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拟建的港珠澳大桥横跨珠江口外伶仃洋水域,是珠江河口的一项特大型涉水工程,初选线位方案的工程阻水比为10.95%~19.15%,可见大桥工程的阻水影响不能忽视。工程实施后将使工程上游海区、口门及网河区水道高潮位普遍降低,低潮位有所抬高,潮差减小,潮汐动力有所减弱,潮波变形,潮汐通道的输沙能力降低,口门地区拦门沙抬高。为了减少大桥工程对珠江河口防洪及水环境的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优化大桥工程设计方案,在研究维护潮汐通道的同时.应对西滩治理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笔者认为。开辟伶仃洋西滩泄洪排沙通道势在必行.这是西滩治理的关键补救措施。为此特建议港珠澳大桥建设应为开辟伶仃洋西滩泄洪排沙通道留有余地。有关桥段的桥孔布置和桥墩设计应符合泄洪排沙通道的规划要求。  相似文献   

2.
磨刀门河口是珠江八大口门中输水输沙量最大的河口,口外拦门沙发育,其泄洪安全一直是磨刀门口门治理的头等大事。本文基于2003年洪季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水域水文观测资料及近年典型洪枯季河床地形资料,分析了河口拦门沙排洪动力特征及拦门沙典型地貌单元对洪水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磨刀门拦门沙水域洪水季节水体分层明显,表现为浮力射流;外海高盐水被拦门沙阻挡,无法越过拦门沙向里侵入;拦门沙对洪水的壅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低水位的壅高,灯笼山站与大横琴高潮位及低潮位水位差均和马口流量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由于洪水季节磨刀门河口径流占显著优势,洪水成为拦门沙演变的主要动力,通过拦门沙典型地貌单元年际、年内演变特征分析发现,在洪水的冲决下拦门沙东、西汊得到较快发展,其中东汊的冲决效果更强烈,当洪水来临时东汊成为排洪的重要通道;洪水对交杯四沙冲刷作用较明显,特别是交杯四沙内侧南北向并岸沙堤易被洪水冲开;受洪水冲刷影响,拦门沙西汊前缘次一级分汊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3.
伶仃洋水动力环境分析及治理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峰俊  朱士康  王华 《人民珠江》2004,(1):11-14,27
珠江口伶仃洋四口门是珠江三角洲主要的泄洪纳潮通道,其水动力环境的变化是伶仃洋冲淤演变最直接原因,而伶仃洋的冲淤演变会关系到伶仃洋口门泄洪纳潮的能力,关系到珠江三角洲的防洪、排涝和经济发展等,根据实测资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伶仃洋周边环境的变化原因,从河口地形的冲淤演变分析伶仃洋周边环境及其水动力环境的改变,并探讨伶仃洋河口整治策略。认为应采取输沙导流措施,减少淤积,保证口门通畅,保持伶仃洋潮流动力。  相似文献   

4.
从遥感技术的角度,对珠江河口西四口门即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黄茅海)的规划治理进行验证和评价.认为磨刀门经过治理,主河床已初步稳定,拦门沙也初步打通,洪湾水道保持良好的通航条件,并围垦得大片土地,建议对主河道实施丁坝群配套方案,按规划将治导堤向南延伸,以加强冲刷力,稳定河槽,打通拦门沙.认为黄茅海(虎跳门与崖门口外海区)与伶仃洋具有类似的特点,即两槽三滩、潮汐东进西出,规划治理后,由于河口喇叭湾的规范化,两岸治导线将发挥束水攻沙的作用,有利于泄洪和通航,滩涂围垦将有序进行.鸡啼门规划治理西方案符合口门现状,近期治理工程实施后将凸现潮汐东进西出的动力格局,建议因势利导修改单出口方案为人字形双出口方案,西治导堤宜建潜坝并分期提高坝身高度,以利于拦蓄泥沙,加快土地形成.  相似文献   

5.
