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李恒义 《人民黄河》2013,35(2):50-52
以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海河流域城镇为研究对象,选择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北京市昌平区作为研究实例,对海河流域城镇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进行定性定量研究.通过对昌平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地区生产总值与用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GDP耗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是区域用水增加的主要动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动区域用水结构的优化和用水效率的改善,进而促进区域水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1.适应城镇化发展新形势近10年来,中国城镇化呈现出两种基本发展态势:一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包括城市群、城市密集区)城市化突飞猛进;二是以中小城市为纽带的区域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从地域空间上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巨大差距及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对于统筹长江流域和全国国土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紧抓国家宏观战略要求,基于武汉与区域城市之间联系强度的实证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长江沿线人居景观格局研究的尺度选择.以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作为研究的时间尺度,能反映出长江沿线东、中、西部人居景观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可能的发展趋势.比较研究了长江沿线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人居景观的成因、特征、机制,提出了指导地区城镇发展的战略构想,概括了长江沿线人居景观格局的整体特征.从分析中得到对地域城镇发展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杭嘉湖平原城镇集聚化及演化发展,要注重立足于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能够从这一角度出发,更好地促进杭嘉湖地区城镇化发展和进步。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杭嘉湖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把握,并能够结合区域一体化发展理论和实践,对其进行有效改进,从而更好地推进杭嘉湖平原城镇的集聚化发展,使其能够符合当下发展环境。本文在对杭嘉湖平原城镇集聚化及其演化问题研究过程中,探讨了区域一体化理论的应用,希望本文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河南省水贫困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情况,构建了水贫困与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水贫困指数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2006—2016年水贫困和城镇化发展及其耦合协调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水贫困状况不断改善,豫北、豫东、豫南地区的水贫困状况较豫中、豫西地区严重;河南省城镇化不断发展,豫中、豫北、豫西城镇化发展相对较快,豫东、豫南城镇化发展较慢;河南省水贫困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等级不断提高,协调等级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趋势,协调发展的地市数量逐渐增多、整体等级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7.
郑炜 《人民长江》2019,50(1):95-101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质量的提升和保障水资源安全,从城镇化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和水资源环境、压力、发展等方面入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6年广东省城镇化质量和水资源安全耦合阶段及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且分类探讨了各区域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水资源安全属高水平耦合阶段,基本与中国南方区域性规模的空间分异规律相似;(2)广东省地级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水资源安全耦合度均在0.940~0.999之间,说明新型城镇化质量在快速提高,但水资源安全指数仍存在空间差异;(3)区域耦合度大小为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证明不同区域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结果不同,且其影响并未改变整体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8.
孙克  张信为  聂坚  邹佳男  钟习羽 《水资源保护》2023,39(4):102-110, 186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了2005—2020年中国省域水资源利用绩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自相关和时空跃迁分析方法解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省域水资源利用绩效水平总体不高;空间差异程度整体呈波动扩大趋势,主要来源为超变密度,其次为地区间空间差异和地区内空间差异;空间分异格局在地理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关联特征,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布结构较为稳定;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水资源利用绩效的空间分异具有显著驱动作用,且在不同区域表现不同,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属于经济驱动型,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城镇化驱动型和人口驱动型;产业发展水平对水资源利用绩效的空间分异驱动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属于工业驱动型,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建筑业驱动型和农业驱动型。建议各区域根据主导驱动因素制定相关水资源利用绩效协同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保障水资源安全及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质量,从水资源压力、环境、发展和城镇化经济、社会、空间、人口等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应用协调度模型评价辽宁省2012-2020年水资源安全和城镇化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阶段,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各区域的差异。