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固液两相流中固体颗粒的垂直分选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结构两相流的总体框架内,基于对单个固相颗粒受力的分析和对多颗粒条件下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对液体流动特性进行了简化,采用固体颗粒在水流中运动的垂线分选模型,对各种颗粒浓度条件下的垂直分选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随着颗粒浓度的增加,颗粒的分选过程加快,颗粒向上聚集的倾向加强,分选的结果会形成明显地在垂直方向上显示出反粒序分布。当颗粒体积浓度超过0.3以后,粗颗粒较细颗粒具有更大的向上聚集的倾向;当颗粒浓度接近极限浓度时,会出现颗粒分选速度的反常变化,说明分选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失效。文中还通过常见的三种液相速度分布,分析了不同速度分布剖面对分选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固液两相流中固体颗粒的垂直分选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单个固相颗粒运动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多颗粒条件下的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对液体流动特性的简化考虑,建立了固体颗粒在水流中运动的垂直分选模型。本文提出的颗粒分选模型建立在细致分析两相流运动过程中颗粒受力特点的基础上,有助于对两相流运动和沉积的各个子过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模拟各种颗粒在固液两相流中的运动过程和最终状态,经过统计平均得出固相颗粒的运动和分选规律。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流速的垂向分布是泥石流运动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固液两相流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泥石流中两相速度相等与不等条件下的本构关系和泥石流流速垂向分布的计算方法;在二维恒定均匀流的条件下,考虑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导层流和紊流流态下泥石流中液相和固相速度的垂向分布公式,并采用不饱和水石流的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泥石流两相之间的速度差异是描述两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根本所在;泥石流固相浓度与本构关系中的模化参数均有关联,是流速垂向分布计算中的重要参量;基于两相流模型的泥石流流速垂向分布公式比现有公式更具普遍意义,且其计算结果能与试验数据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4.
固液两相湍流和颗粒磨损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两流体模型,建立了固液两相流中更一般的K-ε双方程湍流模型,模化了固相和液相的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及K方程和ε方程,在这些模化方程中,考虑了固液两相间的滑移,颗粒间的作用及相间作用,使用本文所建立的流模型和粒磨损模型,可 液两相湍流中的流动特性和颗粒对过流部件的磨损率,本文给出了一水轮机导叶在含沙水流中的过流特性及磨损情况的数值模拟,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5.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固—液两相流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开发研制了一种能直观描述固体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轨迹和速度矢量分布的人机交互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软件,并把它用于固-液两相流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轴流泵输送含沙水流时的工作性能,基于Euler多相流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与SIMPLEC算法,对轴流泵装置内固液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0.8、1.0和1.2倍设计流量条件下轴流泵装置在含沙工况和清水工况的能量性能和流态差别。同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固相颗粒直径和浓度对装置内部固液两相流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同一流量条件下,含沙工况下的泵装置效率和扬程都比清水工况低,且导叶体和出水流道流态较清水工况差;随着固相颗粒直径的增加,叶轮叶片壁面处颗粒体积分数逐渐增大,且颗粒体积分布均匀性越差,固相颗粒主要集中于叶片压力面进口处及吸力面靠近轮缘处;而随着颗粒浓度的增大,叶片表面及导叶表面固相颗粒分布的均匀度变差,固相颗粒主要分布于靠近叶片压力面进口处、吸力面靠近轮缘处,导叶处流态变差。研究结果可为轴流泵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固—液两相流中的一种湍流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定义了体积分数速度,并由此建立了固-液两相流中的一种湍流模式,模化了动量方程,K方程及ε方程,本模型中,考虑了相间的速度滑移,颗粒间的作用及相间作用,对一管湍流中固-液混合物流动的预测表示与实验结果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8.
