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荆江河道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是荆江防洪工程的部分工作总结。荆江地区防洪为主的综合治理包括上荆江河道整治、荆北平原治理、洞庭湖区治理和下荆江裁弯等工作,其中下荆江裁弯工程已基本建成。下荆江裁弯工程的总结内容是,说明该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怎样运用荆江河流发育的辩证法则进行下荆江河道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工作;同时,也说明下荆江裁弯工程基本完成后河道的发展过程,以检验荆江河流发育的理论分析是否正确。从积极的意义说,这个总结更要为今后如何作好长江防洪和对全部平原河段整治工作提供设计依据和施工经验。最后要说明的是,为了促进水利界对河流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我们尽先作出这个粗浅的总结,供大家讨论指正,并希望有关单位在学术上利用这次裁弯工程经验对河流理论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荆江与洞庭湖水沙关系演变及对城螺河段水情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江荆江段通过荆江三口与洞庭湖相连。洞庭湖除通过三口接纳长江的水沙以外,还承接本流域湘、资、沅、澧四水的水沙,然后经七里山至城陵矶汇入长江,由此构成了复杂的江湖关系。1967~1972年下荆江3处裁弯取直工程后,江湖关系发生了变化。根据1959~1991年的水沙实测资料,对三口的过水量和沙量,洞庭湖的淤积,洞庭湖出口城陵矶至螺山河段的过水面积、水面比降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荆江裁弯取直以后江湖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下荆江裁弯前后江湖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1956~1987年的原型观测资料,论述了下荆江裁弯前1956~1966年,裁弯期间1967~1972年,裁弯后至葛洲坝工程蓄水前后1973~1980年、1981~1987年四个时段中洞庭湖水沙组成和泥沙沉积的变化及荆江和洞庭湖自动调整与相互影响. 分析表明1967~1972年、1973~1880年、1981~1987年分别与1956~1966年比较,入湖总水量分别减少3.8%、11.4%、18.1%;入湖总沙量分别减少19.2%、34.6%、34.9;洞庭湖的泥沙沉积量分别减少21.7%、34.3%、32.0%,但泥沙的沉积百分数并未减少.上述变化过程与下荆江系统裁弯后江湖关系重新自动调整有关. 洞庭湖多年年平均沉积量为0.944亿m~3,多年年均淤厚0.024m,自1956~1987年洞庭湖累积淤厚0.8m.洞庭湖是长江调蓄洪水的重要场所,湖区的不断淤积,使调蓄洪水的能力不断减弱,这是关系到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大事,应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下荆江系统裁弯对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下荆江系统裁弯后,长江中游城陵矶至武汉河段在不同水位(高水、平滩、中水、枯水)情况下的河床冲淤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本河段冲淤及汊道冲淤的变化规律。其次,着重分析了江湖关系调整所带来的各站水位的变化以及来水来沙的改变对本河段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河床泥沙冲刷下移;落淤湖中泥沙骤减,单位水体挟沙剧增,悬沙粒径变粗。  相似文献   

5.
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荆江三口是联系长江与洞庭湖的纽带,其分流分沙的变化反映了江湖水沙的变化.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近年来荆江与洞庭湖水沙输移变化规律及其变化原因;采用一维河网数学模型定量给出各因素对三口分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荆江-洞庭湖江湖水沙输移有了较大调整变化,主要表现为三口分流分沙大幅度减小,干流水沙输移增加;江湖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三口分流道的淤积萎缩和荆江裁弯.这些变化将影响整个长江中游防洪形势,且随三峡工程运行作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6.
自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受水库蓄水拦沙以及上游来沙减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荆江河道及洞庭湖三口水系水沙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综合分析荆江河段和洞庭湖区水文情势及河床冲淤变化的基础上,针对三峡运用初期的荆江治理,探讨了芦家河浅滩河段治理、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裁弯,以及抑制荆江河床冲刷下切等热点问题;对于洞庭湖治理方面,提出了三口水系优化、松滋口建闸的规划建议,对兴建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河道演变及江湖关系变化原型观测,以及治理措施的深入研究与论证。  相似文献   

