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得俊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2017,(3):23-25
为有效治理格尔木地区地下水水位的上升, 促进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利用, 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格尔木地区地下水位的响应进行研究, 对格尔木冲洪积扇 30年来降水量、 地表径流量、地下水埋深以及格尔木河人类活动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近 30 年来,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着地下水系统, 致使格尔木地区地下水水位发生了明显变化, 地下水水位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 格尔木河径流量是近年来引起格尔木地区地下水水位升高的主要因素, 径流量对地下水水位影响较为显著, 显著水平为 0 1 038。 相似文献
2.
3.
泾惠渠地下水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4,(5)
基于泾惠渠灌区的水循环现状,分析了近20 a来灌区水资源利用和循环的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着地下水系统,致使灌区水循环体系发生了明显改变。地下水开采量过大、渠系引灌水量减少、干支渠衬砌率提高等人类活动因素对地下水系统影响起主导作用,而气候因素起次要作用。目前灌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5.
采用M-K趋势检验法、有序聚类变点分析法以及径流变化归因分离评判方法,分析渭河流域近50 a的气温、降水、径流的演变特征和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域气温升高趋势显著,通过95%的置信度水平检验,其中1994年是气温突变的节点;流域降水量呈缓慢减少的态势,变化节点发生在1969年;流域径流量减少趋势极显著,通过95%的置信度水平检验,突变节点发生在1969年,与降水突变节点一致。由VIC模型计算得出:流域径流量的变化主要由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改变流域下垫面共同作用引起的,其中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吉林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西部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及水资源的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水资源的减少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因素,而人为因素是环境退化的诱发因素;加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节水,避免过度开垦和放牧是解决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出路。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近50年来三江平原水循环过程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活动对三江平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显著削弱了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经三江平原江段的洪泛过程,减少了三江平原获得过境水资源的天然补给机会与补给量;②大量排水沟的修建,提高区域排水水文梯度,加速了地表径流的集散过程;③旱田改成水稻田,提高了有效降水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区域地表径流深,增大了区域蒸散量;④井灌水稻田大面积发展驱动了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导致地下水采补平衡打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贮存量减少;⑤流域源头森林植被破坏,冬季降雪量转变成地表径流量的比例在减少,森林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人类活动作用在三江平原水循环过程的结果是导致水输入项减少,而水的输出项在增大。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主要体现在:①区域降水总量呈减少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②区域温度上升,蒸发潜力增大;③三江平原地温上升最为显著,冻土层变薄,冻土融通时间提前并缩短55~62 d左右,且冻土层融通后土壤水分的含水量较50年前有明显降低的趋势。耕地土壤含水量明显减少;这些变化均不利于地表径流的形成以及降水入渗补充地下水;基于水循环过程分析,三江平原正在朝旱化趋势发展。加强农业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加快湿地水资源的恢复,提高区域蓄水能力和农业节水水平是确保未来三江平原水安全的重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SWAT模型定量评估气候及人类活动对潴龙河流域径流的影响,在1966-1974年率定并验证了模型,模拟了1975-2015年的天然径流量.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潴龙河流域径流量的减少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基准期1966-1974年相比,1975-1985,1986-1995,1996-2005和20...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泾河上游流域内1973年-2012年水文气象数据,采用气候弹性系数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泾河年径流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3.1 mm/10a,且在1985年前后发生了径流突变;气候变化对泾河上游流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36.8~43.8%,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56.2~63.2%。可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会导致泾河流域上游径流减少,但人类活动是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南盘江干流控制站江边街水文站和区间20个降水代表站1956—2016年径流和降水资料,分析降水和径流变化特点和径流系列的突变点。根据径流变化趋势特点,将系列划分为1956—1973年、1974—2001年和2002—2016年3个分析期,并以1956—1973年为本底基准期,应用分离评判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南盘江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降水是径流的主要来源,多年平均产水系数为0.24;江边街水文站以上流域降水为不显著减少趋势,而径流呈显著减少趋势;② 1974—2001年分析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5.9%和34.1%,2002—2016年分析期分别为82.8%和17.2%,气候变化仍然是影响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③1974—2001年和2002—2016年分析期,径流的年内分配影响主要表现在月径流的均匀化和峰值的坦化现象上,人类活动是月径流影响的主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气候变化仍然是影响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程度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The annual highest water level of Taihu Lake (Zm) is very significant for flood management in the Taihu Basin.