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海岸侵蚀及其原因和防护工程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左书华  李九发  陈沈良 《人民黄河》2006,28(1):23-25,41
针对我国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侵蚀现状,分析了我国海岸线侵蚀主要因素:河流泥沙的减少;海平面的上升或海洋动力因素的增强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对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海岸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指出应根据海岸侵蚀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措施或多种形式组合,因势利导,使工程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江苏水利》2007,(3):49
废黄河三角洲海岸在1855年黄河北归以来的侵蚀后退速度加快,海岸地貌特征和物质组成等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异,这对海岸防护措施的选择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从苏北侵蚀性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是淤泥质海岸,其稳定性很差。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岸的不稳定特征及其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参照沙质岬角海岸的稳定平衡模式,合理安排稳定的黄河入海流路,控制河口海岸沙嘴长度,采用逐级平衡法,创建相对稳定的黄河三角洲海岸形态。  相似文献   

5.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两方面梳理了我国东北侵蚀沟治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治理与分类治理相结合的防治思路,总结了适用于分类治理的6项特色治沟技术,并指出了4方面东北侵蚀沟防治的科研重点。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它特殊的泥沙、水资源生态问题.本文具体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泥沙特性、成因及其对生态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分析沙质海岸的泥沙运动特点,结果表明人工育滩因其不会破坏工程区上下游沿岸输沙的平衡,是相对于海岸防护建筑物而言最为经济和生态友好的新兴防护措施。在介绍人工育滩措施的基本原理和国外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4种人工育滩方式以及荷兰和美国的人工育滩设计方法。针对我国主要采用海堤对海岸进行防护的现状,说明人工育滩在国内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尚未得到重视;从我国海岸侵蚀现状和海岸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出发,应加强人工育滩这种新兴工程措施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岸滩侵蚀问题。结果表明,造成黄河三角洲岸滩侵蚀的主要原因有:入海沙量持续减少是三角洲岸滩侵蚀的主要原因;风浪和潮、余流是三角洲岸滩侵蚀的直接原因;风暴潮加剧了三角洲岸滩侵蚀。黄河三角洲岸滩防护工程建议包括:修建海堤防止岸滩被潮水淹没;修建防波堤防止波浪侵袭;修建丁坝进行保滩。  相似文献   

9.
阐述辽西及赤峰地区黄土区切沟侵蚀发育特征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工程区是克山县古北乡东胜村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侵蚀沟的发展导致区域内土地支离破碎,土壤侵蚀极为严重,以部分面蚀和沟蚀为主要侵蚀形式的生态灾害逐年加剧。治沟综合措施采取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以植物措施蓄水固土,以工程措施拦截径流,蓄滞泥沙,群体防护、分段拦蓄。  相似文献   

