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分析人民胜利渠灌区泥沙分布现状和泥沙问题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灌区泥沙处理的具体措施:加强引黄水沙科学调度;采取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修建沉沙池集中处理泥沙;加快泥沙应用研究;采用技术改造等工程措施,提高渠道输水输沙能力,逐步达到“浑水灌溉,输沙到低级渠道和田间”的总体泥沙处理方针。  相似文献   

2.
人民胜利渠是建国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区,泥沙处理问题一直困扰了人民胜利渠几十年。在引黄灌溉实践中,人民胜利渠采取多种措施处理泥沙,使灌区泥沙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并总结出泥沙处理方面的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人民胜利渠灌区泥沙处理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人民胜利渠灌区泥沙处理的实践来论述引黄灌溉中的泥沙问题,提出浑水灌溉中泥沙处理的办法和措施,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建立后在 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黄灌区、引黄必引沙,泥沙处理的是否得当是引黄灌区成败的关键。四十多年来,灌区人民从工程和管理措施入手,妥善处理泥沙,使灌区得以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引黄必引沙,怎样处理利用泥沙是引黄灌区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处于黄河中下游的人民胜利渠灌区从一开始就对泥沙问题十分重视。本文重点介绍了灌区在减少引入泥沙和处理利用入渠泥沙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及灌区今后发展中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小开河引黄灌区远距离输沙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小开河引黄灌区为例,对灌区的远距离输沙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小开河远距离输沙与灌区泥沙空间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认为小开河灌区的泥沙分布规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灌溉渠系的泥沙淤积比例小;②浑水入田的泥沙比例大幅度提高;③通过沉沙池集中沉沙的量较其他典型灌区沉沙池的沉沙比例有一定程度下降;④排入各级排水河道的泥沙比例较其他灌区有明显下降。提出了引黄灌区泥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途径。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东省引黄灌区泥沙属性与处理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引黄灌区的泥沙粒径与黄河河道泥沙粒径关系密切,又有明显差异,和灌区的引沙条件有关;泥沙颗粒组成自渠首以下沿程逐步细化,支级以下渠道中的淤积泥沙颗粒一般较细,其颗粒组成接近于灌区耕地的土壤组成;利用引黄泥沙淤改盐碱荒地,不仅能够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地肥力,而且从化学作用方面可加速土壤脱盐,从物理作用方面可改变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环境。山东省引黄灌区泥沙处理利用方式有:渠首设沉沙池处理粗颗粒泥沙;利用渠道长距离输送泥沙;动态调控运用沉沙池,分散处理泥沙。为实现山东省引黄灌溉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引黄灌区粗颗粒泥沙利用和引黄泥沙输沙入田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位山灌区沉沙池输沙通道减淤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位山灌区西沉沙地泥沙清淤观测资料,总结了不同时期的灌区泥沙处理特点,比较了传统清淤与输沙通道改造的泥沙处理费用的差别,分析了输沙通道改造后渠道输水输沙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新的水沙条件下输沙通道改造能有效减轻沉沙池的泥沙淤积,延长沉沙池的使用年限,同时实现灌区泥沙远距离输送、分散沉沙的目的,减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袁光跃  吴卫梁 《水利水电技术》1989,(7):F003-F003,61
本文提出了实行浑水灌溉,输沙至田间这一解决泥沙问题的新途径.(一)布设沉沙池存在的问题从人民胜利渠来看,今后仍以布设沉沙池做为处理入渠泥沙的主要措施,已经不是方向,其原因是:1.无低洼地可寻人民胜利渠开灌36年来,可供沉沙的背河洼地,现在已基本上普淤一遍,经过沉沙池淤改和放淤稻改的面积达6万多亩.过去低洼易涝的不毛之地,现在都已变成高产稳产农田,粮食年亩产都在500kg 左右.因此,要在好地上开辟沉沙池,群众阻力很大.2.沉沙代价高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位山灌区引水引沙过程及水沙资源分布特点,提出了灌区水沙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和水资源与泥沙资源的配置方案,即应把大部分泥沙输入支渠以下区域.通过对比分析位山灌区水沙资源配置现状与优化配置方案的差异,指出渠首地区水沙资源配置过多是导致灌区泥沙问题的症结.通过实施灌区引水减沙措施、沉沙池处理灌区有害泥沙、提高渠道输水输沙能力、灌区泥沙灾害治理与泥沙资源化相结合等,可实现位山灌区泥沙远距离分散配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引水必然引沙。根据灌区沉沙池设计规范,利用灌区实测成果资料,结合黄河泥沙特点,在引黄工程渠首修建沉沙池,使泥沙在特定区域集中沉积处理,将泥沙造成的环境问题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保证总干渠清水下泄。  相似文献   

