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展地埂经济大有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耕地修筑梯田后,田埂占地达7%-12%。如何保护利用田埂地,拜泉多年试验种植胡枝子既取得了水土保持的良好效果,又使农民得到了实惠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胡枝子营造技术及其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枝子特性提出了营造胡枝子技术,分析了胡枝子的水保效益-拦蓄地表径流,固土防冲,障低风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提高土壤的入渗能力,促进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3.
坡耕地是昆明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针对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选取水源区迤者小流域内不同坡度的坡耕地为对象,并对其进行等高反坡阶处理,研究坡度及等高反坡阶对坡耕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高反坡阶处理坡耕地表层土壤的保水效果好于普通坡面,等高反坡阶具有拦蓄地表径流和再分配的功能,降雨后20~40 cm深土层的含水量相较于表层土壤高出1.9%~6.49%;土壤含水量和坡度、深度、有无反坡阶之间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与海拔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的坡耕地治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史立人 《人民长江》1999,30(7):25-27
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长江中上游山丘地区的坡耕地多达1066.7万hm^2,成为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和侵蚀泥沙的重要来源。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坚持将坡耕地作为治理重点,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以改造坡耕地,兴修水平梯田,配套小型水利设施为突破口,提高作产量,满足治理区的粮食需求,为陡耕地创造条件;(2)对一时不能改为梯田而又无法退耕的坡耕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保土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之一的柞水县乾佑河示范区不同坡度坡地沟蚀状况和梯田重力侵蚀状况、坡改梯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坡改梯经济效益的调查研究,表明梯田地相对于坡耕地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能够有效拦蓄降雨,减少径流,从而降低坡面侵蚀强度.梯田土壤肥力高于坡耕地,有利于农业生产.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坡改梯工程的实施对于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各地在治理坡耕地上采取了修梯田、筑地埂、调整垅向、植树造林等措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但如何采用耕作措施来减轻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往往没有引起更多人们的注意。这里简单介绍几种耕作措施,供各地因地制宜采用.一、横坡耕种在坡耕地农业生产耕种过程中,农作物种植和土壤耕作沿等高或垂直坡向的横坡进行耕种。它有利于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土壤冲刷,而且能保证耕种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和机具磨损。二、横坡垄作。在坡耕地实行土壤耕作制中,土壤耕作沿等高或垂直坡向的横坡采用的垄作耕法。横坡垄作创造小地形,减少坡耕地的径…  相似文献   

7.
呼盟水蚀区不同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的土地利用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以呼盟水蚀区宝龙泉小流域为观测基地,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降水量和与之相对应的径流观测小区的径流量、土壤冲刷量的观测分析,说明了顺垅坡耕地、横垅坡耕地、荒坡、梯田、次生林地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土壤流失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同时径流量与土壤冲刷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为呼盟水蚀区的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三里庄库区内葛藤、桑树、胡枝子和黄荆四种灌木林地土壤的蓄水性能和渗透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种灌木林地土壤的蓄水能力和渗透能力均明显高于荒坡地。在雨季,四种灌木林地0~20cm土壤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20~40cm层;四种灌木林地0~20cm和20~40cm土壤层的蓄水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均为葛藤林>黄荆林>桑树林>胡枝子林。四种灌木林地土壤的渗透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葛藤林>黄荆林>桑树林>胡枝子林。  相似文献   

9.
晚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海进海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海进海退陈培红(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广州510180)珠江三角洲面积11281km2,第四纪地层分布占总面积77%(23%为基岩),平均厚度30m。其中西江水系平均厚度35m,最厚63.6m,北江水系平均厚度33m,最厚62.Zm;...  相似文献   

10.
以呼盟宝龙泉小流域为观测基地 ,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降水量和观测小区的径流量、土壤冲刷量的观测分析 ,说明了顺垅坡耕地、横垅坡耕地、荒坡、梯田、次生林地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 ,土壤流失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同时径流量与土壤冲刷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