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文龙  罗欢  吴琼  杨旭楠  李宁 《水资源保护》2023,39(3):16-23, 42
针对传统“水驱动泥”修复技术易返黑返臭的弊端,创新性地提出了“先泥后水”的治理模式,即基于“缓释型功能材料协同微生物反硝化强化驱动底泥耗氧物质消除”的思路,研发了底泥碳氮硫污染物同步去除技术,并进行了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原位修复60d后,底泥中碳氮硫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6%~41%、45%~58%和89%~91%,氧化层深度达到15.5~17.6cm。新模式和新技术能有效氧化深层底泥,实现“活泥”带动“活水”,保障了河流水环境健康。  相似文献   

2.
将底泥还原到农田中去,生产多元有机肥料,发展环保产业,并支援农业为目标,以使这些资源不足的肥料成分在自然界中再次循环为途径,实现氧化塘底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和进一步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镇江市征润州污水处理厂二期改扩建工程规模为5.5万m3/d,采用改良型氧化塘工艺,同时设置调节塘使原CAST系统处理水量达到12.5万m3/d。塘系统与CAST系统可形成两种组合:近期并联运行扩容,远期串联运行提标。曝气塘和生物塘采用潜水曝气方式,底泥和剩余污泥排入覆膜人工滤层干化床。运行数据表明,塘系统对各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均在70%以上,出水水质达标。介绍了工艺流程、设计参数、设备配置情况及项目投资,并总结了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4.
灌区沟塘湿地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原位削减效果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沟塘系统是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修整灌区内承泄沟塘、重建其水生植物系统,研究了沟塘湿地对稻田排水的原位削减能力及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沟塘底泥、水生植物等的综合净化作用,沟塘出流水中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较入口减小22.01%和9.59%,实现了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原位削减,其中氮磷单峰浓度消减均近似服从指数规律。较小的沟塘入流浓度和较长的沟塘净化时间利于获得更大的消减率,因此,建议利用排水沟系对稻田排水进行先期调蓄,初步净化后再排入沟塘,以提高沟塘净化效果。沟塘拦水坝的修建使得底泥吸附在水体净化过程中作用更加明显,0~40cm深底泥在稻麦轮作年TN截留量达1.559kg·m-2、TP累积量达0.394kg·m-2,吸附量可观;水生植物氮磷吸收是沟塘水质净化的重要途径,收割是实现其净化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仅移除芦苇和茭草茎叶,可除去氮193.69kg·hm-2和磷33.49kg·hm-2。芦苇和茭草综合对比表明,茭草更适于当地排水沟塘选用。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河湖联通、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战略的实施必然产生大规模的疏浚泥,面向环保疏浚的城市河湖疏浚底泥一站式周转循环处理技术为我国河湖疏浚泥处置开辟一个新的节能、环保处理方法。揭示了负压在疏浚底泥中的传递机理,提出了防堵负压快速固结技术,解决了传统负压处理疏浚底泥经常面临的淤堵问题,通过技术处理,疏浚底泥含水率可以快速降低至液限的  相似文献   

6.
对太湖疏浚底泥处置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底泥疏浚工程传统排泥场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太湖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特点,以及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需求,提出了将太湖疏浚底泥用于湖滨带生态修复基底和排泥场淤泥循环利用的两种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7.
疏浚泥吹填时的水力分选,导致堆场疏浚泥土性分区,影响堆场存储能力评估和疏浚泥脱水工艺选择。基于不平衡输沙理论,将连续方程、悬移质级配等离散求解,构建疏浚泥分选模型,分析底泥物质组成、初始含水率和吹填速率对分选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物质组成对分选起主导作用,初始含水率和吹填速率对分选具有显著影响。底泥细颗粒含量高、不均匀系数大时,分选系数大,颗粒分选显著,偏离系数沿程增大,堆场疏浚泥颗粒组成与底泥差异增大。偏离系数的沿程分布特性受控于底泥物质组成。初始含水率越高,分选系数越大,偏离系数越小。吹填速率越大,分选系数和偏离系数越大。堆场疏浚泥分选规律与土性分布的相关性较好,可有效预测堆场疏浚泥土性分布。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市某别墅区为例,从景观氧化塘的补水工程、雨污水处理工程、生态绿地土壤水库降雨渗入水净化工程、氧化塘水生态系统构建工程、氧化塘机械补氧系统工程及氧化塘日常维护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别墅区水景中的景观氧化塘技术,以期对氧化塘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重污染河道疏浚对菹草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乐 《水资源保护》2012,28(3):32-37
通过采集苏州有机重污染河道南园河疏浚段、未疏浚段底泥和水质较好的内城河底泥进行菹草种植试验,分析各种底泥栽种菹草后上覆水体营养盐质量浓度的变化、菹草生长特点、浮游藻类和底栖附泥藻类的繁殖情况,研究疏浚对菹草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重污染河道疏浚可以降低底泥中的营养盐浓度,有利于恢复菹草生境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河道疏浚后底泥TN、TP、有机质质量比分别降为1.50 g/kg、1.00 g/kg、27.00 g/kg左右时,浮游藻类和底栖附泥藻类的繁殖受到抑制,菹草生物量增加,上覆水体的营养盐质量浓度降低;经过一段时期的泥-水界面反应,疏浚后的底泥含水率得以提高,底栖附泥藻类数量及生物量将会增加,将恢复菹草、浮游藻类和底栖附泥藻类共存并相互制约的生物多样化的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安城区段里运河底泥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安城区段里运河底泥处理是根据底泥污染程度,确定底泥清除范围,对底泥进行填埋处理,排泥场采用底部处理、渗沥水收集、表面处理等方面进行了专项设计,将底泥渗沥水收集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底泥固化后建成城市景观绿地。这种底泥处理方法不仅确保了里运河河道调水水质要求,也有效地防止底泥的二次污染,因此,此法可供类似城市河道清淤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1.
