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水水质对南方某给水厂处理有机氯农药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LB柱固相萃取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分析方法,研究了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竣工前后原水改变对给水厂处理有机氯农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水更换前后不同工艺段出水中共检出10种有机氯农药,浓度为0.08~20.68 ng/L,主要是HCBs,DDXs,氯丹和硫丹,远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及《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规定的限值,不必对此进行长期连续监测。通过原水改变前后传统处理工艺对有机氯农药去除效果的对比发现,当原水中有机氯农药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并无明显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3.
针对目前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在水体有机污染物检测中缺乏推荐条件,本文从固相微萃取条件、气质条件等5个方面综合介绍了亟待优化和规范的实验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新的水体有机污染物检测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以固相萃取(SPE) 、 气相色谱2三重串联四级杆质谱法(GC/ MS/MS) 测定饮用水源地中 15 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方法。用 Bond Elut C18 固相萃取柱净化富集水样, 优化色谱和质谱条件参数, 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定性、 定量分析。该方法对饮用水源地水样中的 15种有机氯农药回收率为 70 1 3%~ 12715%, 相对标准偏差( RSD)为 0 16%~ 1212%; 检出限范围为 0 1 08~ 0 138 ng/L, 满足饮用水源地痕量有毒有机物监测的需求。用该方法测定天津市某重要饮用水源地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状况, 结果表明该水源地水体 15 种有机氯农药中, 除六六六和 p, pc 2DDD、 p, pc 2DDT 外, 其他几种有机氯农药均未检出。三个监测站点中, 15种有机氯农药总量从高到低依次是入库、 库心和坝前, 分别是 1 1 85 ng/L, 1138 ng/ L, 0 1 96 ng/ L。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2002) , 该水源地表层水体中 15 种有机氯农药均不超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C8,C18和HLB小柱萃取水样中的痕量有机磷农药(敌敌畏、内吸磷、乐果、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对硫磷),以毛细柱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FPD)进行测定,用甲醇-丙酮(70/30,V/V))洗脱3种不同的固相萃取小柱。C18小柱萃取回收率最好,平均回收率89.22%-101.93%。 相似文献
6.
为了检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样中除草剂阿特拉津的准确性和测量范围,利用以OASIS MCX富集柱对水样进行固相萃取,再经色谱柱分离,在紫外检测器上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阿特拉津在0.50~10.00 mg/L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Y=-1.262e+004+1.82e+005X(R=0.998 6,P0.01);最低检出限为0.000 3 mg/L;精密度较好:样品相对标准偏差为0.86%~4.47%,准确度、灵敏度较高:加标回收率为93.4%~101.6%。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样阿特拉津测定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对水平痕量有机物分析的前处理技术作了详尽介绍,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说明,为水环境化学分析工作者正确合理地选用有机物分析的前处理方法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砷是一种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的污染物,受管理规定和检测手段的限制,由砷诱发癌症的风险仍然较高。选取离子液体作为萃取溶剂,开发出一种基于离子交换机理的分散液液微萃取方法,应用于含砷水样的前处理。通过研究水样体积、pH值、离子液体用量等6项关键因素对该方法萃取效率的影响,以及对该方法的表现效果进行了优化和评价。本方法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对砷的萃取,富集因子可达到210,在0.05~10 μg/L范围内均有较好线性关系,相对标准偏差仅为1.5%;当本方法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联用时,对砷的检出限可达到10 ng/L。另外,避免了传统样品前处理方法中使用的大量有机溶剂,因此更加绿色、环保。研究结果为水环境分析监测技术领域的开拓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碘代消毒副产物(I-DBPS)是饮用水消毒过程中发现的一类暂未受控的新兴高致毒性消毒副产物。为了便于对饮用水中I-DBPS进行研究,可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质(GC/MS)联用技术来检测分析,介绍了固相微萃取的装置、操作及萃取方法,着重论述了其工作条件的选择,得出最佳优化条件:以DVB/CAR/PDMS作为萃取膜,萃取温度为65℃,萃取时间为45min,离子强度用25%(W/V)Na2SO4调节,搅拌速率为250r/min,并且在气相色谱中的解析温度为220℃,解析时间为30s。同时进行重复性和再现性试验对方法的检测限、精确度与准确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SPME-GC/MS方法,分析物的检测限在10~50ng/L,可以用来检测ng/L级水平的痕量碘代三卤甲烷(I-THMS),且在分析物标准浓度为0.1μg/L时,重复性试验的相关标准偏差(RSD)在0.4%~1.5%,再现性试验的RSD在4%~12.5%,这表明该方法应用于痕量I-DBPS的分析检测是精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相萃取-GC-MS法对杭嘉湖地区1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水体中的氯代苯、多环芳烃、硝基苯、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酯等43种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1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共检出10余种有机污染物,浓度范围为0.01~4.26μg/L,检出率为5%~100%;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双(2-二乙基己酯)、2,6-二硝基甲苯等化合物的检出率为超过50%;在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被检出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分别为12,9,14种,被检出污染物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5~4.26,0.01~0.20,0.01~1.00μg/L。 相似文献
12.