11.
从大量实测水文泥沙的观测资料出发,分析了黄河下游不同粒径泥沙的冲淤特性,讨论拦减粗沙及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修建后对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给出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基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黄河下游减淤的一些措施,获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黄河2009年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水动力及悬沙输移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动力加强,涨潮动力有所减弱,尤其在水体表层表现明显,河口切变锋类型不同,其出现时间长度亦不同;调水调沙期间含沙量较大,垂向分布较复杂,而结束后含沙量低,垂向梯度变化较小;此外,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悬沙在输移过程中以沉降作用为主,并在涨急和落急时刻伴随着底沙的再悬浮,而结束后悬沙浓度降低幅度较大,泥沙再悬浮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分布式水沙耦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产流产沙特点,在建立逐网格汇流的水文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逐网格汇沙的土壤侵蚀模型,通过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有机耦合,实现了泥沙的产生和汇集的分布式计算。由于模型采用逐网格汇流汇沙的方式进行模拟,使得考虑上方来水来沙对产输沙的影响成为可能。根据研究区的特点,模型在土壤侵蚀过程的模拟中,对重力侵蚀的模拟进行了尝试。经黄河中游小理河流域实测资料验证,模型具有一定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孤东海域前缘岸坡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义吉  高菁 《人民黄河》2006,28(6):22-23,26
对孤东海域1979~2002年前缘岸坡演变进行的分析表明:①浅水区呈蚀退状态,时段最大蚀退速率为314 m/a;②深水区为持续淤进,23 a累计淤进6 516~7 925 m;③侵蚀最大厚度在浅水区,时段最大侵蚀速率为0.272 m/a,23 a累计侵蚀3.625 m,深水区淤积厚度为3~5 m;④各等深线间的坡度均由陡变缓,用理论分析和图解法求得海堤坡脚处40 a后侵蚀极限深度在7.6 m左右.同时,指出波浪掀沙和潮流输送是海岸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5.
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能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直接关系到河口总侵蚀基准面的变化问题,进而可能对黄河下游的纵剖面调整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探讨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的概念,然后利用有关的实测资料,运用输往外海沙量对比法和来沙量与造陆面积相关法,对河口三角洲岸线处于动态平衡时的河口来沙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当河口利津站多年平均来沙量维持在3.17亿t时,其河口三角洲岸线则可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I--黄河口水沙运动与演变基本规律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黄河口以水少沙多、流路多变、不断淤积大量新生土地(湿地)而著称于世。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理论探讨、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黄河口水沙运动与演变基本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河口潮汐特性、潮流特性,海洋动力的输沙能力,河口泥沙的输移与扩散,河口的淤积延伸、蚀退与造陆,河口拦门沙的形成过程与演变特性,河口流路演变及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河口异重流的形成与发展,河口三角洲湿地的发展等。通过与世界其它主要河口的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黄河口——这个独具特色的河口的认识。研究成果为黄河口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海岸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万战  张华兴 《人民黄河》2007,29(2):27-28,32
利用观测资料,总结了在黄河水沙、波浪、海岸工程等因素作用下黄河口海岸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不仅受黄河水沙、潮汐、潮流的影响,而且还明显受波浪、海岸工程等因素的影响;②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的趋势是朝着垂直于东北强浪的方向发展;③刁口河停止行河后河口海岸蚀退的原因不仅是河流泥沙减少,而且还有海堤在波浪作用下引起的侵蚀。建议:①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生态等规划应给黄河口流路充分的空间,而且黄河口流路安排应遵循“先在三角洲两侧、后在中心”的顺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渤海容沙体积,减缓黄河口淤积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②近期把清水沟尾间河道改向莱州湾。  相似文献   

18.
胡春宏  张治昊 《水利学报》2020,51(9):1015-1025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黄河干流河道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及其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河道冲淤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是随着不同时段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今后一个时期内,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为0.4亿t/a左右;黄河中下游河道及河口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为3亿t/a左右。通过水沙调控和河道整治等综合措施,未来将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年输沙量控制在0.4亿t/a左右,可塑造与维持平滩流量约2000 m3/s左右的输水输沙通道,宁蒙河段基本实现河道冲淤平衡;将黄河中下游河道及河口年输沙量控制在3亿t/a左右,则潼关高程可基本实现升降平衡,稳定在328 m左右,下游河道可塑造与维持平滩流量4000 m3/s左右的中水河槽,基本实现河道冲淤平衡;河口基本实现海岸淤蚀平衡,保持流路相对稳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也存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治理效果不显著的临界状态,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治理度,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各种措施减沙的临界阈值,本文提出未来通过科学调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将入黄年沙量...  相似文献   

19.
据多年实测大断面的资料统计,分析了各河段的河槽特性水面宽、宽深比B/h、单宽流量与流量的关系.高村以上游荡性河道随着流量的增加,宽深比B/h增加、单宽流量减小,为宽浅型河道;反之艾山以下为窄深型河流.在实测资料范围内,河段的输沙特性与河槽形态关系密切,宽浅型河道具有"多来多淤多排"的输沙特性,窄深型河流在洪水时具有"多来多排"输沙特性.河槽形态的沿程变化,使得洪水输沙能力没有因比降沿程变小而降低,而是通过河宽的沿程变小,流速增加,洪水的输沙能力沿程增强.其底沙的运动速度比洪水传播的慢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长距离冲刷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黄河口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黄河口来水来沙减少,与1976-1996年平均年水量261亿m~3/a、年沙量6.5亿t/a、平均含沙量25kg/m~3相比,2002年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口来水量减少27%、含沙量减少68%,致使河口感潮段从1976-1996年的淤积,变化为调水调沙以来的冲刷,冲刷速率为34m~3/a·m。河口延伸速率从1976-1996年的1.4km/a降到小浪底水库运行以后的0.3km/a,但远离行河口门的海岸蚀退。建议减少进入黄河口的沙量,或者来沙量较大时,把泥沙分散到三角洲整个蚀退海岸和洲面以抬高洲面高程,可以达到降低行河河口延伸速率、降低防潮堤前海岸冲刷速率、改良盐碱地、改善三角洲海域生态等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