从遥感技术的角度,对珠江河口西四口门即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黄茅海)的规划治理进行验证和评价。认为磨刀门经过治理,主河床已初步稳定,拦门沙也初步打通,洪湾水道保持良好的通航条件,并围垦得大片土地,建议对主河道实施丁坝群配套方案,按规划将治导堤向南延伸,以加强冲刷力,稳定河槽,打通拦门沙。认为黄茅海(虎跳门与崖门口外海区)与伶仃洋具有类似的特点,即两槽三滩、潮汐东进西出,规划治理后,由于河口喇叭湾的规范化,两岸治导线将发挥束水攻沙的作用,有利于泄洪和通航,滩涂围垦将有序进行。鸡啼门规划治理西方案符合口门现状,近期治理工程实施后将凸现潮汐东进西出的动力格局,建议因势利导修改单出口方案为人字形双出口方案,西治导堤宜建潜坝并分期提高坝身高度,以利于拦蓄泥沙,加快土地形成。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是长江入海和远洋航运的口门,然而长江口拦门沙的存在,对河口的泄洪、排沙以及通航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充分认识长江口拦门沙的冲淤演变,才能够因地制宜、合理开发。通过分析总结前人对长江口冲淤演变研究的成果,发现北支河段全面淤浅,在口内形成巨型沙坎。北港上游冲刷的泥沙在其下游的拦门沙河段淤积,且拦门沙滩顶呈下移趋势,如今长江口来沙量锐减,这种下移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强。北槽在深水航道工程建设后打通了航道拦门沙,使拦门沙滩顶的水深大幅度加深,但在中部淤积较为严重。南槽拦门沙形态由"双峰"转变为"单峰",拦门沙浅段缩短,滩顶水深变化不大。影响长江口拦门沙冲淤演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两个方面,而人类活动影响已成为长江口拦门沙冲淤演变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7.
受径流、潮流及口外环流等影响,珠江河口区动力环境极为复杂,在复合滩槽结构普遍、水流动力空间差异大的珠江河口,如何控制河口涉水工程的防洪影响,优化工程建设方案是强化河口管理,保障河口地区防洪安全的迫切要求,也是项目建设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以珠江河口特大型涉水工程—港珠澳大桥工程为例,从减轻防洪影响的角度,探讨了涉水工程方案优化方法。研究提出了河口涉水工程动力分区和防洪影响敏感水域区划,创建了基于防洪影响控制的涉水工程方案优化目标确定方法,提出了基于单宽流量概念的涉水工程阻水效应评估方法,研究为涉水工程布置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河口拦门沙的存在与其上游地区的防洪、排涝、灌溉、生态环境,特别是通航等方面的关系甚为密切,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关系重大。该文分析了珠江磨刀门拦门沙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治理提出对策,供有关部门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珠江河口近30年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珠江河口近30年来的变化过程,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河口岸线和河势变化特征,探讨了演变原因,认为近30年来,在上游来沙量逐渐减少的条件下,人为活动与径潮流是塑造珠江河口演变的主要动力,近岸浅滩的围垦,深水航道的疏浚,径潮流作用对拦门沙前缘及其主槽的淤积有控制作用,珠江河口已初步形成了岸线平顺,水沙输移顺畅,淤积幅度大幅减缓的态势,有利于维护伶仃洋、黄茅海滩槽基本稳定格局,这对保持河口的水沙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伶仃洋河口近年潮位变化分析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伶仃洋河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年最高、最低潮位变化规律,得出高潮位抬升与口门港口、航道建设大幅度开挖、大规模采砂等致河口纳潮容积增大有关,低潮位抬升与口门地区滩涂围垦致口门水道泄洪路径延长、河口泄洪断面缩窄等有关。了解和掌握伶仃洋河口近年潮位变化,对河口防洪、综合治理及管理等有着重要意义,对掌握河口未来变化趋势、适应河口变化调整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口泄洪情势的变化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和灾害防治。基于珠江河口八大口门在1998年和2005年实测洪水资料及洪水发生前后河口实测地形资料,计算口门洪水分流比变化,分析口门泄洪分配特征变化及典型泄洪断面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计算各个口门泄洪能力变化百分比。研究发现:河口典型泄洪断面宽度基本不变,河槽冲刷加深,有利于口门洪水宣泄;除横门外,其余口门泄洪能力增加;人类大规模的采砂活动引起的口门不平衡下切是导致珠江河口泄洪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上游来沙显著减小背景下的河道冲刷也对此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钱塘江河口治理与河口健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浪潮汹涌,河床宽浅,海域外来沙丰富,泥沙易冲易淤,主槽摆动频繁,河床冲淤幅度很大。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钱塘江河口进行了治理。分析了流域建库和治江缩窄后钱塘江河口水沙和河床等河口自然属性的变化,以及因河口自然属性变化带来的河口社会属性如防洪御潮、水资源、岸线资源、航运资源、涌潮景观、古海塘、滩涂资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理后钱塘江河口的健康程度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13.
