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黄河流域沿线9省区100个地级市2006—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回归模型,运用固定效应估计方法探究黄河流域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对绿色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现阶段黄河流域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变化中的高级化过程都有助于提升全流域的绿色经济增长效率,而产业结构变化中的合理化进程则未表现出明显的绿色经济增长效率提升效应;黄河流域的环境规制通过产业结构变化中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均对绿色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提升效应;环境规制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均显著提升绿色经济增长效率的同时,其分别与产业结构变化中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交互作用也在上、中、下游地区均具有明显的绿色经济增长效率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DEA模型评价河南省水资源绿色效率、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运用ArcGIS软件分析水资源效率的时空特征,依托GeoDa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不同类型水资源效率变化趋势不同,其中水资源经济效率呈现下降趋势,水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河南省18市水资源效率差距变化趋势不同,其中水资源经济效率差距呈缩小趋势,水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效率差距呈增大趋势,且水资源经济效率明显高于水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效率;河南省水资源经济效率高和中高等级城市、低和中低等级城市各占50%,而水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效率高和中高等级城市、低和中低等级城市则分别占55.6%和44.4%;河南省水资源效率相似的地区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其中水资源经济效率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呈增强趋势,水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效率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则呈减弱趋势;河南省水资源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和绿色效率低-低集聚地区均为安阳市,经济效率高-高集聚地区为平顶山、许昌、漯河和周口等4市,环境效率高-高集聚地区为平顶山和许昌市,绿色效率高-高集聚地区则为洛阳和许昌市,低-高与高-低集聚地区数都为0。  相似文献   

3.
从更精细的尺度分析城市用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区域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结合用水量数据建立了城市用水空间化模型,并利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和因子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用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用水空间分布由“正东-正西”方向逐渐转变为“西北-东南”方向,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偏移;长三角城市群县域尺度用水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低值集聚区则分布在边缘地区;人口、综合供水能力、建成区面积与GDP反映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用水时空演变的主导因素,价格、产业结构与节水措施则为重要因素。应注重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协同发展,深化水价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与城市供水系统,改善居民用水行为,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区域LMDI方法和信息熵原理,研究2005-2018年广东省4大区域21个城市生产用水结构时空演化机制,解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用水强度等5个驱动因素对广东省生产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省生产用水总量总体上呈现降低趋势,珠三角地区降低幅度明显,三大产业的用水强度都逐年下降,区域间差别显著;三大产业用水占比基本保持稳定,珠三角地区用水结构较为均衡,粤东西北地区用水结构趋向于单一,以第一产业用水为主;经济发展为主导正向驱动力,用水强度为第一负向驱动力,产业结构为第二负向驱动力且其驱动效应逐年下降,人口规模为正向驱动力但效应较不明显,人口分布驱动效应最不明显,但人口分布在珠三角城市中主要表现为正向驱动力,在粤东西北地区则呈现为负向驱动力。该研究结果对协调区域产业发展和水资源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减轻经济增长对水资源消耗的依赖,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和城市两个维度分析其水资源负载状况,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2009-2019年经济增长与用水量的脱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LMDI分解法探究影响因素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珠三角城市群水资源负载较高,除肇庆、惠州、江门3市外,其他6市水资源负载等级均达到Ⅴ级;珠三角城市群强、弱脱钩状态占比为98.9%,部分城市则呈现强、弱脱钩交替状态;技术效应、产业结构、节水能力是珠三角城市群脱钩的主要驱动因素,单位水资源效益、人口规模则抑制了脱钩。本研究可为减少城市经济增长对水资源的依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实例,构建3个层次、20个指标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运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的综合指数法来测度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来分析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动态势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多阶段以来,生态环境质量准则层权重表现为"三升一降"的趋势,且权重差距逐渐减小,体现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态势。(2)"十三五"以来,从市域上看,宣城市、台州市、南通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芜湖市、马鞍山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从省市域上看,上海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安徽省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差。(3)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为显著的高-高或低-低集聚,研究期间Moran’s I呈现下降的趋势,显示出应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的协调性。针对分析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研究成果可为长三角中心区域的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进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况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提高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是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2008-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对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随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群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值处于非有效状态,且呈不稳定的波动态势,城市群内部效率极差较大;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地区差异明显,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且南北差异呈增大趋势;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驱动效应显著,城市开放程度的驱动效果提升较快但尚不稳定,而科技发展水平的驱动作用始终较低且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8.
