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以某心墙坝的实际监测情况为例,结合监测仪器设计布置对仪器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根据观测资料对施工期心墙孔隙水压力、应力以及沉降变形观测分析后得到:心墙在施工期产生的高孔隙水压力与填筑进度以及土料含水量大小密切相关,施工期将土料的含水量控制在最优含水量附近对心墙填筑有利。鉴于坝体沉降变形观测数据较其实际沉降量偏大,建议尽量对测斜管附近土料夯实以缩小观测数据与实际之间的差值。  相似文献   

2.
土石坝施工期沉降影响因子确定及监测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施工期坝体沉降为研究对象,在以往沉降规律研究基础上,从蠕变角度出发,确定了施工期沉降监测模型结构,确定填筑影响下与时间相关及与时间无关的2类模型因子。同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借鉴传统的经验模型,提出了一种简单合理的因子形式。并以实测资料分别建立了统计监测模型,经过验证,表明这2种模型对于模拟和预测施工期土石坝的沉降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施工期高心墙堆石坝环境复杂性及变形不确定性等问题,在合理选择非线性时变统计模型因子的基础上,基于Duncan-Chang模型和流变理论,综合分析了填筑过程、降雨、坝体及坝基材料流变等因素对沉降的影响,给出了每个模型因子的表达式,构建了施工期高心墙堆石坝沉降非线性时变统计模型。借助MATLAB平台,开发了计算程序,并将该模型用于糯扎渡高心墙堆石坝施工期沉降变形监控,测点DB-C-VW-01和DB-C-VW-02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 5661%和-0. 7036%,从而验证了施工期高心墙堆石坝沉降非线性时变统计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瀑布沟水电站心墙堆石坝坝体施工期不同断面不同桩号渗流、土压力以及沉降变形等监测成果的分析,阐述了砾石土心墙渗流、应力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值,并得到了坝基沉降量,对心墙的施工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同时分析了施工期影响大坝孔隙水压力的因素,指出砾石土心墙与边坡的变形均为受拉,最大沉降发生在坝体填筑层中部,符合坝体沉降变形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黄铭  刘俊 《人民长江》2006,37(8):73-74
沉降监测是关系到土石坝结构安全及确定最终坝高的重要工作,为准确分析预测填筑期土石坝的沉降,从蠕变理论出发,采用填筑高度因子和等效高度作用因子作为沉降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对小样本数据的适用性,构造反映沉降因果关系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结合土石坝实际填筑情况,采用邓肯张E-B模型,按照坝体实际填筑加载顺序进行应力变形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应力变形符合土石坝一般变形特征,施工期坝体最大沉降量发生在心墙坝高1/2处,坝体填筑顺序对坝体的变形具有一定影响。在进行数值计算时,应充分考虑坝体的填筑实况,使得计算成果更接近于实际。  相似文献   

