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湖水系连通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湖水系连通已经成为国家江河治理的重大需求,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根据新形势下保障国家水安全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讨论了河湖水系连通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了河湖水系连通的驱动因素、构成要素和连通方式,并初步构建了河湖水系连通分类体系,为河湖水系连通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以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防洪除涝能力为中心,以河湖水系连通、水资源循环利用、水生态保护为重点,着力构建"流域相济、多线连通、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建设和谐宜居的"大美南阳"。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水和谐的目标,探讨南乐县河湖水系连通问题。从县域河湖水系存在的问题、工作措施及成效着手,初步探讨南乐县河湖水系连通的理念框架,解决水资源统筹配置能力问题,改善水环境状况,以期为南乐县河湖水系连通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勇 《陕西水利》2016,(6):172-174
本文通过介绍包头市水环境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在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和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三带、四纵、四横、四湖、四库、三循环的规划布局及设计方案,可为类似水系连通规划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河湖水系连通是调整水土资源匹配关系、提升河湖服务功能、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降低洪涝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与措施。目前河湖水系连通相关研究十分薄弱,许多实践经验也亟待总结。本文根据河湖水系连通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军事和航运、灌溉和供水、江河湖泊治理、水资源配置及水生态环境修复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经验。揭示河湖水系连通的发展趋势,为推进河湖水系连通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科学认识河湖水系连通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徐宗学  庞博 《中国水利》2011,(16):13-16
近年,河湖水系连通问题受到了极大关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理论问题提出了迫切需求。结合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的实例以及不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河湖水系连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和总结,提出了当前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做好安庆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作,重点解决安庆市目前所面临的城市地面硬化造成径流量大,城市水系沟通不畅和水质污染严重,水生态功能退化等重大问题,实现外部防洪、内部防涝、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等目标的协调统一.本文仅从水利部门的角度对内、外部水系沟通上作一点思考,对调水方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河湖水系连通作为国家新时期治水方略被提出,关于其内涵、理论的探讨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河湖关系及河湖水系连通概念内涵的综述,以及对河湖连通关系演变关键影响因素的讨论,认为:河湖水系连通属于河湖关系的范畴,是河湖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河湖水系连通的演化主要受地质地貌条件、气候变化、流域来水来沙条件、湖泊演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制约。此外,还提出正确认识河湖关系是设计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前提和基础,河湖关系的相关理论是建造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理论依据,直接指导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河湖水系连通是当前重要的水利发展战略,是改善水资源配置、抵御水旱灾害、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对其影响的评价能为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首先讨论了河湖水系连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同于其他水工程影响评价的若干方面,指出在进行河湖水系连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连通区独特的空间结构导致反映同一内涵的指标在受水区、调水区及整个连通区均可能存在阈值,从而可能需要在多个区域上评价连通的影响;其次,本文提出了在连通区上评价连通对生态环境指标影响的概念模型及基于这种概念模型进行评价的方法;最后,本文讨论了本概念模型的局限性以及河湖水系连通影响评价研究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水安全保障的战略需求,分析与探讨国家水网的总体布局,明确河湖水系连通工作的战略需求,深入分析河湖水系连通对水资源、防洪、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剖析国家水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辨析南水北调工程在国家水网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结果表明,建设国家水网是提高我国水安全的有效措施,但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有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提高水资源保证率、减轻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分析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得与失、利与弊,结合近期与远期、供水区和受水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全面剖析河[JP+1]湖水系连通工程的效益与风险,建设好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国家水网,切实提高我国的水安全。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研究,全面分析河湖水系连通和国家水网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提供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11.
工程项目区位于大庆市东部低湿草甸草原区,湿草甸及芦苇泡沼发育,具有黑龙江省西部湿草甸及芦苇泡沼典型景观。根据风景质量评价标准,对项目区的风景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为B级,并用景观敏感度影响评价方法,提出合适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R2 Sonic 2022是基于第5代声呐结构的多波束测深系统,从动静态水深比测、数字地形图精度、面积法3个角度与传统回声测深仪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说明多波束测深系统具有精、准、快的特点,分析该系统在河道险工险段监测及整治、水库水下地形测量、应急抢险,以及河道演变趋势研究中的应用,为江河湖泊的地形监测提供决策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浅议太湖流域河湖水系的治理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乾清 《中国水利》2005,(2):27-29,50
太湖流域河湖水系和社会经济演变过程,说明不同时期太湖流域河湖水系的基本功能不同.按照当前及今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未来太湖流域城乡供水、排污量都将会大量增加,防洪减灾标准和生态环境质量要求也会不断提高,现有河湖水系已经很难发挥合理功能.新-轮的太湖治理应按照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在节水为先、治污为本的原则下,进行河湖水系改造.  相似文献   

14.