珠江河口磨刀门口外拦门沙的形成,受径流、潮流、沿岸流、波浪影响,且河口的地形条件及泥沙运动也是拦门沙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近40 a来实测地形资料,对磨刀门口外中心拦门沙、西侧拦门沙、东西两汊深槽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并对拦门沙区域的冲淤变化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珠江河口磨刀门口外拦门沙区东、西汊不断向海延伸、拓宽,大洪水对东、西汊的发育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东汊走向则有一定摆动,东汊发育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受波浪改造作用明显;中心拦门沙内外坡以冲刷为主,滩顶淤积加高,南北径缩短;西侧交杯沙在波浪作用下呈新月形发育,交杯四沙向陆并岸的过程中,易受到洪水冲决作用,在并岸的浅滩中冲出深槽。研究结果可为河口规划、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潮-径相互作用下大辽河口潮能通量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FVCOM建立大辽河口水动力数值模型,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分析了潮-径相互作用下大辽河口潮能通量分布与沿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沿程动能空间分布与水深分布一致,势能空间分布与潮差变化一致且在沿程能量组成中占主要部分;枯水期潮能通量影响范围最远,且潮能通量总体最大,高能通量区集中在深槽和河道断面狭窄处,低能通量区在河口附近潮滩与上游河段;入海口门附近潮能通量方向在丰水期指向外海,在枯水期方向相反。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沉积动力过程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总结有关卫片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拦门沙区沟汊的近期演变,同时,结合口门地区的水沙特征及边界特性,对沟汊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洪季磨刀门河口实测水沙观测资料和河床表层沉积物数据,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刻悬沙浓度和粒度、沉积物粒径组成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和粒度谱等统计计算方法,重点研究近期洪季磨刀门河口及滨海水域悬沙与河床沙交换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磨刀门河口拦门沙内河道及汊道口区域的动力以径流为主的涨落潮流流系,悬沙与河床沙交换过程较弱;拦门沙浅滩区域泥沙运动表现为"波浪掀沙,潮流输沙"特性,再悬浮泥沙平均量占实测悬沙浓度的32%;拦门沙外滨海水域悬沙组成受径流与潮汐相对强度影响显著,构成上大潮时以再悬浮泥沙为主,小潮时则以径流下泄悬沙沉积为主,而悬沙输运方向受到东南向波浪和沿岸流控制。  相似文献   

17.
珠江磨刀门河口拦门沙对排洪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磨刀门河口二维水动力模型,在对现场实测资料验证良好的基础上,选取开挖中心拦门沙、东汊与西汊疏浚及导堤封堵东汊3个方案,比较了它们对排洪的影响,以探讨河口拦门沙的排洪效应问题。数值模拟表明,拦门沙开挖对磨刀门河口局部水动力特征的影响较小,拦门沙的开挖不能大幅增加洪水排泄的效率;修建导堤封堵东汊会加大挂定角至大井角的水面比降,造成更严重的壅水;东、西汊的浚深对排洪的影响也较小。拦门沙的存在看似对于泄洪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实际上河口及其拦门沙可以通过地貌形态的自动调整来与洪水径流作用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大系统洪水模拟分析及防洪对策探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彭静  何少苓  廖文根  张世奇 《水利学报》2003,34(11):0078-0084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水系构成和水动力条件、洪水数值预报研究现状和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涵盖三角洲河网及八大口门全水域的河口大系统水动力模型。模型将三角洲河网、八大入海口门、伶仃洋和黄茅海海湾作为一个整体,模拟其在径流和潮汐共同作用下复杂河网区各河道的水位、流量,河汊的分流比,口门的泄量分配比及海湾流态。模型用1999年7月最新的地形和水文同步资料进行了模型的大规模率定和验证。并计算分析了全三角洲水域的洪水情势,研究了三角洲目前受洪水威胁的主要问题所在,探讨了问题的成因和治理对策。成果可为科学制定三角洲水系的防洪规划和治理措施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七堡、闸口站多年实测潮汐资料,分析了钱塘江河口段潮汐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由于受大面积围涂和上游来水条件等的综合影响,河口潮汐呈明显增强态势,表现为潮汐次数增加、低潮位降低、高潮位抬高、涨潮历时缩短、江水含氯度增大。建议重视围涂治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上游建库及航道疏浚等人类干预引发的河床不均匀下切与径流年内分配调整导致珠江三角洲河网内径流、潮汐、河口地形间相互作用随之变化的问题,基于连续小波变换方法,结合实测水文资料与河网一维水动力模型,对比分析了地形与径流变化前后河网潮动力格局的调整,并将一维圣维南方程中的非线性摩擦项分解为径流成分、径潮作用成分、潮汐成分,量化了各成分对于潮动力格局调整的贡献。结果表明:地形与径流变化后,洪季各潮族动力均显著增强,枯季高频潮族动力衰减更迅速,枯季径流量增加对潮汐的调制作用在大部分河道抵消了地形下切造成的潮汐动力增强;河网上游非线性摩擦项中径潮作用成分对于潮动力格局调整的贡献增大,径潮非线性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