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4,(5):71-7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道中,大多数重金属等污染物被泥沙吸附,沉积在河道底泥中。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底泥重金属会被重新释放出来,可能会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参考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底泥重金属样品检测、污染程度评价、迁移转化过程及污染物治理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目前的研究忽视了重金属在沿底泥深度方向的分布及污染情况,没有形成多种污染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底泥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的理论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2.
吴小伟 《治淮》2013,(1):44-45
随着有机合成品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量有机污染物如农药、染料、医药等对水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有机污染物一般都表现出较强的疏水性,它们进入水体以后倾向于吸附在底泥介质中。被底泥吸附而固定下来的有机污染物,在适当的条  相似文献   

3.
黄石市青山湖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石市青山湖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污染程度以及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分布规律,对青山湖2,3,4号湖底泥中8种重金属元素(Cu、Pb、Cd、Zn、Cr、Ni、As、Hg)进行了实地采样和分析研究。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利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分别对表层和深层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青山湖底泥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是Cd和As,其次是Cu、Zn、Hg、Ni、Cr、Pb,且深层底泥受重金属污染程度明显小于表层底泥。  相似文献   

4.
底泥是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水—底泥体系中,底泥为各种污染物累积富集的比较稳定的场所,底泥中污染物的浓度可以间接反映河水的污染程度,因此,底泥的污染状况是全面衡量水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黄廷林  任磊 《水利学报》2004,35(10):0125-0128
本文建立了一维河流石油类污染物“解吸为主”的动态水质模型。模型方程中考虑了河流悬移质、推移质泥沙和底泥与石油类之间发生的吸附\解吸的动态过程,以及河流弥散作用对石油类污染物在多沙河流中迁移的影响。模型还考虑了底泥解吸与泥沙解析在速率上的差别,使模型更加精确实用。运用拉普拉斯变换,求得了模型方程法的解析解。用室内烧杯试验的方法确定出了研究区域内的污染底泥解吸常数kdw;结合室内水槽动态试验,对解吸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一维多沙河流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的解吸过程。  相似文献   

6.
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有的泥沙污染水质模型进行分类,总结了国内外泥沙污染基本问题及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研究的成果,指出模型发展方面应加强泥沙与污染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一步揭示污染物在水体、悬浮泥沙、底泥之间迁移转化的机理,模型的建立应综合考虑污染物的沉降再悬浮、以及吸附解吸、底泥释放等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7.
针对受污染底泥原位或异位修复技术存在需引入外来材料或长期占用土地和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将疏浚底泥脱水干化及无害化处理后,烧结成陶粒并回填至原疏浚区域的受污染底泥陶粒化回填技术,并从增强床面稳定性、清晰泥水界面、改变底泥中溶解氧垂向分布和减少底泥污染物释放通量等方面,探讨了该技术修复底泥的潜力。底泥疏浚可直接去除大部分表层污染物,而陶粒制备过程中的高温烧结会降低疏浚底泥的污染程度;陶粒回填后,床面稳定性增加,相同水动力条件下颗粒不易再悬浮,底泥释放通量明显减小,床面溶解氧渗透深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系统泥沙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水环境系统中泥沙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结泥沙颗粒的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水环境系统中污染物在泥沙颗粒及底泥中的吸附 /解吸机理 ,吸附 /解吸作用的定量计算及泥沙污染水动力学模型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相似文献   

9.
底泥污染是造成茅洲河流域水质黑臭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底泥勘查取样检测,采用底泥沉积物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底泥营养盐污染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营养盐、有机质污染均达到了重度污染等级。采用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和多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污染达到了极强生态风险等级。根据底泥污染程度的不同,结合垂向变化分析,确定了不同区域底泥达标清淤深度在0.7~2.5m之间,继而确定了清淤量为331万m3,为茅洲河流域污染底泥清淤提供了可靠依据。其研究路线、方法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天然河流重金属污染物吸附自净现象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天然河流重金属污染物吸附自净现象,重金属污染支流汇入干流,无重金属污染的挟沙支流汇入重金属污染干流以及泥沙运动方式不同对重金属污染物吸自净的影响进行静态概化模拟试验研究,并采用谐振式紊动模拟装置进一步研究水流紊动条件,泥沙补给条件及泥沙运动方式对重金属污染物吸附自净的影响,研究表明,泥沙运动方式不影响泥沙的吸附等温式参数,在水流紊动强度较小时,泥沙作底泥,吸附速率很小,短时间内对水相浓度的吸  相似文献   

11.
为了指导电站运行调度,龚嘴发电厂与有关单位开展了大量的泥沙观测工作,以坝区泥沙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坝前泥沙淤积过程中含沙量及颗粒级配沿垂线的分布规律;底孔开启时机及排沙效果。研究表明,库区悬移质淤积洲头在达到坝址之前,坝前含沙量分布较均匀,底孔排沙作用不大,为减少了底孔的冲刷和气蚀,少开底孔的意见是正确的。当淤积洲头推至坝前后,入库悬移质大量出库,掌握时机开启底孔排沙对减少邻近机组过机含沙量  相似文献   

