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赤山湖处于南京"十里秦淮"上游,为秦淮河源头之一,同时也是秦淮河流域唯一一座天然湖泊,历史上湖面极为广阔,承接江宁、溧水、句容等上游汇水,有"水柜"之名,被誉为"秦淮第一湖"。赤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依托赤山湖而建,属于湿地型水利风景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景区面积16km~2,水域面积10.3km~2。2016年8月,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分为五大功能区:赤山湖湿地体验区、赤山生态体验区、白水荡湿地涵养区、"山水合璧"科普区和精品湿地游园区。  相似文献   

2.
<正>景区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依托赤山湖水利工程而建,景区面积规划16.1km~2,其中水域面积10.3km~2,属于湿地型水利风景区。赤山湖处于秦淮河水系上游,为秦淮河的源头之一,主要功能是蓄洪减峰、蓄水抗旱。景区先后开展了防洪综合治理、退渔还湖、湿地保护修复、景观林及滨湖景观建设工程,提高了防洪滞洪能力,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增强了自身净化功能,提高了周边圩区的防洪排涝标准。景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赤山  相似文献   

3.
杨春光 《江苏水利》2007,(12):17-20
1赤山湖自然概况1.1自然地理赤山湖位于秦淮河流域中部的句容市境内,距句容城区15km,是秦淮河流域唯一滞洪湖泊,湖面积7.8km2,集水面积516.8km2,保护着沿湖12个圩区0.69万hm2基本农田和76.65km2土地,保障着句容市4个镇25万人饮水、1.33万hm2农田抗旱水源供应。赤山湖的调蓄滞洪作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赤山湖流域洪水预测预报的能力,对赤山湖流域TIGGE降水预报精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将TIGGE的ECMWF、KMA、JMA、UKMO、CMA等5个模式应用于赤山湖流域,基于2015—2019年汛期降雨预报数据和流域实测降雨资料,采用均方误根差指标RMSE和降雨预报三率综合评价指标对这5个模式的预报精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赤山湖流域TIGGE的5个模式中,JMA模式的降水预报精度最高,其次是ECMWF。  相似文献   

5.
赤山湖水利风景区依托赤山湖而建,属于自然河湖型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本文从生态自然特色、水文化底蕴和景区开发三个主要方面对景区内建设情况进行全面介绍,并通过梳理景区管理体制现状,提出优化管理的建议,以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堤防裂缝是堤防工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若不及时治理,会影响到堤防工程的稳定和防洪安全.本文从堤防的应力分布、土层膨胀性、堤身土组成等方面探讨了句容市赤山湖湿地公园堤防道路纵向裂缝的成因.研究表明:裂缝多发生在拉应力深度内,土层具有弱膨胀性、堤身土组成存在差异、堤基存在沉降变形大的软弱土层是堤防纵向裂缝形成的主因.纵向裂缝...  相似文献   

7.
以镇江市赤山湖为例,采样分析了2020年2—11月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水体营养成分分析,并结合冗余分析(RDA)讨论了浮游植物群落与各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结论水体pH、溶解氧、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呈现正相关关系;通过对水体营养状态评价得出,赤山湖水体已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特别是在夏末秋初季节。  相似文献   

8.
陈大卫  杜勇 《江苏水利》2009,(10):34-34,36
由于诸多原因,南京的外秦淮河一度失去活性,水体功能丧失。为改变这一现象,满足环境景观用水需要,有关部门自2005年7月起,利用现有水利工程体系、水系,开始实施“引江调水”工程。  相似文献   

9.
黄华金  刘小东 《人民长江》2015,46(11):15-17
近年来,鄱阳湖水系受入湖径流量减少、三峡水库蓄水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了枯水时间提前、水位偏低、持续时间延长等现象,对湖区农业灌溉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分析鄱阳湖水位降低对农业灌溉的影响,分别根据历史水文资料和农业灌溉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鄱阳湖代表站的水位变化情况和农业用水情况,尤其是9~10月份灌溉用水高峰期的水位变化情况和用水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环湖区取水口2003~2012年9~10月水位与1953~2002年同期水位相比,降低明显,导致工程运行费增大、取水量减少甚至无水可取,给湖区农业造成严重影响。为切实解决鄱阳湖低枯水位引起的问题,应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采取“调枯不调洪”的运行方式,保持枯水期水位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0引言 江苏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处所辖四座工程,均为秦淮河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工程地理分布广、控制设备繁多,管理工作难度大、任务重。我处虽然对各泵站、水闸运行现场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监控管理,但各管理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性和利用率差,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利于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1.
    