微囊藻毒素主要是由水中蓝绿藻凋亡后产生的一类常见的环肽肝脏毒素,对水生生物及人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建立准确、快速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对中国民众饮水安全非常重要。对固相萃取、色谱和质谱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水中8种微囊藻毒素(LR、RR、YR、WR、LW、LA、LF、LY)的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为0.002~0.006 μg/L,定量限为0.006~0.018 μg/L,加标回收率为85.3%~107.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1%。该方法可为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日常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次氯酸钠消毒在农村供水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考察了南方某省以同一地表水为水源、水处理工艺相同、分别采用液氯和次氯酸钠消毒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两处农村供水工程(T水厂和H水厂)的余氯衰减、消毒效果和副产物生成情况。结果显示:在有效氯投加量分别为1.0 mg/L和2.0 mg/L时,2.4 h后H水厂出厂水的余氯值衰减率比T水厂分别低6.53%和3.30%,两者的消毒效果均较好,H水厂的管网末梢水菌落总数值比T水厂低40.62%,微生物安全性更高;当有效氯投加量由1.0 mg/L增至2.0 mg/L时,T水厂和H水厂出厂水的三氯甲烷生成量分别增长97.36%和59.35%,三卤甲烷分别增长122.64%和91.43%,而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生成量增长率相差不大。研究结果表明,次氯酸钠的稳定性及消毒效果略好于液氯,且消毒副产物三氯甲烷和三卤甲烷的生成量较小。由于两水厂在水源类型、水源水质特征、工程规模及水处理工艺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经与其他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次氯酸钠消毒在农村供水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某市典型饮用水水源中抗生素质量浓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江苏省某市3个典型地表饮用水水源中5类(14种)抗生素质量浓度特征。结果表明,14种目标抗生素的质量浓度在ND~52.7 ng/L,检出率在0~78%。检出频率较高的为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金霉素和氧氟沙星,质量浓度相对较高的为磺胺类,但总体上,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中抗生素的质量浓度水平低于国内外其他地表水中相应污染物的质量浓度水平;抗生素质量浓度受季节和水源类型影响,平水期(188.3 ng/L)枯水期(57.2ng/L)丰水期(8.9 ng/L),太湖水源地略高于长江水源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一些城市的水源地以及给水厂水池中,甚至在用户端的水龙头中都曾经发现"红虫"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饮用水的水质.在天津市市区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在对该种"红虫"进行了实验室条件下的初步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成虫进行了实验室条件下的杀灭试验研究.分别研究了不同温度(10℃、20℃、30℃)条件下,不同余氯对"红虫"成虫的杀灭效果;并且初步研究了光照、基质等环境影响因子对杀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二氧化氯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及其用于饮水消毒的方法和特点。分析了二氧化氯发生器不适用我区小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原因,对使用稳定二氧化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乐果、敌敌畏、甲拌磷、甲基对硫磷等极性有机磷农药与水具有相似极性,而且在地下水中含量相对偏低,采用常规二氯甲烷作萃取溶剂,液-液萃取时提取比较困难,存在检测组分萃取回收率低、方法稳定性差,方法检出限高等问题。通过加入丙酮作为辅助萃取溶剂,显著提高了检测回收率和方法稳定性。该方法以丙酮-二氯甲烷(体积比1∶9)为萃取剂,液-液萃取、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地下水中敌敌畏、甲拌磷、乐果、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对硫磷7种极性有机磷农药。优化条件下,水样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8.1%~109%,相对标准偏差为0.28%~4.27%(n=3),方法检出下限为ρ=1.17~4.22 ng/L(水样1L)。改进后的分析方法显著改善了准确度、精密度等有效性参数,有利于更准确地测定地下水中极性有机磷农药。 相似文献
18.
19.
TIANYi-mei CHIHai-yan LIHong SHANJin-lin ZHAIChun-nian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B辑)》2005,17(2):234-242
The concentration of Residual Chlorine (RC) frequently violates the standard in situations of urba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with large water supply area and long time of distribution. If chlorine dosage increases within water treatment plant, although RC in distribution system could meet water quality standard,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 such as hydrocarbon halide rises. In the paper,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chlorine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was presented based on reaction kinetics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theory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model include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of minimizing annual operation cost and constraints of RC standard and rational chlorination station distribution, and solving by 0-1 Integer Programming (IP). The model had been applied to a real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model showed that adding chlorine i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remarkably improved water quality and reduced the operation cost by 49.3% per year less than chlorine dosed only in water treatment plant to meet RC standard. The results prove adding chlorine i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model can bring both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advancement. 相似文献
20.
支持向量机回归(SVR)模型在非线性预测方面具有优良性能,基于该模型对供水系统余氯变化过程进行预测,并采用二阶振荡粒子群优化算法(SOPSO)对SVR模型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以提高小样本状态下模型的模拟精度,增强模型的泛化性能。将优化后的SVR模型应用于某供水系统余氯预测,结果表明:在有限样本状态下,优化后的SVR模型的预测平均误差小,明显优于BP神经网络模型和ARX模型,并具有较强的稳健性。该预测模型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模型在小样本状态下余氯预测精度不高、预测效果较差的问题,为研究供水系统余氯变化过程及动态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