编制河流名录和水系编码,是河湖普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了甄别和统计河流干支流的原则:①以河流最长的一条为干流,或者以集水面积最大的一条为干流;②各支流的长度、面积接近时,则以水量明显很大的一条为干流;③各支流的长度、面积、水量均接近时,取河道宽广、河谷平缓顺直、上下段自然延伸的一条为干流;④要充分尊重历史上合理的传统称谓.确定河流源头的方法主要有3种:①河流向上溯源交于分水岭,其交点就是河流的源头;②在数字综合水系图上搜索河槽线上端最末端处,其最小集水面积定义为0.2 km2;③河流上源开始有水的地方,"水"包括泉水、小溪、沼泽、湖泊、冰川融水等,但有水即源的方法存在一些缺点.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的进、出水池水位组合,三泵两管运行条件下的各种停泵水锤工况进行计算分析,为水锤防护措施的比较和选择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疆平原区多沙河流演变规律及引水枢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已建的400多座引水渠首,绝大部分建在河流出山口丘陵区,在平原区细沙河床上修建的引水枢纽较少。由于细沙河床段纵坡缓,河床抗冲能力低,水流力界条件复杂,修建拦河引水枢纽对原河道的冲游特笥影响较大,河道水流对边界条件的改变较为敏感。因此,对平原区多沙河流引水枢纽研究意义重大。作者在分析新疆平原河流河床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原区引水枢设计要点设计方法,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介绍清凉山水利枢纽工程概况,原系统中压力式水位计安装调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WFH-2型全量机械编码水位计的特点,及其在清凉山水库的应用和考核情况。实际应用表明。在水情测报系统中水位计的选型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联接段输水建筑物原型水力量测是利用已安装在系统中的压力表、压力式水位计、超声波流量计、薄壁堰、水尺和外夹式超声波流量计等,通过对输水建筑物水流压力(水位)、流量和糙率进行监测和计算,较真实地反映输水建筑物的运行状态,为经济运行管理和安全供水提供有价值的借鉴资料.可供有关设计、运行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古县2006-2007年建成了古县三水合一引水工程,但由于这六年的运行出现水源水量不足,管道破损及冻破等现象,导致工程不能正常运行,针对这些现象应建设乔麦坪、石人沟引水工程来补充水源,改造和更新县城供水系统设施和配水管网等方法使古县三水合一引水工程正常运行,为古县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meet the ever increasing demand of drinking water, Dhaka Water Supply Authority (DWASA) of Bangladesh has installed a number of deep tube wells that tap the upper aquifers. However, in most parts of the city, the current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exceeds the recharge rate, causing the groundwater to be mined systematically and be depleted of its reserve. Thu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alleviate the demand on the upper aquifers and explore more sustainable sources to augment the present water supply. This implies a conjunctive use of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between anthropogenic demand and water’s natural availability. However, the surface water along these peripheral rivers is known to be highly polluted due to municipal and industrial untreated wastewaters that are discharged.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resent water quality scenario along the surrounding rivers of Dhaka City pertaining to a 2-day field survey during the dry season of 2005. It uses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s a tool to arrive at a solution for relocation of the current intake point for surface water withdrawal. Derivation of water quality profiles (as a function of distance) along the downstream and upstream reaches of the current intake location indicated that a new location 12 km upstream of the present intake point could potentially be ideal for withdrawing surface water during the monsoon season. Such a proposed location was considered optimal due to the anticipated moderate construction costs of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that would be necessary to draw water to the current treatment plant. The study lays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Dhaka City planners and designers to make a qualitative resource assessment of surface water. Such an assessment can eventually evolve to a long-term monitoring system of water supply sources for any city using GIS to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