推进波作用下的底泥起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介绍推进波作用下底泥起动特点的基础上,将上层水体作为粘性流体,底泥作为粘弹性体,推导了推进波作用下泥床面剪应力的表达式,并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推进波作用下底泥起动时的床面剪应力与底泥流变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介绍立波作用下底泥起动特点的基础上,将上层水体作为粘性流体、底泥作为粘弹性体、推导了立波作用下泥床面剪应力的表达式。并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立波作用下底泥起动时的床面剪应力和底泥流变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氧化塘是一种投入小、耗能少、管理费用低的污水处理设施,在许多国家被广泛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和多种工业废水,并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讨论了氧化塘的净化污水机理和水质变化特点。提出了氧化塘二维水质模型,并探讨了氧化塘水质预测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盐城市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理化性质,探讨其对底泥氮、磷及有机物释放过程的影响,在测定底泥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静态柱状试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后在底泥表层形成了厚度为1 cm、呈棕黄色、无明显臭味、含水率低、TP含量高、TOC和TN含量低的氧化层;氧化层对于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影响显著(P0.05),对内源污染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无氧化层试验组上覆水中TN、NH_3-N和COD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比有氧化层试验组高9.5%、30.8%和3.5%;在湿地的实际管理中,不宜对湿地进行疏浚,如疏浚则疏浚深度应达到健康层。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库尔勒城区某氧化塘为研究对象,分析氧化塘对COD、BOD5、NH3-N、TN和TP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 2009年,该氧化塘对COD、BOD5、NH3-N、TN和TP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2.2%、67.1%、12.1%、14.5%和39.3%。针对2006—2010年该氧化塘系统进水中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逐年上升,出水中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也随之上升,且水质随季节变化波动较大,冬季出水部分水质指标不能确保达标,氧化塘内积累了大量污泥,经常发生底质恶化的现象,建议增加污水预处理设施,改进现行氧化塘处理工艺,冬季增加保温措施等,以提高氧化塘污水处理效果,改善氧化塘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6.
某型旋流池分离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LUENT软件对某型旋流池的固液分离效率与积泥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 旋流池内的沉淀特征,得出了分离效率曲线,明确了该型旋流池在吸水井区域产生积泥的原因,据此 可优化该型旋流池的设计参数,减少吸水井积泥。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河道在生态系统中出现了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文章提出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于河道治理中.根据疏浚底泥制备生态护岸材料的目标参数,设计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配合比,通过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化学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分析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理化性质,实现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制备,从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重金属浸出安全性、抗剪强度、固化泥干密度和孔隙率四个方面,测试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性能指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到河道治理中,可以解决河道的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为河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8.
针对疏浚工程中底泥扩散问题,设计了一套绞吸试验装置,通过CFD模型预测出底泥的扩散分布,在绞吸过程中投加环保型防扩散剂CPAM、PSF及复配CPAM/PSF,通过对底泥的沉降速率、上覆水体浊度及COD、粒径以及SEM形貌变化等来探究防扩散剂在绞吸过程中的防扩散效果。结果表明:在投加的防扩散剂中CPAM对底泥的防扩散效果最佳,当CPAM的投加量为15mg/L时,相对最终的底泥沉降率来说,95%泥样基本是在瞬间沉降,且沉降1h后上覆水体浊度达到最低值10.23NTU,COD达到最低值12.0mg/L,相对未添加防扩散剂的上覆水体浊度、COD下降率分别为83.6%、89.1%,从其沉降泥样SEM图片中也可以看出其底泥颗粒粒径增大最为明显,中值粒径达到19.250μm,相对未添加防扩散剂的底泥颗粒粒径增长率为117%,在底泥的防扩散上表现出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梁溪河底泥的性状特点,对疏浚泥浆在线脱水工艺进行了设计和试验。通过泥浆沉降柱试验和药剂上机选型试验,对比了上清液浊度与沉降柱体积、饼含固率和卸料时间,分析确定了药剂选型及投加量;通过滤布透气量选型试验对比了各透气量下的泥饼含固率和滤布穿滤时间,确定了滤布的透气量;最后利用上述试验所得数据进行板框机的现场调试运行,确定了最佳进料和反压时间下对应的末期排水量特征值并以此作为停泵参考指导施工。工程实践表明,疏浚泥浆在线脱水工艺可达到泥浆减量率不小于50%、泥饼含固率不小于60%、泥饼厚度不小于25 mm的设计要求,工艺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稳定塘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总结了稳定塘中有机物、氮、磷的去除机理,稳定塘中的有机物主要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吸附、有机颗粒的沉降和截滤作用去除;硝化/反硝化、水生植物吸收、NH3挥发这3个过程为TN的主要去除机制;磷的去除涉及底泥对PO43-的吸附/解吸、有机磷氨化、磷的扩散、水生植物吸收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介绍了新型稳定塘技术以及塘与传统生物法组合、各类塘型组合工艺。指出今后的稳定塘将朝着强化机理、提高效率、完善设施、塘型优化组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