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依据2010—2016年黄河下游小开河灌区引黄闸附近河段的水沙资料,总结小开河引黄闸的引水引沙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近期小开河引黄闸引黄能力变化的原因,并对影响小开河引黄闸引水引沙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小开河引黄闸主要存在大河流量较小时引水条件差、流量较大时引水含沙量大两方面的问题;河道下切导致的同流量下闸前水位降低、渠道淤积严重、闸前局部河势的变化是造成小开河引黄闸上述引水引沙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引水工程老化失修、毁坏严重,引水渠道淤积、输水能力下降,水价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跨区域供水协调难度较大等,它们制约了引黄灌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对渠首引黄涵闸进行养护维修和灌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稳定的引渠清淤投入保障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兴建平原水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节水技术、理顺体制、制定引黄补源工程规划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家岸引黄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地处德州市的东部,渠首闸位于齐河县城关镇李家岸村附近,总干渠地上部分全长47.4km。自1991年开灌以来,灌区共计引黄河水178亿m3,保证了灌区内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但是,引黄必引沙,泥沙造成灌区引水渠道严重淤积,河道堵塞,严重影响干渠的输水能力和灌区引水任务的顺利完成,而清淤又造成引水成本的增  相似文献   

4.
通过资料收集和调研,对比分析近几年黄河山东段河底高程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调水调沙的运行使得山东段黄河主槽刷深,提高了黄河山东段的防洪能力,但是也造成了山东省引黄闸的引水困难、引黄保证程度降低、渠道淤积加重等问题。提出平原水库建设和维护有可能成为今后引黄供水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
提高供水保证率是引黄供水事业健康发展及为沿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的关键。结合典型灌区的变化情况,认为供水保证率偏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河道来水总量偏少、河道来水与需水变化不同步、河势变化、河床高程变化、水闸过水能力、渠系淤积、渠系设施的上下游协调、用水需求变化及总量不断增加等。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建立引渠清淤长效运行机制,疏浚引黄干、支渠,增强渠道引水能力;兴建受水区调蓄工程,加强受水区用水调控能力等。  相似文献   

6.
潘庄引黄灌区水沙分析及泥沙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庄引黄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左岩德州地区境内,设计引水流量120m^3/s,灌区面积500万亩。依据灌区多年来的观测资料,对总干渠道及沉沙池内水沙运行规律及泥沙淤积分布进行了分析之后,强调指出,解决灌渠严重淤积的关键是提高各级沉沙地(尤其是一级池)的拦沙率和增大渠道的挟沙能力。同时,改建渠首拦沙闸、严格按设计流量引水、控制汛期引黄等措施都有利于减轻渠系的淤积。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的洪水和泥沙淤积问题尚未得有效的控制,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淤积抬升较多,中等洪水淹没范围增大;汛前河道断流是时间拉长,断流河段不段上延。本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引黄用水发展情况、引水引沙特点以及引黄用水对黄河下游径商、河道冲淤和防洪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筠  王昊  张峰 《人民黄河》2012,34(11):94-96
小浪底水库运用前,黄河下游水流含沙量高,水沙不同步,造成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同流量水位逐步抬高。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变化,河道发生冲刷,同流量水位逐年下降。在分析多年黄河下游冲淤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引黄涵闸设计防洪水位、设计引水位等主要参数确定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即设计引水位的确定应考虑整个使用期内可能发生的冲刷影响,而设计防洪水位则应考虑使用期内淤积带来的影响。对于除险加固的引黄涵闸,其闸底板高程已经确定,因此应合理预测涵闸加固后使用期内设计流量下水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黄河水沙是华北平原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资源。五十年代以来,黄河下游沿岸的引黄灌溉,对稳定沿黄2000多万亩土地的农业生产和淤改沿黄低洼盐碱沙荒地,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作用尤为显著。但是,引黄灌溉由于来水多沙、河道游荡和灌区内部地形平缓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致引水口门和引水渠道淤积严重,而且大量泥沙  相似文献   

