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初选试验和区域性试验的基础上,对从美国引进的多年生香豌豆、美丽鹧鸪豆、犹他甜苕子、牧场草、黄兰沙梗草、康巴早熟禾等6种植物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年生香豌豆和牧场草的营养价值明显高于当地主栽牧草品种紫花苜蓿和黑麦草,且适口性好。是黄土高原地区十分理想的牧草资源,在畜牧业、水土保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观察分析了中国沙棘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育苗、栽植后的物候、生长情况,并对中国沙棘与乔木树种刺槐、绒毛白蜡混交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中国沙棘、刺槐、绒毛白蜡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物候表现良好;中国沙棘与具有根瘤菌的刺槐混交,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生长状况均比纯林好;中国沙棘和绒毛白蜡混交,对绒毛白蜡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中国沙棘的生长略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天祝县石羊河流域重点公益林区补植的实施,探索出了高寒山区沙棘、柠条与披碱草、无芒雀麦混交,沙棘、柠条与紫花苜蓿混交,沙棘、云杉与披碱草、无芒雀麦混交,沙棘、柠条与披碱草灌草混交、乔灌草混交等模式,并对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种植农作物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林草间作的纯收入为2 625~9 360元/hm2,比种植农作物纯收入高5 190~9 105元/hm2。  相似文献   

4.
对美国豆科牧草多年生香豌豆、犹他甜苕子、美丽鹧鸪豆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适应性及种子处理、育苗、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年生香豌豆的适应性强,具有抗旱、抗盐碱、生长迅速、产草量大、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可在本区大面积推广;美丽鹧鸪豆、犹他甜苕子在黄土高塬沟壑区适应性较差,难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对从美国引进的黄兰沙梗草进行了栽培试验,测试其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物候表现、生长状况、经济价值等。结果表明:黄兰沙梗草适应性较强,栽培技术简便易行,生长迅速,年产鲜草可达30~40 t/hm2,产草量较高,耐旱、抗盐碱,各种家畜均喜食,对地面也起到很好的抗蚀防冲作用,生态经济利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标准样方法进行树高、冠幅、胸径、保存率调查,采用模糊最优局势决策法确定各树种的综合指数与评价指数,研究了黄土高塬沟壑区主要水土保持造林树种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①山杏适宜在阴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②侧柏适宜在阳坡、阴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③油松适宜在阴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④沙棘适宜在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⑤刺槐适宜在阳坡、半阴半阳坡栽植;⑥杜梨适宜在阳坡栽植;⑦狼牙刺适宜在半阴半阳坡、阳坡栽植;⑧油松+沙棘混交林适宜在半阴半阳坡、阴坡栽植;⑨侧柏+沙棘混交林适宜在半阴半阳坡栽植。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现状梯田和林草植被的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2000年以来,黄河来沙明显减少。本文以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为对象,利用卫星遥感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方法,获取2012年研究区各支流的梯田面积和质量信息,分析2010—2013年林草植被覆盖率及其较天然时期的变化;提出林草与梯田叠加作用地区的减沙量计算方法。基于流域尺度上构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植被覆盖率与产沙系数、梯田比与减沙幅度之间的响应关系,计算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黄河龙门、北洛河状头、汾河河津、渭河咸阳和泾河张家山等5站以上现状林草植被和梯田的减沙能力,其值为10.65亿t,占该区天然年均来沙量的60%。  相似文献   

8.