7.
瀑布沟水电站大坝砾石土心墙施工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瀑布沟水电站砾石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186m,根据施工期监测砾石土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及沉降变形,说明在砾石土心墙施工时,必须适度地控制含水量和填筑进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等效线性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在建的某水库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进行了理论计算,重点研究了大坝在运行期各工况水位下的渗流,以及施工期、蓄水期大坝的应力变形分布,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施工期大坝安全监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对蓄水期大坝渗流、坝体及心墙应力变形进行了预测分析。分析表明:其施工期的理论计算结果与监测资料基本一致。大坝防渗效果较好,沥青混凝土心墙及防渗帷幕起到了主要的阻水作用。坝体应力变形分布规律较为合理,心墙与过渡料及填筑料间能协调变形,工作性态良好,符合土石坝应力变形规律,为下一步水库蓄水验收及蓄水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大坝沉降的统计模型,结合某高心墙堆石坝的实际工程概况,确定了坝体沉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满足该大坝沉降规律的统计模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坝体典型剖面上测点的沉降模型,运用建立的沉降模型对测点沉降变化进行拟合和预测,验证了建立沉降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对各测点的观测值进行分离,进而定量分析填筑、水压和时效分量对坝体沉降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以土石坝蓄水期变形监测资料为基础,考虑库水位、水位上升速率、填筑高度和时效等影响因素建立初期蓄水期和正常蓄水运行期大坝变形统计模型。所建模型以逐步回归分析法为基础,包含了固结分量、水压分量、填筑高度分量及水位升降速率分量,并考虑了填筑高度与时间的耦合影响。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上述测量值在初期蓄水期和正常运行期的变化规律进行了预测分析,经与原型监测值比较,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结合某心墙堆石坝的实际,对施工期沉降管以及水管式沉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对其沉降变化规律以及坝体不均匀沉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竣工时坝体最大沉降量不是发生在坝体顶部,而是发生在坝体中部高程处。各测点沉降量在时间上与填筑进度具有良好的关联性,压缩模量的差异大小是不均匀沉降梯度大小的关键影响因素,坝体填筑时应对材料模量相差较大的部位采取相应的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心墙与坝壳间不均匀沉降可导致心墙内产生拱效应,反滤层变形模量高于相邻的心墙料及过渡料致使拱效应强烈,分析心墙拱效应并通过合理措施降低其影响极为重要。以某心墙堆石坝为例,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反滤料变形模量及反滤层新结构对坝体应力应变及心墙拱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低变形模量反滤料或在反滤层内分级填筑高塑性黏土,均可增加反滤层沉降,有效减小沉降差,削减拱效应。心墙的沉降差、应力变化率、拱效应强弱呈现较高的一致性,皆在1/2坝高附近最大。拱效应系数最小值随反滤料变形模量降低而增大。内部填筑黏土可使反滤料最大沉降增加0.47 m,使心墙拱效应系数最小值提升至0.683,相当于反滤料变形模量降低25%时的模拟结果。因施工时难以获取低变形模量反滤材料,故提出的反滤层改善结构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某面板堆石坝施工期、蓄水初期以及几年来的沉降观测资料,对坝体填筑材料计算参数进行反馈分析,得出了能够反映坝体实际变形的弹塑性应力变形计算参数,有利于今后建立大坝变形预报模型,更准确地把握大坝实时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4.
郑武客专沿线广泛分布有深厚的粉质土,客运专线对工后沉降控制非常严格,根据沉降监测数据控制填土速率,保证路堤在施工中的安全与稳定,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渣轨道的施工期,控制工后沉降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是路堤填筑的关键。对路基沉降观测数据的可靠性、沉降数据的预处理以及沉降观测异常数据判别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叙述,尝试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沉降数据进行预处理;讨论了各种预测模型的特点及适用性。基于沉降资料可靠性和沉降预测方法两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粉质土地基沉降系统预测方法,并通过实例详细介绍了预测过程。预测结果显示郑武粉质土地基沉降已基本趋于稳定,运行期不会发生较大的工后沉降,郑武客专地基处理及施工方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澄碧河水库大坝混凝土心墙防渗效果和土坝变形观测资料分析认为:大坝混凝土心墙防渗作用显著,但坝体填土质量差是造成坝顶心墙两侧路面不均匀沉陷的主要原因,观测资料表明,大坝沉陷、水平位移符合土坝变形规律,大坝抗滑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为了避免面板浇筑后堆石体的大量或不均匀变形,最新提出通过对堆石体填筑施工初期的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比邓肯模型、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及清华非线性K—G模型在堆石坝应用的优缺点。结合施工初期的实测信息,确定在特定条件下最能反映堆石体真实情况的本构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反演模型的最优参数,再正分析计算预测的堆石体施工期的沉降变形情况。将预测得到的沉降变形资料与堆石体填筑完成的实测沉降变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预测的堆石体沉降变形情况为参考数据,结合工程的实际要求,合理安排预留沉降期,进而确定合理的面板浇筑时机,避免堆石体较大的前期沉降变形对面板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改善面板受力和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两种较为常用的路堤沉降预测模型——泊松曲线模型与灰色理论模型,结合高填方路堤的实测结果对高填方路堤中的沉降预测机理进行研究。得出二者均能够较好地预测路堤的沉降变形情况,其中以灰色理论模型拟合效果更佳;灰色理论模型预测的最终沉降量显示路堤中心线处为0.199m,路肩处为0.182m。  相似文献   

18.
温州浅滩工程软土地基深厚,通过采用塑料排水板、土土材料的复合加固法,并结合原位监测沉降稳定控制手段,解决了在高含水率深厚软基上建造堤坝的稳定控制问题。根据该工程的原位观测资料进行沉降预测分析,并提出一种基于传统指数曲线拟合法的软土地基分级施工情况下的沉降预测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土体变形的非线性和固结性质随荷载的变化,将沉降拟合方程中的待定参数在2个不同荷载级中分别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9.
通过积石峡大坝施工期浸水前后的沉降研究,可取得坝体自然状态与浸水期间的变形规律.本文对积石峡面板坝实测沉降进行整理分析并与公伯峡大坝进行对比.得到结果:大坝变形监测仪器工作正常;坝体实测沉降分布规律合理,最大沉降小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1%.结果表明:与公伯峡大坝相比,积石峡后期变形明显小,而且坝体沉降收敛速度明显要快,坝体浸水加速坝体沉降变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