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安徽省淮河流域易涝多灾,易涝面积达3.0万km2,耕地2800万亩。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省淮河流域历年实际发生的洪涝灾情研究,分析了洪涝灾害中涝灾所占的比重、不同涝灾面积发生的机率,以及涝灾的分布和变化发展趋势。选取典型区调查涝灾损失,定量分析了洪涝损失,以及洪涝损失与洪水频率之间的关系,为淮河流域易涝洼地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双建涝区涝灾的成因从自然条件和工程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双建涝区的治涝标准和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区涝灾分析与治涝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明 《海河水利》2002,(2):24-2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洞庭湖区涝灾几乎年年发生,日趋加重,逐渐取代洪灾成为主要水害。为了提高抵御涝灾能力,必须加强排涝工程续建配套、整治内湖、实行科学调度、加大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工程力度和发展耐涝和避涝农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如何有效预防涝灾、减轻涝灾、科学救灾,成为摆在水利和农业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笔者结合嘉祥县部分农田“逢汛必涝,涝则成灾”的现状问题,指出了嘉祥县除涝工程存在的短板,分析了涝灾成因,提出了防治涝灾的对策,以供同行参考和商榷。  相似文献   

5.
辽中县农田涝灾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辽中县农田涝灾现状,分析了涝灾的成因以及治理涝灾对策,同时,阐述了要想保障涝区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农田排涝标准。  相似文献   

6.
周口市各地均有多少不等的片状洼地零星分布,特别是商水县以东多溪沟片状分布的洼地易发生涝灾,扶沟、太康、鹿邑、淮阳、郸城发生雨涝灾害次数较多,属于易涝区。文章结合个案分析,分析涝灾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淮安市地处淮河下游,受梅雨、暴雨和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区域内湖泊、洼地较多,河道淤积,排涝标准低,排涝设施老化;汛期受过境洪水高水位顶托,外洪内涝问题十分突出。仅2007年的涝灾,就使淮安11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通过分析涝灾成因及特点,提出制定区域防洪排涝总体规划,提高排涝标准;加强湖泊保护,恢复湖泊原有防洪滞涝功能;调整低洼地区的农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加强基层水利管理队伍建设,保证运行维修经费。来有效缓解淮安地区受涝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变化环境下治涝效益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涝工程建设前后涝区内状况往往会发生变化,承灾体的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也会有所改变,因此,变化环境下治涝工程效益应为有治涝工程情况下比假设无该治涝工程情况下减少的涝灾损失;且各频率的暴雨导致的涝灾损失应为与承泄区各种水位组合下的涝灾损失的数学期望值。本文基于Copula函数和GIS构建的变化环境下治涝效益分析计算模型,用Copula函数构建涝区暴雨和承泄区水位的联合分布,借助GIS技术构建涝区数字高程模型。根据涝区暴雨和承泄区水位遭遇组合下的积水过程估算其涝灾损失,进而计算有治涝工程和假设无该治涝工程两种工况时所有组合下的涝灾损失期望值,从而得到治涝工程效益。以广州市南沙区的一个涝区为例简要说明了治涝效益的分析过程,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治涝效益分析模型能分析涝区内状况和承灾体均发生改变、同时考虑涝区暴雨和承泄区水位全体组合下的治涝效益,可为治涝工程建设的合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黑龙江省涝区的分布与形成涝灾的原因及其给农业生产上所带来严重危害的分析,提出了综合治理涝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治涝及其经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灾与涝灾共同构成水灾,在水灾中涝灾占大部分,它具有比洪灾更广的范围与更多的频次。防洪治涝的经济评价应按国家计委、建设部的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与水利部《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要求进行。文章对经济评价指标的确定、治涝工程费用与效益折现、多年平均涝灾损失进行了分析与计算  相似文献   

11.
针对淮河中游防洪及防污调度的实际需求,在流域现有水文信息平台和水文预报系统的基础上,以一维模拟为主线,通过对水工建筑物、行蓄洪区等河网要素的概化处理,构建了淮河中游汛期-非汛期全过程防洪防污一体化数学模型。模型主要由水文预报模拟、河道水动力模拟、闸坝泵调度模拟、行蓄洪区蓄行功能模拟及河道水质模拟等功能模块组成,并采用水文-水动力-水质相耦合的集成措施,实现淮河中游多闸坝,多行蓄洪区水量水质的联合计算。模型复演了淮河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洪水事件和水污染物事件,并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准确客观地描述研究区的洪水演进规律和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根据调度准则,汛期可给出任意断面水位、流量要素及行蓄洪区进出洪量等信息,非汛期可以获取污染团下泄的详细过程,为全年淮河中游闸坝群的洪污调度提供模型支撑。  相似文献   

