的周期性,主要周期长度为5、7、22.5、32、55、69年和123年;③未来30年干旱变化趋势是,除近期数年和2l世纪20年代中前期仍以干旱年为主外,其余大多年份可能以不旱和涝为主。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门峡水库和黄河下游河道主要淤积物是粒径d≥0.05mm的粗泥沙。黄河中游多沙区有11.92万km^2,粗沙区7.86万km^2,两者套绘在一起的多少粗沙区面积7.86km^2。重点治理该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减少黄河下游淤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游气温变化趋势及其对蒸发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温是影响流域蒸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收集整理了黄河中游6个站点的气象资料,采用斯波曼秩次相关检验法、坎德尔秩次相关检验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途径,对黄河中游代表性站点的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分析检验。根据蒸发能力与气温的关系,建立了简捷且实用的指数型蒸发能力估算公式,进一步分析了气温变化对流域蒸发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黄河流域气温具有明显的升高趋势。气温与蒸发能力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在气温升高1℃的情况下,流域蒸发能力约增加5.0%~7.0%。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中游干流洪水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华  黎桂喜 《人民黄河》1999,21(8):11-12,30
从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的角度,对黄河中游干游河口镇,龙门,潼关3个站的洪水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研究了研究了洪水的变化特点。龙门大洪水大多发生在7、8月份的伏汛期,洪主要来源于河口镇-吴堡区间的支流,近年来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关未减小,仍是防洪的重要时期。同时受河品镇以上及渭河来水影响,秋汛期洪峰充量明显降低,大洪水出几率减小,可以考虑这一时期水资源的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