对黄土高塬沟壑区近年来人工栽植沙棘林的存活、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沙棘适宜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的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栽植;半阴半阳坡的塬边、沟道栽植沙棘纯林效果较好,坡地栽植沙棘与油松、侧柏等乔木混交林时,栽植密度要大,6年后对沙棘进行间伐,以保证乔木树种的生长;阴坡的塬边、坡下部位、沟道适宜栽植沙棘,坡上部位适宜栽植油松。塬边栽植沙棘可以作为封山禁牧的绿篱。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水保功能和经济效益兼有的植物资源短缺问题,"948"项目从美国引进的水土保持优良植物和牧草—多年生香豌豆。经过河北省多点试种研究表明,其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耐干旱、耐瘠薄、产草量高、覆盖度强、再生性好等特点。多年生香豌豆生长迅速,当年生枝条可达150cm以上;抗旱能力强,在土壤含水量2%的情况下持续4天,仅地上部枯萎,复水后可重新萌发植株;再生能力强,6月上旬刈割后经过45天即可达到100%的覆盖度。多年生香豌豆在河北省属于首次引种,适合于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变化对流域产沙影响的规律及阈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围绕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已有海量研究成果,但提出的植被盖度~土壤侵蚀量响应规律多是基于坡面小区上的观测成果,反映的是植被变化在"本地"的水沙响应,不能反映植被变化对小区下游的坡面、沟谷和河道的"异地"效应。在近20年黄河来沙锐减的背景下,如何在较大的流域尺度上,评价林草植被变化对流域产沙量的影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在对黄土丘陵区地貌和产沙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易侵蚀区、林草有效覆盖率(V_e)和产沙指数(S_i)等新概念,利用黄土丘陵区流域实测的林草、降雨和水沙数据,分析了林草植被变化与流域产沙能力之间的响应规律及其机制,提出了可基本遏制流域产沙的林草阈值。研究结果表明,流域的产沙指数均随林草有效覆盖率V_e的增大而减小,二者呈指数关系;当V_e≤40%~45%时,产沙指数随V_e增大而迅速降低,不过在V_e20%时改善植被的减沙作用不太稳定;V_e40%~45%后,改善植被导致的产沙指数递减速率越来越小。流域的林草植被覆盖程度越差,产沙强度对雨强越敏感;当V_e50%~60%后,决定流域产沙量的首要因素是有效雨量,雨强次之。林草植被改善是通过对流域产洪量和含沙量的共同减少、以及地表径流输移阻力的增大,实现对流域产沙量的削减;削减洪水和增大阻力均将导致黄丘区地表的水蚀动力降低,含沙量降低则是地表物质补给困难的直接反映。对于黄土丘陵区的第1~4副区,要实现流域产沙模数≤1000 t/(km~2·a)的目标,林草有效覆盖率应达55%~65%以上,该阈值自东向西递增。对于黄土丘陵区的第5副区,当林草有效覆盖率V_e45%~50%后,流域产沙量也趋于稳定,但因产沙机制特殊,即使林草梯田有效覆盖率达到60%以上,仍难以基本遏制流域的产沙;而且,河(沟)床产沙占比越高,依靠林草植被改善而削减产沙的难度越大。该成果可为认识近20年黄土高原植被改善与黄河泥沙锐减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黄土高塬多沙粗沙区涉及较多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几条典型小流域和现有治理模式的调查分析,初步确定了多少粗沙区两个主要侵蚀类型区的水土保持措施组合方案。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1副区和第2副区各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占总措施面积的百分比:水平梯田18%-25%,人工造林45%-55%,人工种草20%-25%,坝地5.5%-7.5%,水地0.5%-2.7%,黄土高塬沟壑区北部和南部则分别为基本农田38%-50%、25%-38%,水保林43%-53%、33%-43%,经济林4%-15%、15%-25%,种草2%-6%、6%-20%.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要通过建设高质高产的粮食和饲料基地,满足农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证坡耕地能“退”得下来,巩固得住,即“以建促退”。要针对黄土高原地区侵蚀环境特点,在千沟万壑中修建坝系工程,拦泥淤地造田,发展高产稳产的粮食和饲料基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得退耕还林还草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和物质基础,在腾出的坡耕地上造林种草。二是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解决水量资源性不足,提高林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使林草能“还”得上去,并能够正常地生长,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即“治水保还”。黄土高原地区是典型的水资源贫乏区,干旱是制约林草生长的主要因素。能否顺利地还林草,关键取决于水资源。应采取“保、蓄、节、调”四个方面的措施,解决退耕还林还草的水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区域尺度地貌参数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飞  李锐  杨勤科  焦峰 《人民黄河》2007,29(12):69-70,73
基于坡度均一和坡面连续2个假定,提出了综合反映区域地貌特征的区域地貌参数计算方法。由于计算区域地貌参数所采用的地面坡度可以自动提取,而且对研究单元大小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可用于地形、地貌指标相关研究的尺度转换。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地貌参数平均值为10.89,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最大,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与土石山区次之,风沙区最小。区域地貌参数与沟壑密度、林草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与坡耕地面积比例、年降水量和垦殖率等参数组合,可以很好地反映水土流失特征。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严重,为了研究马尾松林下种植植物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选择4种不同郁闭度的林地设计3种试验小区,其中两个小区分别种植百喜草、胡枝子,与保留的自然小区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郁闭度对小区产流及侵蚀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马尾松纯林地郁闭度低于0.3时,不同郁闭度间的细微差异对小区产流和产沙的影响不显著;植被盖度对小区产流和产沙的影响呈现一定规律性,当自然小区植被盖度低于30%时,产流、产沙量随植被盖度增大而下降;百喜草小区植被盖度达到45%以上时,形成乔草复层结构,比单一草被覆盖保水减蚀效果更好,且与是否有枯落物覆盖等因素有关;胡枝子小区产流、产沙量与植被盖度、乔灌草立体结构是否形成有关,人工种植胡枝子更有助于马尾松纯林形成乔灌草立体结构群落。  相似文献   

15.