10.
黄河是多泥沙河流 ,引水必引沙 ,因而灌区渠道中淤积了大量泥沙 ,每年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清淤后方能输水。因此 ,各引黄灌区都在探讨寻找减少渠道淤积的方法和措施。我们根据多年来的引黄灌溉管理工作的经验 ,对渠道淤积原因及减淤措施有一些体会 ,现予以介绍 ,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振民  刘月 《人民黄河》2005,27(10):55-57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有13条大型骨干排水河道。自20世纪60年代复灌以来,由于引黄灌溉面积不断增加,大量引黄泥沙流入农田,加上降雨地表侵蚀,致使泥沙不断积累,土地沙化现象严重,直接影响着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灌区水沙平衡人手,建立引黄退沙、降雨地表侵蚀计算数学模型;以近期引黄水沙资料为基础,定量计算泥沙的区域分配规律,预测土地沙化发展演变趋势,为黄河下游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粮食安全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利民 《中国水利》2007,(13):46-48
保障粮食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黄河流域引黄灌溉促进了农作物需水结构的调整,保证了粮食稳产高产.对流域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从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作物需水量着手,分析了黄河下游水资源与引黄灌溉的关系.以及引黄灌区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保证黄河下游粮食安全需要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李国英 《中国水利》2002,(11):29-33
黄河以其多泥沙,河道善淤、善决、善徒,而著称于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按照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规律,只要把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不平衡的水沙关系调节为相协调的水沙关系,完全可以使黄河下游河道实现不淤积,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这次试验,积累了对黄河测验的海量数据(520万组),加深了对黄河河床演变及水沙规律的认识,为今后建立更加符合原型黄河实际的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4.
分析认为 ,2 1世纪中期前后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用光是可能的 ,为此 ,必须开源节流并重。在充分考虑工农业、城镇和生态等方面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同时 ,还要做好“开源” ,即修建黄河干流大型控制性水库 ,加快南水北调。建议优先修建大柳树水利水电枢纽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要及早实施 ,可分期由小到大。在未建成西线工程前 ,要实现调水东部“补下援上”。要研究调水后流域水资源承载力 ,以供定需 ,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黄河山东段 37处引黄渠首涵闸工程的渠首位置、引水高度、口门形状、河闸底高差、河道溜势、防沙设施及分流比等工程要素不同配置的分析 ,探索其对工程引水防沙效能的影响 .黄河山东段渠首工程建设中 ,注重了工程要素的合理配置 ,提高了工程引水防沙效果 .提出今后在渠首工程建设中应注意“三避、两控、一配”问题 .  相似文献   

16.
对三义寨引黄渠首闸引水渠道淤积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水体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渠首闸泥沙治理措施:①建设黄河滩区引黄沉沙供清工程;②引渠口设立鱼嘴或拦沙堰阻沙分沙;③渠系输沙减淤;④浑水灌溉、输沙入田。同时,对泥沙综合利用的前景、作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引黄灌区沉沙高地还耕模式及覆淤土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介黄河下游山东引黄灌区沉沙池运行的基本历程,总结出适合黄河下游灌区沉沙池高地覆淤还耕的新模式,并分析了产生该模式的特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同时,设计了5种覆淤土层结构、10种种植处理方式,经过4年规范的作物种植试验,分别获得其产量、产值,之后采用多因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从中优选出3种覆淤土层结构.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振强  张玫 《人民黄河》1998,20(10):20-2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是关系到调水工程是否可行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调水地区水资源和影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的各主要因素的分析,对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3条河代表性引水坝址的可调水量进行了分析,认为西线工程有可靠清洁的水源保证,设计年调水量190亿m^3。  相似文献   

19.
黄河水资源矛盾及其出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为武 《人民黄河》1996,18(6):54-57
针对黄河水资源日前紧张的状况,分析了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蓄水黄河下游的影响,提出了解决缺水问题的几条出路:(1)黄河上游水库群应从整体利益出发,尽可能满足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龙羊峡水库远在上游,其运行应重点考虑发电,而刘家峡水库应减少冬季泄量,更多地考虑宁蒙河段防凌,灌溉和防洪要求;(2)应促使大柳树反调节水库尽快兴建;(3)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应以保证下游防洪,供水和减淤为主,而三门峡水库则应以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黄河下游现行的几种引黄灌溉模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科学总结,首次提出了以当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标准,将引黄灌溉模式概括为补源灌溉和非补源灌溉两大类,并对引黄补源灌溉的概念做了新的界定。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为今后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战略转变澄清了思想和理论上的障碍。明确提出黄河下游黄灌溉战略转变的方向是大力发展引黄补源灌溉,全面阐述了实行这种战略转变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