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重庆市綦江区内地质灾害频繁,区域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良好基础。在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綦江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成因机制及防治对策。从岩石地层的软硬相间、坡体结构的稳定性、山地地形和有效临空面的发育以及暴雨和人为活动的诱发等方面分析綦江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提出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工程治理、生物防治、避让、搬迁,加强部门领导,明确部门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灾害认识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努尔加水库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主要从工程引发或加剧区域地质灾害的情况以及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进行阐述,分别对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以及建议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给出了适合该区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河津市是山西省地质灾害的高发市区,地质灾害的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地质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文中对地质灾害的现状和预测损失进行了计算,并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分区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对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区域地质,环境与调查监测现状与经济发展的适宜性,分析了黑龙江省今后水工环工作的主要任务,即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进行系统调查、监测预报工作,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开展矿区环境地质条件调查与研究;进行农业环境地质调查;做好重点经济区水工环地质调查。  相似文献   

5.
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南秦巴山区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陕南28个县(区)的县域地质灾害区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其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得出结论:地质灾害沿主要河流、断裂、交通干道两侧一定范围内呈"带状"分布;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于年平均降雨量小于1 0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随年平均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年平均降雨量小于8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最大;多数滑坡主要发生倾角范围在为20°~40°范围内;崩塌主要发生在多数崩塌倾角范围为40°~60°范围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于中低山区;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泥盆系和元古宇地层岩性区;断裂的规模越大,对其两侧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也越大,深大断裂凤镇-山阳断裂带灾害点密度最大;宝成铁路两侧1km范围内灾害点密度最大。分析结论为陕南移民搬迁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6.
杨安林  赵桂连 《人民长江》2009,40(16):47-48
地下工程施工中,岩爆现象屡见不鲜,岩爆产生的危害也较大。但由于岩爆发生的时间和具体位置的不确定性,给岩爆的防治带来难度。锦屏辅助洞工程设计过程中,在隧洞选线、横通道布置、紧急停车带布置、支护设计等方面皆考虑了岩爆因素,根据工程区域地应力场的分析,影响隧洞区域地应力场的主要因素为岩体自重和近东西向的水平挤压构造,其次是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构造。因此,隧洞选线时,尽量将洞轴线方向与最大主应力δ1方向平行或小角度相交, 减少洞室壁的切向应力。 简要阐述锦屏辅助洞工程的岩爆特征、岩爆预防与治理措施,并总结了部分岩爆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6,(12):132-135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地质灾害隐患根据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进行分级,是灾害发生事后分级的一种方法,不利于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结合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提出对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发生前进行分级的方法,综合了失事危害程度和失事风险水平两个因素,将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隐患分为四级进行管理。其目的是指导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对隐患点按照轻重缓急,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加以应对:对灾害隐患突出、工程治理条件较好的隐患点,可分期实施工程治理;对灾害隐患一般、已逐步趋于稳定的隐患点,采取动态监测为主的防范措施。该方法在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分级和防治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8.
岩爆作为深埋长大隧洞开挖的常见地质灾害,极大地威胁着施工人员及设备的安全。本文在分析岩爆易发条件争易发时间的基础上。结合锦屏4#引水隧洞工程实例,对深埋特长引水隧洞岩爆预测与防治措施进行了综合阐述。对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SNS柔性网防护系统是利用钢丝绳网作为主要构成部分来防治坡面地质灾害的柔性安全防护系统,由瑞士布鲁克集团研制开发和应用.该技术系统自1995年引人我国后主要用于路堑边坡的防护.结合锦屏二级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采用SNS柔性防护系统支护的工程实践,介绍了SNS柔性防护系统的设计、材料要求、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吉安市历史暴雨山洪及地质灾害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所构成的严重威协.为了满足防治山洪灾害时雨水情信息的需求,根据暴雨山洪灾害的区域分布特点,将全市暴雨山洪进行了区域划分,并根据科学、经济、合理、实用的原则,对不同区域的雨水情站网提出了调整及规划意见.  相似文献   

11.
长距离的输油气管道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类型多样,空间分布差异大;会造成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也会引起土壤结构破坏和水土流失,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西南地区的贵阳—重庆成品油管道工程为例,对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进行了汇总、分析和研究,得到了其破坏机制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方针和生态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研究成果对输油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洪灾害区域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为依据,综合分析不同区 域山洪灾害形成的暴雨、地形地质条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山洪灾害的类型、数量以 及防治类型,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各区山洪灾害防治对策,结合我国国情, 强调以非工程措施为主,辅之以工程措施综合整治的山洪灾害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崩塌灾害成灾因子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北京地区崩塌灾害现有调查成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北京地区崩塌灾害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降水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从2004~2015年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数据中选取了18起突发地质灾害作为研究案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崩塌灾害成灾因子敏感性进行分析,得出崩塌灾害成灾因子敏感性由大到小排序为节理裂隙、地形坡度、人类工程活动、降水和岩性。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山洪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重庆市山洪灾害发育规律可进一步指导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根据2013~2015年度重庆市山洪灾害调查成果,结合影响山洪灾害发生的地貌、高程、坡度、降雨及河网密度因素,探讨了山洪灾害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 m高程、15°坡度以下的低海拔小起伏山区与丘陵区和1 000~1 300 mm降雨区是山洪灾害高发区,随河网密度增加,山洪灾害频率增多。另外,长江干流沿线和主要支流区是山洪灾害高发区,境内华蓥山系、方斗山、铁峰山及七曜山斜坡-河谷带是山洪灾害的次高发区,渝东北等高海拔区山洪灾害低发。由此得出,重庆市山洪灾害发育受地形、降雨及河网密度等多因素叠加影响,境内长江干、支流沿线是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研究成果可为重庆市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数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色达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质环境复杂,对该地区进行系统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年色达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择了坡度、坡向、地表粗糙度、工程地质岩组、24h最大降雨量、水系、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构造8个指标作为本次评价的指标;利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了所选指标的权重;并基于GIS平台对指标进行量化与加权叠加分析,得到区域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按照一定标准将评价结果分为3级。结果表明:地质灾害发育数量在地质环境差的区域占82.81%,地质环境质量中等的区域占15.63%,在地质环境质量好的区域仅占1.56%;地质环境质量分区与灾害易发程度吻合度高,验证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对区内防灾减灾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宜采用“情景-应对”模式,应急预案制定及应急决策离不开情景分析与推演。情景静态特性表现为地质灾害风险认知,可描述为灾害地质体特征、承灾体特征和地质环境条件等要素;情景动态特性可通过演变后果体现,即关键节点的应对需求变化。通过情景要素的应急响应特性分析,选择响应启动时间、灾害空间范围为一级标准,灾害地质特征和引发因素为二级标准,应对能力满足程度为辅助标准,初步提出了情景分类的框架。并针对单点滑坡、单体危岩(崩塌)、单沟泥石流、跨区地质灾害、区域强降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和跨区地质灾害等常见情景,分别给出了应急调查处置方案要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探索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以内江市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卫星影像及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从自然地理、生态条件和基础地质3个方面建立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确定各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再用最小信息熵求出两者的综合权重,在GIS支持下建立地质灾害评价模型,对内江市地质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价分级;并通过高权重评价因子与历史地质灾害点的空间结构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评估结果表明:①内江市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西部低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8.93%;②海拔和坡度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海拔较高、坡度较陡地区,且山区公路两旁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沉寂式构造线附近地层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既是国家对建设项目征地工作的要求,又是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通过对拟建工程附近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与分析,评估了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危险性,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分区评估,并针对工程建设提出了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为南水北调济南-引黄济青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