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膜过滤法对赣江南昌段原水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进行了连续13个月测定,对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季节性含量变化规律及溶解性有机物在各个分子量区间的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赣江南昌段原水溶解性有机物UV254紫外分光光度值主要介于0.03~0.06cm-1之间,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在3~8月含量较高,与流域降雨携带面源污染关系密切,与降雨量呈正相关;赣江南昌段原水溶解性有机物以小分子和大分子为主,与大多数水体相同;同时还发现,3~6月水体中小于1k道尔顿的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较高,水厂需注意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6~8月大于30k道尔顿的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占优,其它区间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较低且稳定.  相似文献   

2.
水处理工艺过程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太湖流域某湖泊水源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特性,考察饮用水处理各工艺单元对有机物的去除效应。结果表明:原水以小分子量有机物为主,小于1k Dalton的有机物占36.1%;常规工艺对大分子量有机物去除率高,尤其对分子量在10k Dalton以上的有机物去除率达32.7%以上,但对小分子量有机物去除率低,其中分子量小于1k Dalton的有机物反而增加了12.6%左右。超滤深度处理工艺中PES膜工艺对小分子量有机物,特别是分子量小于10kDalton的有机物去除率达76.4%,出水UV254值及SUVA值比砂滤出水分别下降了22.0%和11.2%;PVDF膜工艺对各分子量有机物均有较好的去除,但对大分子有机物去除效果优于小分子有机物,其出水UV254值及SUVA值比砂滤出水分别下降了28.8%和6.3%。  相似文献   

3.
天然有机物对纳滤膜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纳滤膜的性质、纳滤膜技术的特点以及纳滤膜的分离机理,对天然有机物污染纳滤膜的影响因素,如pH值、离子浓度、操作条件和磁场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纳滤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天然有机物(NOM)在多种地表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超滤(UF)膜有去除水体中胶体物质、部分细菌及病毒等优势,但NOM所带来的膜污染会限制UF技术广泛应用。在阐述天然有机物来源、特性及去除工艺的基础上,从亲疏水性能、分子量大小和表面荷电性能3方面,分析了NOM性质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从优势污染物的确定、膜面有机污染物类型的解析、污染层形态特征的分析及微观相互作用力的表征4个层面,综述了天然有机物引起的超滤膜污染的研究现状,并对超滤膜污染机理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成果可为缓解NOM对UF膜的污染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长江常熟段水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滤膜法对水溶解性有机物进行物理分级,研究长江常熟段水源水中不同分子质量区间DOC和UV254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长江常熟段水源水总体水质较好,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指标均未超过地表Ⅲ类水体水质标准,符合饮用水源地卫生要求。2008年11月至2009年9月期间,水源水中分子质量小于1kDa的DOC所占比例平均为64.3%,分子质量小于1kDa的UV254所占比例平均为45.2%,表明长江水源水中水溶解性有机物主要以小分子质量的有机物为主,汛期水源水中分子质量在3~10 kDa区间的DOC和UV254比例较枯水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原水中的天然有机物质(NOM,Natural organic matter的缩略)通常是指色度、异臭味、自来水配水管内的腐蚀沉淀物及其它有毒杂质。作为消毒副产物的母体,其主要的去除方法有聚凝处理、活性炭吸附及膜过滤法。聚凝是城镇供水厂常规使用的方法,但由于原水水质的原闪,  相似文献   

7.
利用XAD-8/XAD-4树脂将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分为疏水性有机酸(HPO-A)、疏水性中性有机物(HPO-N)、过渡亲水性有机酸(TPI-A)、过渡亲水性中性有机物(TPI-N)和亲水性有机物(HPI),研究其对PVDF超滤膜污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级出水中DOM对超滤膜污染的顺序为疏水性有机物>过渡性亲水性有机物>亲水性有机物.二级出水的五种组分中,重均分子量(Mw)呈现出HPO-A>TPI-A>HPO-N> HPI>TPI-N的趋势,说明分子量大小与膜污染成正比.有机物对膜的污染程度和膜对有机物的去除率相关性不大.反洗对超滤膜去除有机污染的效果良好,特别是NaOH+NaClO的混合反洗水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能够使膜的比通量恢复率达到58%.  相似文献   

8.
使用分级分离膜对纳滤膜系统的原水、浓缩水、透过水以及预处理透过水进行了分子量分布的分析测定 ,发现水的回收率为 90 %时 ,分子量 1万~ 10万的物质附着于纳滤膜的表面 ,并且随着回收率的降低 ,膜表面的污染物向高分子量变化。用TOC浓度相同而分子量分布不同的原水进行了透水试验 ,结果表明 ,造成纳滤膜污染的根本原因是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子量分布特征 ,而不是单纯的原水浓度  相似文献   

9.
水体中的天然有机物易受光辐射驱动发生光化学反应,如光降解、光溶解、光漂白和光矿化等,产生具有环境和生物学意义的光降解产物。这些光化学行为不仅促进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还多方面改变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针对该情况,综述了目前天然有机物光化学反应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基本概念、反应机制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光化学反应的生态环境意义。然而由于试验条件和研究对象的单一,以往的研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光化学反应这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可从有机物的光照生态模型建立和天然有机物-多种污染物结合作用的光照响应研究2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天然有机物的光化学反应机制和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0.
印度尼西亚由于土壤的原因,原水中一直存在天然色度问题,传统的水净化工艺(聚凝、搅拌、沉淀、过滤)难以去除高色度,故采取在合适条件下,调整聚凝工艺以提高色度去除效果,实验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