结果表明:辽宁省水资源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质量达到高度耦合状态,其空间分异规律与我国北方区域性规模分布状况相似;各地市水资源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质量耦合度处于0.94~0.99范围,水资源安全指数具有空间差异性且新型城镇化质量快速提升;从低到高区域耦合度排序辽北<辽西<辽东<辽南,各区域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及其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不同,城镇化发展质量未受其影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功能的广域化和城市间社会经济联系的密切化已成为近年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城市群成为左右区域经济的主体。目前,我国中部城市群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快速发展,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以下运用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就其城镇化和城乡空间关联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和城乡一体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姚越  赵华荣  刘圣锋 《人民长江》2020,51(4):105-111
针对近年来区域降水异常事件频发的问题,选取了贵州省32个气象站近57 a(1960~2017年)来的逐日降水数据,利用降水发生率和贡献率,分析该地区不同历时和等级降水条件下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Mann-Kendall法探讨了不同历时降水和不同降水等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 降水发生率随着降水历时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贡献率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桐梓、正安、仁怀、余庆、思南、铜仁、贵阳、罗甸和榕江2~4 d的降水贡献率较大;威宁、普安、盘县、织金、兴仁和兴义大于10 d的降水贡献率较大。② 降水发生率随着降水等级的增加呈减少趋势,而贡献率则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望谟、织金、都匀和安顺暴雨贡献率较高。③ 各历时降水贡献率和发生率变化趋势基本类似,表现为短历时呈增加趋势的站点较多,多数历时发生率呈增加趋势的站点较多。各等级的降水贡献率和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类似,大雨和暴雨呈增加趋势,小雨呈减少趋势,中雨发生率呈增加趋势,贡献率则反之。研究成果可为贵州地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at we are in a period of extraordinary rates of climate change is today evident. These climate changes are likely to impact local weather conditions with direct impacts on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nd urban drainage.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revealing the nature, extent and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on urban drainage and urban runoff pollution issues. This study uses predictions from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to look a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erms of point rainfall extremes. The analysis involves three steps: Firstly, hourly rainfall intensities from 16 point rain gauges are averaged to create a rain gauge equivalent intensity for a 25 x 25 km square corresponding to one grid cell in the climate model. Second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esent and future in the climate model is used to project the hourly extreme statistics of the rain gauge surface into the future. Thirdly, the future extremes of the square surface area are downscaled to give point rainfall extremes of the future.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rely heavily on the regional model's suitability in describing extremes at timescales relevant to urban drainage. However, in spite of these uncertainties, and others raised in the discussion, the tendency is clear: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effecting urban drainage and causing flooding will become more frequent as a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极端降雨事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国的极端降水进行了研究,但对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的研究多集中在日时间尺度强降水事件,从不同子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入手的研究较少。利用1961~2017年长江流域各子流域面雨量资料,根据面雨量的分布曲线确定长江流域各子流域极端降雨事件判断的阈值,得到各子流域极端降雨年份,分析极端降雨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子流域间极端事件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①20世纪60年代长江上游极端多雨事件频发,70年代以全流域极端少雨为主,80年代极端多雨事件中心转移至长江中下游,90年代长江上游变为极端少雨事件中心,2000年以来,长江流域处在由少雨向多雨转变的年代际背景中。②当子流域发生极端少雨事件时,流域其他流域大部也是以降雨偏少为主,空间的一致性较好。但是子流域发生极端多雨事件时,存在大部分地区少雨的情况,会出现旱涝并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鄱阳湖区降雨量的变化特征,按照相关标准对年降雨日数和降雨量进行分级,深入研究各级雨日(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内分配规律。