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蓄洪区为流域防洪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本文分析现状人口分布情况、安全与发展方面存在主要问题,从现有庄台扩容、现有保庄圩提标、低洼地人口安置三个方面,提出人口安置总体思路,探讨行蓄洪区内群众安居方案。  相似文献   

2.
2003年9月,省水利厅蔡建平副厅长与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十多位离退休及关心治淮规划的同志座谈,介绍当年汛期洪水情况和灾后恢复治理以及建设工程进展状况。其间还提到当前安徽省淮河中游境内存在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淮河行蓄洪区因经常行蓄洪,需要提高标准以减少行蓄洪机遇;区内群众要解决安全居住问题;对行蓄洪口门要建闸控制。二是淮河中游中小洪水通道,要求达10年一遇以上标准。三是淮北内涝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3.
《治淮》2021,(8)
正2009年3月,国务院以国函[2009]37号文批复了《淮河流域防洪规划》,要求"在全面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安排行蓄洪区调整、安全建设和渐进式移民试点,改善行蓄洪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确提出了寿西湖、董峰湖等改建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疏浚沫河口至峡山口段河道,将淮河干流正阳关~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列入38项进一步治理淮河主要项目中。  相似文献   

4.
朱金祥 《水利天地》2009,(11):21-22
2009年,国务院在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批复中,将淮河渐进式移民试点作为继续推进淮河综合治理的重点措施之一。这是国家为了改善行蓄洪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在治淮事业上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水和谐相处治水新理念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张效武 《中国水利》2009,(21):53-54
安徽省2003年、2007年在淮河干流运用了18处(次)行蓄洪区,另对12处(次)行洪区下达了转移命令,后因情况变化未行洪。2003年和2008年在滁河流域运用了7处(次)行蓄洪区。依据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有关规章,对行蓄洪区内群众实施了补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及其进退洪工程现状的调查研究,结合1991年、2003年和2007年大洪水期间的实际运用情况,综合分析了水闸和口门两种进退洪方式的行洪能力、调度运用和运用风险等情况,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在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内以水闸方式进退洪,可以更有效地分泄淮河洪水,调度运用更为灵活,对降低淮河洪峰、确保淮河中下游地区防洪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庄台是行蓄洪区内历史形成的保障生命安全和方便生产的安置方式。针对庄台居住拥挤、生活环境差、安全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结合行蓄洪区风险类别、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安全设施状况,制定了保庄圩安置、新建庄台安置和外迁安置三类庄台扩容提标方案,并就庄台人口安置方案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沿淮行蓄洪区自五十年代起陆续开辟以来,经多年运用证明,其行洪蓄洪效果显著,为保护淮北大堤和淮南、蚌埠圈堤的安全,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是淮河流域重要的防洪工程措施之一。目前,沿淮共有蓄洪区4个,蓄洪量65.1亿立米;行洪区21个,行洪流量2000~4000秒立米。行蓄洪区共有耕地286万亩,人口149.1万。五十、六十年代,行蓄洪区内地多人少,粮食产量较高,群众生活胜于岗地。七十年代行蓄洪次数较少,当时群众虽不富裕,但矛盾并不突出。八十年代淮河进入丰水期,尤其是1982年以后,行洪频繁,加上行蓄洪区历年人口骤增,群众生活贫困,不得温饱,矛盾越来  相似文献   

9.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的防洪减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迎春  陈平 《治淮》1999,(5):9-10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省境内河道长430公里。自50年代初以来,在沿淮两岸安排的一系列蓄洪区和行洪区是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次的抗洪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行蓄洪区与其它地区相比,洪灾风险更大,防洪标准更低。加上行蓄洪区内的人口、经济与50、60年代相比已有了很大增长,一旦需要运用,不但经济损失巨大,群众的生命安全也没有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情况安徽省省境内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共有2l处;涉及安徽省阜阳市、六安市、淮南市、蚌埠市、滁州市、合肥市和宿州市共7个地市21个县(区)。行蓄洪区总面积3060.1km2,耕地261.22万亩,区内人口131.58万人(2004年人口,下同),行蓄洪区内农业总产值32.83亿元,工业总产值11.66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