7.
下荆江人工裁弯3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庆* 《人民长江》2001,32(5):27-29
下荆江裁弯工程实施已30年。工程实践表明,下荆江裁弯工程是按照蜿蜒性河段演变规律改造下荆江的治本工程,取得了预其工程效益,但也出现了一些原来认识不足的问题,裁弯工程是动态工程,要深入认识河道演变规律,因势利导,还要加强河道演变与工程效果观测分析,及时修改设计,更好发挥工程效益。引河工程是裁弯工程成败的关键,新河及其上下游河势控制工程则是保持和发挥裁弯工程长期效益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建成后极大地提高了荆江的防洪能力,但由于河势演变及冲淤规律发生了变化,给荆江河段现有河势控制工程、堤防及护岸工程的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防洪安全。介绍了荆江河道演变监测分析的监测范围、监测方法、分析手段以及岸坡稳定评估法对崩岸的预测结果,比较了预测崩岸与实际崩岸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解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下荆江七弓岭弯道段出现凸岸侧冲刷、凹岸侧淤积的现象,八姓洲狭颈宽度因崩岸缩短,存在裁弯的风险。基于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七弓岭弯道裁弯具体位置,设计裁弯新河道,建立长江中游-洞庭湖一二维耦合非恒定流模型,评估典型工况下七弓岭弯道裁弯带来的水情效应。结果表明,七弓岭弯道裁弯将造成汛期高洪水位下城陵矶水位升高0.03~0.04 m,枯期藕池口分流比减少0.09%、断流天数增加5 d,监利站月均水位下降0.04~0.11 m、七里山站月均水位上升0.01~0.04 m等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判断城陵矶附近防洪形势及提出相关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撑,对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及江湖汇流段治理和防护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下荆江河道演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影响下荆江河道演变的主要因素有:中洲子和上车湾两处人工裁弯以及沙滩子自然裁弯;1988年葛洲坝工程蓄水运用;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运用;1998年以来对下荆江实施了河势控制工程;三口分流分沙相对减少,下荆江水沙泄量的相对增多等因素。文章主要根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测的水文地质及地形资料,对下荆江河道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认为:下荆江裁弯引起自下而上发展的溯源冲刷;水库蓄水运用引起自上而下发展的沿程冲刷;护岸工程使下荆江河势得到了初步控制,下荆江河道基本按人工控导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1.
刘俊峰  王克明 《人民长江》1999,30(12):45-47,
长江水量丰富,年入海总量约9600亿m∧3,黄河流域水量贫乏。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宜昌站)达4000亿m ∧3,为黄河年径流量500亿m∧3的8倍。黄河和长江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其理论出力分别占分国总量的6%和39.6%,长江的水能资源集中在四川,仅四川省的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10345.96万kW。约占全国30%,但是由于水资源季节不均衡性和地域条件造成的调节性能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四川水电的开发。黄河上游虽可建高坝水库,但由于不资源的匮乏,库容闲置,夏季勉强发电,枯期则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黄河断流状况,因此,实现两大水系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是涉及两大流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仅从南北联网,以“电”代水,促进四川水电开发和缓解黄河断流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流生命危机与河流伦理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哲学的观点看,河流具有生命.人类与河流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时期.在当前河流生命危机时期,需要构建河流伦理观.河流作为道德主体,具有完整性权利、连续性权利、清洁性权利、用水权利、造物权利.人类对河流的道德义务应通过尊重性、整体性、保护性、评价性、补偿性等原则来实现.河流立法有助于促进人们河流伦理水平的提高.构建河流伦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的组成部分,其创新意义在于扩大了道德共同体的边界,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确定了新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3.
李峻 《人民长江》1996,27(5):17-18
长江中下游干流地带,自然地理优选,分布有许多大中城市,重要港口,而且工农业发达,成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热点地区,随着该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对河道的利用提出更高要求。目前长江中下游河道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沿江地带经济正常发展,如局部河段主流摆动和崩岸,一些港口码头,给排水口淤积,泄洪能力小于洪水来量;有些河段的河道形态不利于泄洪,航运等等。因此,中下游干流的河道治理是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  相似文献   

14.
严黎  吴门伍  李杰  王晋 《中国水利》2010,(12):16-17,47
珠江河口管理涉及水利、海洋、国土、海事、航道等多个部门,多年来,因管理职责不清,管理较为混乱。管理权限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对河口属于海洋还是河流有不同认识,造成在管理权限相同的区域存在审批权限重叠及岸线、滩涂、水域有偿使用等问题。针对珠江河口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潘庆 《人民长江》1997,28(5):22-24
在概述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的基本特点和各类河型的形成条件后着重分析了各种人为因素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展望21世纪,人为因素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将加大,主要表现为三峡水利枢纽的建成运用和岸线保护与利用程度的大大提高两个方面。其综合影响的结果是长江中下游各河段的河型和河势不会出现重大调整,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河床冲深,河热的局部调整,以及分汊河段支汊的萎缩。  相似文献   

17.
陈启光 《人民长江》1995,26(6):23-28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从诸多方案中选择最大方案极为重要。为此,用对策论原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矩阵对策模型,并结合上荆江河势调整系统工程就其防洪方面与经济行为作出系统分析和寻求最优策略。在寻求最优策略时,它是以公平和对策的理智行为为前提,运用概率向量和最小最大对策原理得到最优策略和对策值,为工程兴建达到预期目标和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且又可严谨地表达难度很大的逻辑思想,因此它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  相似文献   

18.
从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水质、生物和社会服务功能等5个准则层和14个指标层对2011年的嫩江下游尼尔基—三岔河口段河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受人类开发活动影响,嫩江下游河流健康评价指数赋分为59分,河流处于亚健康状态;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建设、过度捕捞等人类干扰是造成下游河流生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河岸带修复与管理、水质修复、栖息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等河流健康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黑铁  冷莉  王南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3,9(3):185-185,193
黑龙江干流抚远江段是交错汉道河型,俄侧汊道有发展条件但由于植被好树木茂密。坍岸树木沉入堆积。自我防护发展很慢,我国一侧汊道已成为主流且其趋势不可逆转,所以这段江道防护工程的兴建是十分紧迫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水电开发活动对河流水资源的可开发利用率,建立分期展布的河道径流可变区间核算方法,其中河道径流包括河道最小生态需水和河道最大洪流,并以西藏拉萨河为例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拉萨河河道最小生态需水和最大洪流年内动态变化分别为29.5~328.3 m3/s和95.1~1 673.4 m3/s。与河道最小生态需水约束相比,河道径流可变区间约束使得拉萨河年调节型水电开发的水资源可开发利用率从60.2%下降到18.7%。指出对于径流丰枯特征十分明显的季节性河流,大型水利工程在平衡径流季节分布的过程中,应该受河道径流可变区间约束,尤其是枯水期最大洪流约束下河道径流量的可增加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