利用鄱阳湖区都昌站1953—2012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趋势突变检验、Hurst指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对鄱阳湖区年和季节分级雨日(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鄱阳湖区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34 d,其中,小雨日数、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所占雨日的比例分别为70.9%,18.66%,8.2%,2.98%;过去几十年,年总雨日数、小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均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并可能持续减少,年总雨日数在197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雨日数减少了14 d;季节性降雨中,春、夏2季以大雨暴雨为主,秋、冬2季以小雨、中雨为主。②鄱阳湖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 335.66 mm,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占年降雨的比例分别为20.74%,29.50%,27.35%,22.41%;过去几十年,年降雨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并可能继续减少,并在1976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平均降雨量减少了301.26 mm。③鄱阳湖区降雨集中度平均为0.4,但受降雨年内分配的影响,降雨集中度年际差异较大;降雨集中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6月中旬,其中,4月中旬—5月中旬占了71.43%。鄱阳湖区降雨日数的减少主要是由小雨日数减少引起的,降雨量的减少是各级雨量共同减少造成的;降雨集中度的大小与大雨和暴雨量所占年降雨量的比例密切相关,且与降雨不均匀系数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鄱阳湖湿地水文情势变化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选择和平、连平、新丰、龙门和坝址下游附近的河源气象站作为代表站,统计1960—2013年共54 a逐日降水资料得出:1期间共出现35个全流域性持续暴雨时段,35个持续性暴雨时段大部分集中在汛期(4~9月)内,其中23个在前汛期(4~6月)内,占65.7%;26月份是新丰江水库流域持续性暴雨时段个数最多的月份,占总个数的37.1%,其持续性暴雨时段的日最大雨量基本在130 mm以上;3最大日雨量与持续性暴雨时段内各站的平均累积雨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N=35,R=0.85,P=0.01),平均累积雨量较大的持续性暴雨时段也主要集中在6月;4持续性暴雨的持续天数以2~3 d为主,最长为8 d。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持续增暖背景下地球工程逐渐成为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焦点话题。基于2020—2099年BNU-ESM模式地球工程和RCP 4.5情景下的非地球工程日值降水数据,采用超阈值取样和韦伯分布计算极端降雨强度,并对比两种情景下的极端降雨强度差异特征;最后对比地球工程实施的2020—2069年和结束后的2070—2099年的极端降雨量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2020—2099年两种情景下的极端降雨(包括强降雨和极端强降雨)强度的空间格局并未出现根本差别,反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地球工程实施未对极端降雨强度的空间高低分异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2)地球工程对低强度极端降雨影响较小,对高强度极端降雨影响较大,并呈现出区域差异性,且随着重现期增加,差异特征逐渐增大。(3)地球工程使得强降雨强度在干旱地区减弱,而在湿润地区增强,且对北半球陆地的影响明显高于南半球陆地。(4)2020—2069(2070—2099)年地球工程实施期间南半球陆地极端降雨量趋于增多(减少),北半球陆地趋于减少(增多);整体而言地球工程实施的2020—2069年抑制了极端降雨量增多,而2070—2099年则促进了极端降雨量增多。研究成果对于认识地球工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化导致降雨发生变化、极端事件频发问题,选用珠江流域中佛冈县作为研究区域,统计了1960--2009年佛冈县50年逐日降雨资料,发现佛冈县年总降雨近50年有所减小,尤其是5月和10月降雨量存在减少趋势,目最大降雨量也存在减小趋势,说明降雨减小的原因主要是暴雨量减小。由于降雨的减少主要是暴雨的减少所致,说明气候变化有可能降低佛冈县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洪涝问题日趋严峻。本文梳理了大湾区典型城市洪涝事件,归纳了洪涝特征并分析了洪涝问题的主要驱动要素。结果表明,近100多年,大湾区年降雨量、降雨日平均雨量、暴雨日数及暴雨日降雨量占全年比例都波动增加,而降雨日数波动减少,降雨呈现增多且趋于集中的态势。大湾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近10年广州、东莞、惠州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1%,广州龙舟水期间降雨量占全年约22%。虽然大湾区城市群呈现热岛效应,气温与城镇化率呈正相关,且100多年来各城市温度上升并与降雨量呈正相关;但受地理位置影响,各城市降雨量与其城镇化率的关系并不明显,而更下游的沿海城市面临更多的锋面雨和台风雨影响。近10年给大湾区带来暴雨以上降雨的台风有47场,发生在6—10月,其中恰逢天文大潮的有21场、有26场在大湾区以西登陆。近40年珠江口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3.5 mm/a,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平面的持续上升将使大湾区面临严重洪涝风险。对强降雨、台风暴潮、海平面变化等要素开展分析可为大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珠海市198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及2011—2018年CMADS中国大气同化驱动数据集V1-0及V1-1,利用Manner-Kendall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分析不同等级降水分布频率、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根据NASA GPM IMERG 0-5h分辨率的降水数据分析香洲城区51场大暴雨及特大暴雨的时程分配特征,并依据城区土地利用类型及气溶胶粒子的变化规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981—2018年,香洲城区总降水量呈波动减小趋势,下降率每10a为65-70mm,主要原因是大雨及暴雨量级雨量的减少;年降水日数及总降水量均经历了增多—减少—增多—减少—增多的4次周期振荡变化,主周期均为25a左右;场次暴雨持续时间为4-5~23h,且降水时长有增加趋势,暴雨峰值的出现时间的概率由大到小为夜间、上午、午间、午后;城市化进程引起地面粗糙度增大对移动的降雨系统产生了阻碍效应,对城区降雨时长的增加有一定影响,且暴雨峰值的出现时间与空气中气溶胶粒子的日变化规律相关。  相似文献   

20.
张雪花  程扬  冯婧 《人民长江》2017,48(13):7-11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极值事件频发,旱涝交替加快。以海河流域42个代表性气象站点1963~2013年的逐日降雨资料为基础,使用SOM神经网络算法,对气象站点进行聚类分区,选取连续无雨日干旱评价方法确定海河流域干旱等级,在此基础上采用Pearson-Ⅲ频率曲线对干旱之后的最大降雨量进行保证性分析,计算不同等级干旱发生后降雨强度达到中到大雨及大到暴雨的概率。结果表明,随着年内干旱发生次数的增加,降雨频次在减小,降雨强度明显增强,海河流域极大可能同时遭受旱涝灾害。研究结果可为海河流域旱涝事件的应对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