<正> 秦淮河在南京历史上素负盛名。“曲曲秦淮近万家”,当时,河上画舫游艇,纷杂其间,两岸歌楼舞榭,并列争奇,曾引无数名士墨客为其吹箫度曲,吟诗作赋。随着时代的变迁,秦淮河渐渐淤塞,虽经解放后三次疏浚,但每天排入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用水,使秦淮河受到严重污染,河水长期发黑发臭。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外秦淮河调水改善水质方案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淮河水系流域面积2631km^2.平面呈蒲扇形,长宽各50km左右,丘陵山区占流域面积的80%.地势为一完整的山间盆地.周高中低.腹部低洼圩区占总面积的20%。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出自句容县北武歧山,流经句容县城称句容河.其上游有北山、茅山等水库及赤山湖;南源出自溧水县东芦山.流经溧水县城称溧水河.其上游有方便、中山等水库,并有支流经天生桥河与石臼湖相连。  相似文献   

13.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南京城依河而建,依河而兴。为更好地了解秦淮河,笔者从河湖不分时期、围湖造田时期、治理时期、建设生态型美丽秦淮河4个阶段介绍了秦淮河的历史变迁,为下一步管理、利用好秦淮河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衡水湖是河北省国家重点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是衡水市区生活用水、电厂工业用水及周围灌区的重要水源地,对衡水市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衡水湖生态保护与环境功能,对维护居民饮水安全和保护湿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衡水湖的工程概况、湖区资源、水环境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就如何加强衡水湖湿地的管理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陈靓 《江苏水利》2011,(9):42-43
河流生态需水研究是流域生态用水管理的基础,是水资源综合规划及合理配置的重要内容。南京市秦淮河是穿过南京城区的一条重要河道,从水功能区划分来看,秦淮河是南京景观娱乐用水区。笔者从生态需水量的角度出发,利用2005年~2010年最新实测水文水质资料,探讨满足秦  相似文献   

16.
《江苏水利》2012,(6):50
南京外秦淮河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南京老城西南侧,东起武定门闸下游500米,西至三汉河入长江口,全长约12.2公里,共约3平方公里。景区以外秦淮河为纽带,主要有双孔护镜闸、石头城遗址、中华门城堡、明城墙、古越城遗址、大报恩寺遗址、六朝石刻、清凉山、七桥瓮湿地公园以及沿河亭廊等众多自然或人文景观,集自然山水、生态园林、历史古迹、秦淮画舫、街巷市井、亭台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极富情趣和魅力。三汉河河口闸是该景区核心工程和主体景观,也是亚洲首座"双孔护镜门"式闸型,造型新颖,雄伟壮观,宛如一道瑰丽的彩虹横跨秦淮河入江口两岸。护镜闸不仅在结构形式、制造工艺等方面有质的超越,而且成为外秦淮河"引江换水、截污清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外秦淮河纳污能力,净化了河道水质,改善了南京水环境和城市  相似文献   

17.
临湘市耕地面积50%为湖区,湖区"涝灾"时有发生,为此兴建大、中、小型临时性排站多处,为了电排工程发挥好效益,文章根据临湘市电排站管理现状、工程状况、运行状况及地理情况,探求集中管理沿长江大堤的4座外排电排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南四湖水域环境现状及生态管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四湖水域环境的现状及面临的水资源严重短缺、污染严重、围湖造田与湖区淤积加重等环境问题,提出了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为契机,结合控水、用水、养水,实现湖区水域环境生态管理的方法与对策.即依据湖区水资源承载容量,优化工农业结构与控制适度发展规模相结合;以节水理念与技术为核心,实现湖区水资源科学利用与污染防治并举;以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为指导,实现湖区调水与水资源的科学养护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组建用水者协会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用水者协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管理责任主体明确,有利于激发用水者的积极性,调动用水者的主人翁责任感,变"政府要我干"为"自己的事自己干",有利于用水者参与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有利于推动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和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二维浅水方程和对流扩散方程构建了赤山湖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模型采用非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计算单元界面的法向通量采用通量向量分裂格式(Steger-Warming)。结果表明:赤山湖现有的水动力条件和水生态环境条件对中等强度的降雨产生的面源污染有足够的净化能力;依据赤山湖的计算和实测资料,叶绿素Chl-a的浓度为4μg/L,p H值为8.2~8.8,发生蓝藻水华的可能性很小。依据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保障赤山湖长效水生态健康的合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