日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出台,这标志着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成渝经济区已呼之欲出。全面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对于发挥成渝地区的辐射带动作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螺旋理论,从信息产业影响产业结构差异化、合理化和高度化三方面进行分析.运用常系数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以2004—2009年中国30个省域的数据为对象,考察了信息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效应,即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省域电子信息产业呈现空间集聚的经济现象.信息产业具有的知识创新技术扩散和溢出效应使得省域产业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从而使得信息产业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数字经济与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性,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与门槛特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提升当地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2)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具有显著性,空间溢出效应仅在黄河下游地区具有显著性;3)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有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4)知识积累水平会显著提升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当知识积累水平高于门槛值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将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对水资源管理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广东省水资源安全评价体系,综合分析了2007-2016年广东省水资源安全状况。结果表明:2007-2016年,广东省水资源安全指数始终介于0. 4~0. 6之间,属于一般安全等级,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安全指数稳步提升,但水生态安全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广东省水资源安全空间分异明显,珠三角核心区、粤东的潮汕地区及粤西的湛江市水资源安全等级较低,珠三角核心区水生态指数较低,社会经济安全指数由珠三角核心区向外围逐步递减;广东省水资源安全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差异,珠三角地区水资源安全的优势因素为社会经济,劣势因素为水生态环境,而粤东、粤西及粤北地区的优势因素为水资源量与水生态环境,劣势因素为社会经济。整体来看,广东省水资源安全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匹配,经济相对发达的珠三角核心区、粤东和粤西沿海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研究结果以期为广东省及其各地市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上阐述了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再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视角分别分析了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最后根据我国14个副省级市2007—2013年的样本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总量上,收入的增加能有效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支出的增加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作用效果不显著;结构上,主要税收的增加会阻滞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其他税种收入的增加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各区域协调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基于2008—2017年黄河流域50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两种空间矩阵,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黄河流域生产要素的差异和各要素的溢出效应,从空间视角探讨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主要城市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性特点,资本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劳动力属于主要抑制性因素,技术对流域经济的正向作用并不显著,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政府的过度干预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建议:积极探索流域协同发展之路,在承接其他地区产业的同时挖掘自身的经济增长点,建立长效的人才挖掘和培育机制,进一步释放各个生产要素的正向溢出效应,提高经济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创新能力,做好对技术的长时期积累和进化,培育创新型城市,构建以黄河为纽带、以城市为载体、以产品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互利合作为前提的黄河流域产业合作联盟,实现全流域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4.
季永东  吴钢  张小稳  杨邗 《江苏水利》2012,(6):14-15,19
无锡市地处长三角中心经济发达地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80亿元,位列全国第九,中心城区更是无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无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排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03年起,无锡市率先开始实施运东片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至2008年底城市防洪大包围全面建成,  相似文献   

15.
在PSR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从胁迫程度、敏感性、适应性三个层面建立了珠三角地区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珠三角地区1980-2008年基础统计数据,计算珠三角地区水资源系统脆弱性演变趋势,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评价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水资源脆弱性整体呈波动式发展特点,经历了"微脆弱"和"中脆弱"两个阶段;目前珠三角水资源系统呈"中脆弱",主要为敏感性脆弱度增强引起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改善水资源系统结构、提高水资源系统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和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简称“郑洛西合作带”)是实现黄河流域中下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之一,目前面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合作程度不高等问题。为了探寻加强该合作带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突破口,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修正传统引力模型,测度了郑洛西合作带15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从社会网络视角探析了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网络特征,运用欧氏距离法测度了各城市组合的地缘经济关系。结果表明:1)郑洛西合作带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整体分散,经济联系强度不断上升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禁锢于各省内城市间,而省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普遍较弱且不稳定,呈现东西联系强、中部联系弱、临近关联和跳跃关联并存的格局,区域合作进展缓慢,部分边缘城市的孤岛效应仍较显著;2)郑州、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郑洛西合作带内处于经济联系的中心地位,度数中心度普遍高于其他城市,对外围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引擎”,但西安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存在“遮蔽效应”和抑制作用;3)研究时段内,郑洛西合作带城市整体限制度降低,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限制因素减少,郑州、西安、焦作、洛阳始终占据较多的结构洞...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并探讨其形成机制,对于引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DEA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系统研究了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和演化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子进行探测。研究表明:①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呈波动递增趋势,上、中、下游3个地区的城市生态效率差距在逐年缩小。②空间格局上,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生态效率类型差异显著,由"东高西低"格局向"多中心"格局转变。③从空间集聚变化看,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效率空间相关性很小,集聚特征不明显。④生态效率受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不同年份的主导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各因子在上、中、下游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孙克  张信为  聂坚  邹佳男  钟习羽 《水资源保护》2023,39(4):102-110, 186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了2005—2020年中国省域水资源利用绩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自相关和时空跃迁分析方法解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省域水资源利用绩效水平总体不高;空间差异程度整体呈波动扩大趋势,主要来源为超变密度,其次为地区间空间差异和地区内空间差异;空间分异格局在地理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关联特征,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布结构较为稳定;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水资源利用绩效的空间分异具有显著驱动作用,且在不同区域表现不同,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属于经济驱动型,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城镇化驱动型和人口驱动型;产业发展水平对水资源利用绩效的空间分异驱动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属于工业驱动型,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建筑业驱动型和农业驱动型。建议各区域根据主导驱动因素制定相关水资源利用绩效协同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缘属性造就了长三角流域在水力能源方面的优势,充沛的水能资源也使该地的小水电分布较为密集。随着我国大力宣扬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不断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议题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带发展格局和进程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对长三角地区过度及不适宜的快速开发,已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迫切需要完善相关绿色发展机制。对此,针对长三角小水电绿色发展现状,在分析其主要矛盾和重点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应针对性地统一开展规划,并出台相应科学管控措施,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小水电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现有城市内涝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多集中于平原地区,难以为喀斯特山地城市提供参考这一问题,【方法】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建立2016—2020年内涝数据集,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标准差椭圆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探究内涝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在多尺度上(即250 m、500 m和1 000 m)揭示贵阳市内涝的驱动机制。【结果】结果表明:(1)贵阳市内涝具有集聚效应,集聚中心位于云岩区和南明区,内涝分布方向经历了由“南-北”向“东南-西北”的转变;(2)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和人口密度是内涝的主要驱动因子,特别是城市空间结构中容积率对内涝的驱动力最强,q值为0.374;(3)各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以双因子增强为主,其中容积率∩建筑拥挤度的协同作用对内涝的影响最显著,q值为0.574;(4)内涝与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类型、地形间的相关性随研究尺度的增加而减弱,而土壤和地质则相反。【结论】内涝多集聚于云岩区和南明区;影响内涝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和人口;内涝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尺度效应,因此结合研究区特点确定适当的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