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天然林草保护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天然林草衰败的主要原因是超载过牧,流域水资源过度利用,土地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毁林毁草。通过天然林草需水量分析,提出该地区适宜的林草植被保护技术,包括围栏封育、根据草场的载畜能力确定载畜量、合理灌溉、加强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16.
根据归纳出的建立蓄水拦沙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二副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情况,分别建立了丘一区和丘二区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拦沙指标体系,其中淤地坝的拦泥指标与坝地面积建立了指数函数关系。将所建蓄水拦沙指标体系应用于属于丘一区的三川河流域,计算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三川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效益较为显著,尤其是80年代和90年代,其拦沙效益和蓄水效益大幅度提高,这与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的增长幅度基本一致,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但所建指标体系的适用性还需作进一步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曹金亮  张佳 《人民黄河》2006,28(12):52-54
通过岩土侵蚀地质环境条件及侵蚀类型调查研究,分析了黄河中游岩土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易侵蚀岩土特征、地貌特征等。在此基础上,依据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及侵蚀动力特征,将黄河中游岩土侵蚀分为风蚀沙丘草滩型、风蚀水蚀盖沙黄土梁峁沟壑型、重力侵蚀水蚀风蚀片沙石质丘陵型、水蚀重力侵蚀黄土地貌型、重力侵蚀基岩山地型、河谷川道型、人力侵蚀矿业开采型等7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对陕北退耕还林还草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陕北治理水土流失的目标是山上绿、河水清、农民富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基本农田是基础,水利是命脉,森林是屏障,这三者是建设秀美山川的主体,缺一不可。陕北的林草问题是一个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必须要有能稳定解决群众吃粮问题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解决群众用钱问题的果林基地作支撑,退耕还林才可能实现,应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向不动摇。陕北治理水土流失要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塬面、梁峁、山坡、沟道兼治,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一起上,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才能加快治理速度。陕北干旱少雨,应坚持工程造林为主,同时要加强水利建设,解决林草的抗旱灌水问题,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黄土丘陵沟壑区面临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是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域,针对该区域的土壤侵蚀产沙模拟一直是黄河泥沙研究的热点。尽管如此,已有侵蚀产沙模型对坡面、沟壑侵蚀环节刻画并不完善,沟壑侵蚀过程的忽视限制了模型在沟壑区侵蚀产沙模拟的精度。为此,本文考虑了沟壑侵蚀的特殊性,从分布式水循环模型(the Water and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in Large River Basins,简称WEP-L)的"坡面-河道"二级产汇流结构中单独分离出沟壑环节,提出了"坡面-沟壑-河道"的三级汇流和产输沙结构,从而构建了基于WEP-L的分布式侵蚀产沙物理模型(WEP-SED)。将WEP-SED应用于无定河流域白家川水文站控制区,模型得到的白家川1956—2010年月均输沙率过程与实测过程接近。结果表明,WEP-SED可有效应用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侵蚀产沙模拟研究。此外,模拟的白家川沟壑环节多年平均侵蚀量约占该区域总侵蚀量的49%,且94%的沟壑侵蚀集中于7—9月。模拟结果充分说明该区域沟壑侵蚀的严重性,细化沟壑侵蚀过程对于提高该区域侵蚀产沙模拟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石头河水库是关中重要的城市水源地。介绍了水库库区水土流失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有效防治库区水土流失,提高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水库景观效果的林草措施及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