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机械性能和耐蚀性对材料在液固两相流中冲刷腐蚀的作用。结果表明,即使在弱酸性液固两相流中,材料的耐蚀性对冲刷腐蚀作用最大,机械性能只在冲刷速度高时才有作用,且在材料耐蚀性相近时,其作用才有显著表现。材料的性能影响不同冲刷角度时的冲刷腐蚀规律。对于T10钢等脆性材料,冲刷腐蚀失重随冲刷角度增大而单调增加,在冲刷角为90°时最大。而塑性材料1Cr17Mo2的冲刷腐蚀失重在30°左右时出现峰值,在90°时为最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前人有关稠密固液两相流管道絮凝过程的研究回顾与分析,基于管道中流体运动处于紊动状态这一事实,推导出了新的管道中稠密两相流体紊乱的平均流速梯度G(即絮凝强度)的计算公式,克服了以往有关教科书存在的物理概念和数学推导方面的缺陷。利用该公式并结合试验对管道絮凝过程的最佳GT值进行了研究,得出当GT=60-120时,稠密固液两相流管道絮凝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固-液两相流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开发研制了一个能直观描述固体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轨迹和速度矢量分布的人机交互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软件,并把它用于固-液两相流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很好地用于分析悬浮颗粒在紊流中的跟随运动特征(速度分布、轨迹等),悬浮颗粒在紊流中的跟随运动取决于颗粒的粒径、密度和流体流动状况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固体物料管道水力输送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固体物粒的管道水力输送是一种新兴的极有前途的科学技术。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工作,本文探讨了管道水力输送的机理,综述了管道固液两相流动中流动状态、临界流速及阻力损失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上海理工大学建成的两相流管道输送实验台及其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淤积泥砂对垂直地运动作用时刚性坝面动压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应用时域显式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可压缩库水条件下淤积泥砂对垂直地运动作用时刚性坝面上动压力的影响。文中道德通过与解析解的比较,验证了计算模式的正确性,随后的分析中研究了作为液固两相介质处理的淤砂层的饱和度、厚度、渗透九和孔隙率对坝面动压力的影响,以及作为液固两相介质、单相固体、单相重流体介质处理的淤砂层模型间的计算结果差异。计算结果表明:饱和淤砂层使得库水自振频率增加,而非饱和淤砂层使得库水自振频率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3.
1. INTRODUCTION Foretime, the design of coastal structures has been based on the formulae developed for head-on unidirectional waves. On the one hand, waves usually attack a breakwater obliquely, forming a short-crested wave system in front of the breakwa…  相似文献   

14.
辐流式沉淀池液固两相流力学特性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两相流混合模型,选取RNG k-ε湍流模型封闭两相流时均方程,对辐流式二次沉淀池液固两相流力学特性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微分方程;紊动能、紊流耗散均采用Quick离散格式;速度与压力耦合求解时使用了压力隐式算子分裂PISO(Pressure-Implicit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s)算法。通过模拟获得了速度场、紊动能和污泥质量浓度等参量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对沉淀池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水沙两相紊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出发,采用直接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海床面附近边界层内往复流对悬移质泥沙运动的影响。研究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典型问题的流速分布、紊动能量分布以及泥沙浓度分布的计算结果和实验观测结果的比较得到了良好的验证。本研究还探讨了往复流条件下各类相间作用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悬移质泥沙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悬移质运动中水沙两相流的流场测量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近年来流速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激光技术、超声波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在流速测量中的应用及发展,详细分析了悬移质运动中水沙两相流流场测量技术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综合运用激光诱导荧光技术与粒子跟踪测速技术是实现水沙两相流流场同步测量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PIV 适用于两相流稀相微粒速度场测量的算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测量两相流中稀相微粒速度场时,稀相微粒起着示踪粒子的作用,其浓度低,粒子图像离散性强,需要发展跟踪单个粒子图像的算法才能确定粒子的速度矢量。本文介绍了基于BICC(Binary Image Cross-Correlation algorithm)算法的PIV粒子图像跟踪技术。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几个典型的粒子图像场进行了粒子对的识别,并且对该算法模式中粒子对数、粒子半径等问题作了讨论。最后用所述方法对直管道中玻璃球-空气两相流50微米玻璃球粒子图像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