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inter-annual and intra-annual traits of Zm from 1956 to 2000. Then, using the Mann-Kenall (MK) and Spearman (SP) nonparametric tests, the long-term change trends of area precipitation and pan evaporation in the Taihu Basin are determined. Meanwhile, using the Morlet wavelet transformation, the fluctuation patterns and change points of precipitation and pan evaporation are analyzed. Also,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Taihu Basin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land use change and hydraulic project construction.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m, the water level of Taihu Lake 30 days prior to the day of Zm (Z0), and the 30-day total precipitation and pan evaporation prior to the day of Zm (P and E0, respectively) is described based on multi-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change of Zm is quantitatively ascertain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1) Zm was distinctly higher during the 1980-2000 period than during the 1956-1979 period, and the 30 days prior to the day of Zm are the key phase influencing Zm every year; (2) 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a confidence level of 95% during the 1956-2000 period, while the reverse was true for E0;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m, P and E0 distinctly changed after 1980; (4)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gether caused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high Zm after 1980; (5) Climate change caused a substantially greater Zm difference between the 1956-1979 and 1980-2000 periods than human activities. Climate change, as represented by P and E0,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raising Zm, with a relative influence ratio of 83.6%, while human activities had a smaller influence ratio of 16.4%. 相似文献
12.
环境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变化主要指气候变化(波动)和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径流是降水、气温等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流域产汇流影响的结果,本文综述了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研究思路、确定基准期的方法、径流的还原方法及目前使用的各种模型,最后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老哈河流域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趋势及突变检验将径流序列划分为\"天然基准期\"和\"人类活动影响期\",依据径流对降水及潜在蒸发的敏感性,定量分析了我国北方老哈河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964年以来,老哈河流域径流呈显著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47 mm/a;流域径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其中人类活动对径流起减少作用,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及2000—2008年人类活动对径流深的减少量分别为10.9 mm、6.3 mm及17.9 mm;气候变化对径流在80年代和2000—2008年起减少作用,减少量分别为10.0mm和8.5 mm,而90年代气候变化对径流起增加作用,增加量为12.4 mm。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影响盘龙江下游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盘龙江下游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通过对离子浓度、矿化度和水化学类型的分析,发现昆明市区北部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强;市区则因为市政设施的建设,地下水变化趋于稳定;滇池草海北端因为治理强度加大,使地下水水质不断好转,而南部的湖滨平原,因为农业活动的影响,使地下水水质不断恶化。这些均表明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浅层地下水的水质。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浅层地下水动态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省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导致地下水补排关系失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其中:海河流域平原水位下降了7.25 m,下降速率为0.24 m/a;黄河流域下降了3.14 m,下降速率为0.10 m/a;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地下水位基本保持稳定。1980—2010年河南省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65 m,地下水蓄变量减小了51.5亿m3,其中海河流域与黄河流域蓄变量大幅减小,部分含水层已疏干。 相似文献
17.
通过趋势分析方法及突变点检验方法,分析大凌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结合大凌河流域人类活特征及突变点分析结果,将流域径流量序列划分为\"天然基准期\"和\"人类活动影响期\"两个阶段;应用大凌河上游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建立大凌河上游水文模型,采用弹性系数法和水文模拟法定量分析大凌河上游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956—2006年,大凌河流域降水量有轻微的上升趋势,而潜在蒸发量与径流量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导致径流量减小的主要原因为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