12.
大朝山水电站泄洪消能及排沙建筑物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朝山水电站采用表孔和泄洪排沙底孔联合泄洪的泄洪消能方案。中小流量时,以泄洪排沙底孔、冲沙孔和机组泄流为主;中大流量时,则以表孔、泄洪排沙底孔、冲沙孔和机组联合泄流。表孔采用宽尾墩,台阶式坝面和戽式消力池消能工,泄洪排沙底孔和冲沙孔采用窄缝异型挑流消能。新型台阶式坝面对加快碾压混凝土坝的施工进度、节省工程量和提高工程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沙粒形状对泥沙干密度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建立分析模式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建立了均匀沙理论干密度的计算公式,并引进形状指数,讨论了沙粒形状对泥沙干密度的影响.指出泥沙颗粒形状对泥沙干密度有较大影响,即泥沙的粒径愈细,形状愈扁平或愈长圆,其干密度就愈小;反之干密度就愈大.  相似文献   

14.
悬移质分选沉降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移质泥沙占河流输沙的大部分,由于泥沙的重力作用及水流的紊动混掺的双重作用,悬移质沿垂线的分布呈上稀下浓,上细下粗的规律。在水流的不平衡输沙条件下,趋饱和水流中必然有一部分泥沙沉降落淤,其中较粗的泥沙必然率先沉降,较细的泥沙仍随水流悬浮前进。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白鱼河流域是典型的秦巴山地变质岩水土流失区,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平均年侵蚀模数4500t/km2以上,森林覆盖率仅14.8%,水土流失制约着流域内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1982年该流域被列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后,制定了生态经济型防护体系治理规划、通过五年集中治理和五年巩固性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均侵蚀模数降至620t/k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人均纯收入增长近十倍,为同类型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提高环境容量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present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targeting critical source areas (CSAs) to contro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watersheds. CSAs are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hydr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s (HSAs) and high pollution producing areas of watersheds. HSAs are the areas with high hydrological sensitivity and potential for generating runoff. They were based on a soil topographic index in consistence of a saturation excess runoff process. High pollution producing areas are the areas that have a high potential for generating pollutants. Such areas were based on simulated pollution loads to streams by 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The integrated approach is applied to the Neshanic River watershed, a suburban watershed with mixed land uses in New Jersey in the U.S. Results show that several land uses result in water pollution: agricultural land causes sedimen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pollution; wetlands cause sediment and phosphorus pollution; and urban lands caus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pollution. The primary CSAs are agricultural lands for all three pollutants, urban lands fo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nd wetlands for sediment and phosphorus. Some pollution producing areas were not classified into CSAs because they are not located in HSAs and the pollutants generated in those areas are less likely to be transported by runoff into streams. The integrated approach identifies CSAs at a very fine scale, which is useful for targe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can be applied broadly in different watershed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controll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7.
淤泥质海岸是我国海岸重要组成部分,其泥沙运动主要是"波浪掀沙,潮流输沙",在大风天破碎波作用下,水体含沙量剧增,对港口航道泥沙回淤会产生严重影响。以往研究沙和粉砂在破碎波作用下含沙量分布特征的较多。本次试验采用自来水和徐圩航道试挖槽内原状泥调配得到的试验淤泥,通过室内1∶200缓坡长水槽试验,分析研究崩破波作用下淤泥密度分别为1.35,1.40和1.45 kg/L的水体含沙量分布特征及掀沙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破碎波掀沙能力与床面淤泥密度有较强的非线性关系。淤泥密度小于1.45 kg/L时,在破波点之前,底部就开始形成高含沙区,在破波点附近达到最大,在破波点后一定距离,水体明显出现泥沙分层现象。底部含沙量较大时,破碎波作用下淤泥与粉砂含沙量垂线分布特征相似都不均匀。  相似文献   

18.
提高填料透水性能以平衡其水文调节和污染物去除性能是红壤区生物滞留池构建的关键。研究设计红壤填料中掺入不同比例的河沙以改变其透水性,比较分析其在不同的重现期降雨强度下对生物滞留池的水文调节和污染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同一降雨强度重现期下,地表径流处理率随着掺沙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峰值削减率随沙土配合比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峰值延迟时间随掺沙比例增加而减少;硝氮的去除率随着掺沙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对COD的去除率则随着掺沙量的增加而下降,对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影响不大;综合考虑生物滞留池的水文调节和污染物去除效果,20%红壤土与80%河沙混合是红壤区生物滞留池填料较为科学的沙土配比。  相似文献   

19.
丁赟  钟德钰  张红武  禹雪中 《泥沙研究》2007,(6):75-80,F0003
本文推导了底泥中污染物输移转化方程。该方程定量地反映了水流强度、床沙级配与底泥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关系,描述了河床冲淤过程中底泥污染物时空变化的动力学特性。文中以石油类污染物为例,利用数值方法模拟了底泥污染及冲刷释放现象,并与实验资料进行了比较,计算与实验符合良好,说明本文结果可作为冲积河流底泥污染物输移转化规律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