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针对水平轴环流运动的特点,以槽沟中产生的水平轴环流为研究对象,不槽概化模型试验,在实充速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平轴环流区环流高度随来流条件及槽沟边坡角度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水平轴环流高度的计算公式。同时本文报水平轴环流强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弯道冰下水流结构与环流分布特征,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什四份子弯道的冰下流场进行了测量,通过测量弯道的冰厚、水深、流速,分析了弯道断面冰情与冰下环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弯道冰下水流并不完全呈现双螺旋结构,冰封期环流集中在弯顶凹岸侧和弯顶后凸岸侧,易产生在相邻冰塞之间或是冰塞与河岸之间;环流区域环流旋度沿水深线性增大,非环流区域环流旋度则线性减小,同一位置的不同流层环流旋度大小分布基本一致,弯道后半段大于前半段,弯顶前凹岸侧大于凸岸侧,最大环流旋度位于弯顶凹岸侧,约为0.91。  相似文献   

3.
计算弯道环流的通用公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宋志尧 《泥沙研究》2003,3(4):19-23
针对罗索夫斯基弯道环流公式推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其模型方程中,增加底床不可滑动条件,耦合求解得到了弯道环流公式和水面横比降公式,并应用数值逼近方法,对弯道环流公式进行了简化,以便于弯道环流的理论计算和工程应用。通过对光滑和粗糙床面条件下弯道环流实验资料的验证,并与罗索夫斯基公式、Odgaard公式、张红武公式进行了比较,表明本文公式与实际值最为符合。因此,本文得到的弯道环流公式,形式较为简洁,易于计算,而且适合不同粗糙度的床面,是计算弯道环流的通用公式。  相似文献   

4.
甘肃黄河大河家水电站安装两台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当发电机空载脱网运行时,定子绕组内部产生环流,并且随着转速的降低而增大,经过分析找出产生环流的原因并采取减少环流的措施,提出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维非结构有限体积海洋模式(FVCOM)对渤海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中采用三角形网格,可以更好地拟合渤海复杂的岸线边界。潮位、潮流、温盐模拟结果验证良好。通过对粒子的拉格朗日追踪研究了渤海冬夏季环流及潮、风、海气热交换和入海径流对渤海环流的影响。研究表明:粒子输移存在明显的三维结构;与渤海中部及海峡附近相比,三个湾内水体输送均较小、表底层相差不大;渤海夏季环流强度较冬季强;由风引起的拉格朗日水体输送对渤海环流影响较大;温盐环流对水体输送的影响主要在夏季,在冬季,影响可以忽略;河流只对河口附近环流结构有影响;夏季,与热盐、风相比潮流对拉格朗日水体输送贡献较小;在研究渤海的拉格朗日余流时,只考虑单分潮的作用将不能反映渤海的实际环流情况。  相似文献   

6.
采用Y,d接线的变压器三角形侧绕组中的环流难以测量,因此变压器差动保护存在相位补偿的问题。文中根据变压器等效电路的微分方程,推导出三角形侧绕组环流和星形侧零序电流的比例关系。并利用选相位关合技术,控制A相90°合闸,得到与一部分环流近似相等的A相线电流,利用波形相关度理论,求取A相线电流和星形侧零序电流的相关系数,以区分A相线电流受涌流影响的部分和未受影响的部分,求出比例系数,进而可由星形侧零序电流求得三角形侧绕组环流。最后通过MATLAB仿真和RTDS试验验证了该方法求取三角形侧绕组环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太阳黑子活动与黄河径流,洪水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太阳黑子活动与黄河径流,洪水的变化存在产密切的联系,为探讨两者联系的中间环节,文章进一步就太阳黑子活动与极冰,极冰与大气环流,以及大气环流与黄河径流,洪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太阳黑子活动-极地冰雪-大气环流黄河径流,洪水”的联系方式,这些不仅为径流,洪水的长期和超长预报提供了依据,而且将有助于黄河水,沙和洪水长期变化成因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重点江河的护岸工程设计中,经常出现一般水利工程设计较少遇到的专业技术用语,如何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专业名词对做好护岸工程设计非常必要。弯道环流弯道水流内部的旋转运动,在横断面上的投影星环形,在主流叠加在一起呈螺旋式前进运动。弯道中可能只有一个大的环流,也可能有大小不同的几个环流,弯道环流是弯道水流的主要特征,它是引起泥沙横向搬运的主要动力,是促使弯道凹岸冲刷和凸岸淤积变形的主要原因。冲刷由于水流冲击,引起河、渠等土壤被剥蚀的现象。冲刷来的泥沙,被水流带动很易在其他地点造成淤积。切滩河道主流偏离弯…  相似文献   

9.
潮汐作用下的往复式弯道环流与径流式弯道环流的结构特征应有区别。该文建立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黄浦江吴淞口弯道环流,提出涡度作为环流强度指标,对吴淞口弯道环流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吴淞口弯道环流强度分布呈现弯道中段小、进出口两端大;在一个潮周期中涨潮期间环流强度大于落潮;涨潮时环流强度变化大,变化快,落潮时环流强度较稳定,变化小。  相似文献   

