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起林则徐,人们自然把他与100多年前的虎门销烟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一壮举当时带给他本人的却是发配新疆。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66岁高龄的林则徐告别亲人远去漠漠大荒的西北,遣戍伊犁。就在动身前,黄河大水包围开封,5府23州县被淹。东河河道总督文冲处置不力,在工地戴枷示众。道光皇帝指派大学士王鼎前去主持堵口,王鼎极力向道光皇帝推荐林则徐的治水才能。皇帝遂令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林则徐一到决口现场,立即察看险情,提出了具体堵口方案。由于过度劳累,他几次鼻疾复发,血流不止,又患腹泻,但他一直坚守在堵口第一线。决口终于在第二年二月合龙成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闽侯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曾在广东领导过禁烟运动和抵抗英国侵略的斗争。但对于林则徐致力于兴修水利,特别是他在新疆推广坎儿井,促进新疆开发的丰迹却鲜为人知。1840年鸦片战今爆发后,林则徐对于英国的侵略,力主抵抗,他的行动触犯了投降派穆彰阿、琦善等人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嫉恨。由于投降派的诬陷,1842年,林则徐被清道光皇帝谪戍伊犁,“效力赎罪”。1844年,他授命勘垦南疆水利,“议兴修”。在勘垦过程中,林则徐认为:南疆“地多沙漠,缺少河流,土性虽然肥沃,只因…  相似文献   

3.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颗小行星叫"林则徐星",这个行星是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的。"林则徐星"的命名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是因为林则徐不仅是晚清一位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以其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的爱国业绩彪炳史册,同时,他还是一位功绩卓著的水利大家、治水名臣。对他的禁烟运动和抗英事迹,人们耳熟能详,但他在水利方面的卓著成就,不少人却知之甚少。在他近四十年的宦海生涯中,不论是身居庙堂之高,还是地处江湖之远,他都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放在重要的位  相似文献   

4.
<正>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提起林则徐,人们很自然地会把他和禁烟运动、抗英斗争等历史伟绩联系起来。其实,这位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同时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治水名臣。在近40年的宦海生涯中,他历官13省,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迹。其间,无论是加封受赏,还是因陷谪戍,林则徐始终没有放弃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早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林则徐就十分注意探求水利问题。在他撰写的《北直水利书》中,他提出了诸如防重于治、  相似文献   

5.
林则徐治水     
虎门焚烟,查禁鸦片的壮举是和林则徐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历史事实。但是,这位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水利家,他的治水足迹遍及长江、黄河、淮河、太湖、闽江以及新疆地区,这一点却鲜为人知。这里,我们仅从虎门焚烟前后剪取几个片断,来说明林则徐兴办水利的成就和他治水利民的思想光彩。  相似文献   

6.
林则徐是我国晚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工作者。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到四十年代止,在近三十年的生涯中,他每到一地都把治水兴利当作一件头等大事。他曾三次治理黄河,虽然时间不长,却竭尽全力,做出了可贵贡献。今年八月三十日(旧历为七月二十六日)是这位治黄前辈诞辰二百周年纪念日,这里探讨一下他在治黄方面  相似文献   

7.
他是林则徐的上司,曾国藩的楷模,左宗棠的亲家,胡林翼的岳父。道光皇帝称他"干国良臣"。他是当时经世派的领袖、洋务派的先声,又是湖南近代人才群崛起的先导。他办漕务,创海运;修水利,除河患;禁鸦片、强海防;建树颇丰,令人敬仰。  相似文献   

8.
林则徐是福建省闽候县(今福州市)人,生于公元1785年,卒于公元1850年。他一生的成就除了禁烟的民族英雄以外,还有就是兴修水利方面的业绩。林则徐自己刻了一颗图章“管理江淮河汉”。年青时代他在北京就仔细阅读有关治何方面的知识,自担任官职起,无论是淮海道、江苏按察使、河南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还是湖广总督,乃至充军发配到新疆,  相似文献   

9.
林则徐不畏强暴,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不屈不挠的浩然正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清大学士王鼎先后向道光皇帝举荐林则徐堵复黄河张家湾决口的往事却鲜为人知。张家湾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北黄河岸边,当鸦片战争发生的次年,即清道光21年(公元1841年)6月16日,黄河大水冲决了张家湾大堤,造成一次大范围的洪水灾害.滔滔洪水一泻千里,波及河南、安徽22个州县.近在咫尺的开封城受灾尤为严重.当时开封“环城四周,蜂波超源”,宋门南的水门洞和大南门先后被冲开,向城内灌水五昼夜,“深及丈余,庐会湮没”,城内著名的相国寺“淤…  相似文献   

10.
正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历史文献中也常见"黄河自昔为中国患"之类的记载。黄河之所以为患,是因为其河水泥沙含量大,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所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面对黄河水患,中国历代王朝都将黄河治理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之大政。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县铜瓦厢决口,由于当时清朝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无暇也无力对决口进行及时堵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