11.
引黄灌区有关问题与实现水沙配置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黄河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型引黄灌区水沙配置面临着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在总结引黄灌区几十年水沙分配措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大型灌区水沙配置工程主要有渠首集中沉沙、远输集中沉沙和泥沙分散3种类型、6种形式。初步论述了水沙配置方案目标比较模型和技术可行性论证模型研究手段。提出水沙配置关键技术,主要为泥沙长距离输送技术、沉沙池动态调控技术和减少清淤和清淤占地技术。对灌区水沙合理配置若干环节的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沉沙池是保障滴灌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设施之一,但灌溉期池内水沙“固液”耦合过程比较复杂,且难以通过单一物理模型进行结构优化。为进一步提高滴灌系统沉沙效率,设计了长流道直线型沉沙池;采用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有无调流板和不同调流板角度对池内水沙运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Fluent软件可准确模拟池内“固液”耦合过程;后池设计的调流板起到了消能、降速和提高沉沙率的作用;相较于无调流板,有调流板时后池流速可降低70%以上,沉沙率提高12%以上;且60°倾角调流板池内流速最低,沉沙率最高,出口含沙量最低为1.12 g/L,沉沙率平均可达到71.26%。研究可为优化水工结构、提高沉沙池工作效率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自2000年以来,人民胜利渠灌区面临着黄河主流远离渠首闸,且主槽下切,造成引水能力严重不足,灌区效益衰减严重的问题,通过分析渠首引水存在的问题及当前采取的应急措施,提出长远解决问题的综合工程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黄河小浪底水库 2 0 0 1年运用后 ,在清水冲刷期对下游河南、山东河道泥沙淤积的影响 ,以及由此产生的山东引黄灌区粗沙入渠和渠首沙害加重的严峻形势 .提出建设好引黄泥沙治理的灌区分级水沙监测站网体系、渠首引水防沙体系、沉沙池及平原调蓄水库体系、渠系输水输沙体系、机械清淤技术质量监督体系、泥沙综合利用体系、灌溉节水减淤优化工程体系、泥沙治理资金投入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的防沙设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首都枢纽的防沙工程充分利用天然河弯环流、人工环流及沉沙排沙等措施,采用多级水位调度方式,控制溯源冲刷,减少进闸沙量。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沙调控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沿岸地区进行引水灌溉不能忽略引入泥沙的处理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黄河下游发展引黄灌溉事业以来,目前不同灌区已基本形成适宜自身地理特点和灌溉需求的引水输水类型和入渠泥沙处理方式。本文根据引黄灌区所处河道位置和地域条件,结合灌区灌溉类型和泥沙处理方式,归纳提出了4种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沙调控模式,即,沉沙输水模式、输水沉沙模式、分水滞沙模式和输水输沙模式;根据不同水沙调控模式的形成条件、调控效果和存在的水沙问题,分析了适合不同水沙调控模式的输水输沙关键技术和重点调控目标,分别为沉粗排细调控、远距离输沙调控、分沙入支渠调控和泥沙入田调控;泥沙远距离分散输送技术是实现灌区水沙资源优化配置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引黄灌区挟沙能力特性研究一直是泥沙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包头镫口扬水灌区总干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总干渠挟沙能力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总干渠挟沙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流量、悬沙中值粒径、来水含沙量。总干渠挟沙能力沿程变化规律是离泵站出水口越近挟沙能力越大;时间变化规律是春灌期挟沙能力小于其他三个灌水期的挟沙能力,秋灌期挟沙能力最大。总干渠挟沙能力在春灌初期小于来水含沙量;其他时段挟沙能力大于来水含沙量。  相似文献   

18.
悬移质分选沉降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移质泥沙占河流输沙的大部分,由于泥沙的重力作用及水流的紊动混掺的双重作用,悬移质沿垂线的分布呈上稀下浓,上细下粗的规律。在水流的不平衡输沙条件下,趋饱和水流中必然有一部分泥沙沉降落淤,其中较粗的泥沙必然率先沉降,较细的泥沙仍随水流悬浮前进。  相似文献   

19.
排沙漏斗悬移质泥沙运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柏青  戎贵文 《水利学报》2017,48(8):986-992
排沙漏斗是一种利用立轴旋涡实现水沙分离的二级排沙设施。为了探明排沙漏斗悬移质泥沙运动特征和排沙机理,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模拟了排沙漏斗水气沙三相流动,其中水相和气相采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和VOF方法描述,悬移质泥沙用颗粒轨道模型描述。通过对计算的悬移质含沙量垂向分布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在漏斗室外侧区域含沙量分布整体上较均匀,在漏斗室内侧区域的近底部存在一个明显的高浓度带。作者认为,上述排沙漏斗悬移质泥沙含沙量分布特征主要是由排沙漏斗内的二次流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引黄供水灌溉模式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黄供水灌溉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作者就各种供水灌溉模式的工程灌溉特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从引黄形式、灌溉方式、泥沙处理和水沙综合利用等对供水灌溉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综合比较。指出供水灌溉模式并存、水沙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防洪和节水灌溉兼顾是黄河下游供水灌溉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