10.
刘利民  王奇 《吉林水利》2002,(10):15-16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建国后发生的特大旱涝事件,概述了干旱、洪涝灾害的成因,并选择了特大旱、涝典型年.对高空500百帕这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度层次大气环流进行特性分析,得出大气环流异常是大旱大涝的直接成因。  相似文献   

11.
笔者利用弯道概化模型试验成果对河湾螺旋水流特性及凹岸路基的侵蚀机理进行研究。对河湾水流的形态和环流的形成、发展规律及凹岸水下路基边坡泥沙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凹岸路基的侵蚀主要是由河湾水流对路基边坡的淘刷以及路基的崩塌而引起,得出了河湾凹岸路基防冲范围。  相似文献   

12.
在河弯处修建水工建筑物时,研究弯道水流特性对水工建筑物布置的影响十分重要。采用RNCκ-ε紊流模型对急弯段闸孔出流的弯道水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模拟计算,比较分析了急弯段不同闸位、不同流量条件下闸孔过流时的流速分布、紊流动能、压强分布和环流等相关水流特性与变化规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闸坝位于弯道上游时,弯道对闸坝过流的影响最小,但需对闸坝下流弯道凸岸岸坡附近区域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闸坝布置在弯道中游时,过闸水流受弯道的影响最小,闸室水流的稳定性、闸门的工作安全以及闸墩的空蚀破坏都是实际工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数值模拟验证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计算精度较高,能够满足相关计算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弯曲型河道挟沙水流运动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耀先  焦爱萍 《泥沙研究》2002,100(2):53-58
弯道水流 (包括挟沙水流 )运动规律的研究 ,在水利工程学的许多领域中 ,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着重对弯道水流水面横比降、横向环流、纵向垂线平均流速分布规律及弯道输沙特性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分析 ,以便为生产科研方面服务。  相似文献   

14.
广泛分布于天然河道浅滩的植被能够改变河流局部的水力特性和泥沙运移过程,为了解植被对弯道水流特性的影响,针对特定流量下凸岸侧含有刚性挺水植被的弯道,对植被密度、位置不同时水流特性的沿程分布规律开展试验探究。通过建立弯道水流概化模型,利用ADV采集三维流速数据,对比无植被和有植被(植被密度分别为0、2.2%和4.5%)条件下的流速分布,定性分析不同工况下植被对弯道水流紊动特性的作用,确定弯道环流的结构及强度。结果表明,凸岸侧植被的存在(在0°~90°弯段,1/4河宽区间内均匀分布)能有效削弱弯道环流强度,但对凸岸区的消减效果并不随植被密度的增大而加强。非植被区上下不同流向水层的分界点位置随植被密度变化而变化,且植被分布对弯道各断面不同水深处的环流结构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河道水文及河床演变分析方法,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典型微弯河道险段(以潭州水道雷滘段为例)成因,并结合河工模型试验手段,研究确定了以贴岸抛石护坡和短丁坝群相结合的整治措施,且已应用于本工程实际,目前工程运行良好,河段堤岸稳定。  相似文献   

16.
若能够有效地利用数值模拟来揭示弯道水流运动和床面冲淤流变规律,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为此,通过引入可以舒缓水流冲击力和离心力作用的缓圆缓和对称凸型这2种新的弯道型式,减轻水流对河床及堤身、堤脚的冲蚀破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缓圆缓弯道和对称凸型弯道的水面超高及横比降较圆弯道大幅减少;除弯道进口外,插有缓变曲线的2种弯道的凹岸近底流速均小于圆弯道,凸岸的弯道进口附近及过弯顶断面后,这2种弯道的近底流速较圆弯道明显减小;插有缓变曲线的2种弯道的深槽明显比圆弯道的要浅。  相似文献   

17.
在统计不同时段赵口—黑岗口河段河湾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规划流路与实际流路河湾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河床比降、弯道半径、河湾中心角、直河段河长等方面分析了河势演变情况及已建工程对河势流路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规划流路与实际流路趋向匹配;多数工程河湾半径设计较为合理,但部分工程设计弯道中心角较大,不利于控制主流;建议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进一步完善原有的整治方案,增强对河势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弯曲河道水流、泥沙的运动特性与顺直段不同 ,存在横向流速与横向输沙。在考虑了弯道河段横向水流影响的条件下 ,导出了弯道河段泥沙的起动流速公式 ,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认为在相同的纵向流速条件下 ,弯道段凹岸侧泥沙的起动粒径和泥沙输移速率均较顺直段大。同时结合弯道段水流和泥沙的运动特性阐明了弯道河段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人"形弯道环流是解决引水渠首泥沙入渠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沙河流上的拦河闸式引水渠首在中部设置进水闸引水,必然带来泥沙入渠问题。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人为地创造了形成弯道环流的边界条件,形成“人”形对称的弯道环流,将中进水闸前的泥沙导向远离中进水闸的两侧,通过左、右两侧泄洪冲沙闸排向下游,避免或大大减少进入中进水闸的推移质泥沙量,较好地解决了泥沙入渠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