12.
1194年黄河决口,主流在淮阴夺淮,淮河入海受阻,造成淮河流域洪、涝、旱灾害频繁。淮河来水留滞洼地,形成洪泽湖,成为淮河下游调洪、调蓄水库。1949年江苏开始治理淮河,取得1954年淮河大洪水防汛胜利,但淮河下游的洪水出路仍未妥善解决。1959年开始江水北调工程,补充淮水不足,水资源供应有了改善,淮河下游地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已开始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淮河下游江苏段既作为水资源调出区,又作为调入区,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该区的可用水资源,将导致淮河下游流域水不安全。河湖分离的目的是要降低淮河行洪水位,使中游淮北平原涝水能自排入淮河,新建低水行洪入海的淮河不仅工程量巨大,还因上、中游已建水库留滞了60%~70%的平均年径流量,致使入海的平均地面径流量将难以维持入海感潮河段不被淤狭,使河水位抬高,中游淮北平原涝水仍将无法自排入淮河,而且导致失去洪泽湖水源,已建的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水道等不再能分泄淮河洪水和利用洪水资源。建议采用机械抽排,有把握解决淮北平原排涝入淮河,且投资少、风险小、见效益快。  相似文献   

13.
为响应国家加强小区域山洪灾害建设和防范预警要求,给小尺度山洪灾害区域建设和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以官山河流域为例,采用地学统计、植被指数计算、面向对象与人机交互解译、空间叠加分析、野外调查等方法,获取流域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下垫面特征,分析潜在受灾村落和人口。结果表明:官山河流域地势中间低、边缘高,最低点为流域出水口,平均历史受灾海拔、坡度分别为415 m和21°;平均植被覆盖度为7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草)地,历史受灾主要在低植被的沿河、沟、道路周边;居民房屋为山洪灾害重点承灾体,占总面积的1%,裸地、坡耕地占总面积的2%;潜在受灾房屋主要集中在官山河、袁家河、吕家河、西河两侧地势低的位置,受灾总人口为8 106人,2 023户。官山河流域出口处的弯曲、窄河段、上下游卡口区条件,不利于快速泄洪,易引发山洪灾害。在强降雨下,裸地、低植被陡坡地易产生山洪,沿河、道路周边低植被覆盖的村落易遭受山洪灾害。官山河流域共有12个村存在潜在受灾威胁,需做好山洪灾害预警和防范建设;五龙庄、大河湾、赵家坪、吕家河、马蹄山、西河、官亭村是山洪灾害防御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淮河和沂沭泗下游排洪工程系统由于历史原因使治水缺少长远规划,防洪形势严峻,出现"中洪水大灾害"的反常现象这一状况,提出浚深新沂河,使其成为淮沂沭泗下游合流排洪入海主河道的规划设想,以替代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和新沂河续建工程.初步估计该规划设想工程可节省投资40余亿元,并可望从根本上治理淮河下游的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5.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淮河流域历史水文气象、水旱灾害受灾成灾等系列资料,分析了极端旱涝的暴雨、洪水、洪灾和干旱灾害特征,以及天气成因,揭示了交替随机发生极端旱涝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1470-2010年淮河流域发生的极端旱涝分别为46和63次,平均5a发生1次极端早涝;梅雨期降水量的极端偏多(或偏少)是形成极端洪涝(或干旱)最直接的因素;中高纬度西风环流和副高的季节性异常是发生极端洪涝(或干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流域河道岸线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已建、正建或拟建的涉河工程及滩涂开发利用使河流的水动力条件产生变化,带来了防洪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根据建设方提交的工程信息预先生成涉河工程的防洪评价报告简本,使其与正式防洪评价报告对比分析,便于水行政主管部门科学决策。选择淮河干流中游蚌埠市区段25 km为研究对象,基于虚拟现实、3S、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及耦合水动力模型,研制淮河涉河工程防洪影响评价辅助决策系统;系统提高了淮河干流涉河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水平,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防洪评价报告及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3S技术的发展为区域洪水灾害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数据管理工具、空间分析功能以及直观的表现手段,使洪水灾害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突破。选择重庆市潼南县为研究区域,基于GIS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与洪水灾害危险性相关较大的降雨、地形、水系、水库4个因素,建立了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并利用模型对潼南县洪水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潼南县洪水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布图。分布图显示,潼南县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洪水灾害危险性普遍较高于其它地区,特别是琼江和涪江两岸地区危险性最高,占研究区面积29.25%;潼南县东北部、南部地区的洪水灾害危险性相对于中部来说较低。总的来说,潼南县大多数地区处于较高危险水平。  相似文献   

18.
王飞  张婷 《中国水利》2012,(17):32-34,37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旱灾害的多发地区,在全面总结淮河水旱灾害的基础上,从易发灾害的地理因素、加剧灾害的历史缘由、催生灾害的经济动因以及触发灾害的人为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水旱灾害形成的原因,并从多方面提出了综合防灾减灾的策略,为淮河进一步治理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Yitian Li  Jinren Ni 《国际水》2013,38(2):191-19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ediment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variety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Dongting Lake regions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based on field dat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gradual decrease of diversion ratio of water and sediment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o the Dongting Lake is not only the primary cause of the decrease of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e Dongting Lake and the increase from Luoshan to Hankou reach, but also the primary cause of the elevated water levels in the Yangtze River, as well as decreasing flood regulation capacity in the Dongting Lake region. Thus the strategy of reduction and prevention of flood disasters is to deposit more sediment in the lake area, dredge the river channel, and reinforce dik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相似文献   

20.
淮河流域未来情景描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气候过渡带,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洪、涝、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在分析现有防洪减灾策略存在的不足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综合整治防洪策略,协调人口和经济发展与流域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蓄滞洪区功能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以及新的管理思路,描绘了处于困境的淮河流域和蓄滞洪区发展的未来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