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分水分沙变化及神经网络模型预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作者根据西、北江干流高要、石角及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马口、三水共4个水文站的流量、输沙率的月均序列进行统计,探讨近几十年来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分水分沙的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网河区顶点的分水分沙格局以1993年为转折点,自1993年后,水沙分配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水站的分流比和分沙比突然增大,分流比约增大了一倍,保持在20%以上,分沙比在16%以上。应用非线性神经网络模型对马口、三水两水文站的分流比和分沙比进行建模,并对网河区顶点的分水分沙变化趋势作多步预测,结果表明,1998~2000年三水站的分流比均在 25%以上;1998年的分沙比较小,预测值为 12%,1999年和 2000年的预测值分别是15%、16%。  相似文献   

2.
据三水水文站实测的流量、含沙量资料统计,对三水水文站多年平均条件下的水沙关系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3年以前三水水文站的水沙关系曲线呈多重型绳套,而1993年以后的水沙关系曲线则呈顺时针型单一绳套,系由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点马口、三水站的分流比发生了改变,西江水沙经思贤滔向北江分水分沙量的大幅增加所致,其结果是利弊共存,并呈现弊大于利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钱海强 《人民珠江》2015,36(1):37-43
根据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顶端三水水文站1959—1988年及20世纪90年代之后代表年份的实测大断面、流量、流速和水位资料,采用Leopold的水力几何形态关系建立断面河相关系,探讨北江三水河段河相特征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4.
西、北江干流的水文泥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西江干流高要,北江干流石角水文站的流量,含沙量月均序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西,北江干流流量,含沙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应用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分析研究流量和含沙量的周期变化,应用正反傅氏变换消除周期波动对确定趋势项的影响,由低通序列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西,北江干流来水来沙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西江和北江洪水在思贤滘交汇后进入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西江马口站与北江三水站分流比的改变将引起下游各河道潮位的变化。该文通过珠江河口整体物理模型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马口站、三水站分流比的变化,北江洪水汇入三角洲的网河区潮位的变化值远大于西江洪水汇入三角洲的网河区的潮位变化值,据此可提出防洪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性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受大规模采沙影响,其河道特性发生的显著变化,基于实测资料,从网河区河道的河床演变、水沙条件、同流量水位变化、西江和北江分流分沙变化、河槽容积及河道行洪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珠三角网河区河性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河区河床下切严重,来流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大幅下降,同流量下水位下降明显,思贤滘对西江、北江的分水分沙有所调整,河槽容积增大,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随着规模取沙的减少,2005年后网河区河道进入新的平衡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7.
变化环境下西北江三角洲控制站流量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珠江西北江三角洲主要控制站的流量序列进行变化分析,根据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序列,结合对三水和马口两站径流量的分析,发现三水站径流量占三水+马口2站径流总量的分流比在1992年左右发生变异,思贤漂处西江水量向北江的分流呈显著增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剧烈人类活动引起的西北江三角洲下垫面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河道采沙引起的网河河床的显著下切是思贤沼分流比变异的主要原因;90年代气候因素的波动使西北江三角洲来水偏丰、洪水次数增加,加剧了河床冲刷,也是河床下切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介绍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结合数据库可视化编程技术,实现图形化显示大范围网河区各种频率下的设计水面线、历史洪水水位和流量、洪水预警、洪水演进等水情信息的方法;在西北江下游及其三角洲水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一个西北江下游及其三角洲洪水水情地理信系系统。该系统具有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扩展灵活的特点,可用于西北江下游及其三角洲的防洪规划、堤防建设、河道水资源和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水利建设和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9.
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河道纵横交错,水量丰富。受上游径流和河口潮流共同影响,水流此消彼长,网河区常发生成潮。在西北江三角洲地区新建的水源工程,枯水期往往受到咸潮上溯影响导致不能取水。为此,以广东省珠海市拟建的竹银水源工程为例,探讨在西北江三角洲取水的水源工程水资源论证的重点.并对广东省水资源论证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艳  陈翔 《人民珠江》2023,(9):111-116
北江是珠江流域四大水系之一,其干流控制断面石角站来水量不仅能够表征北江流域河道内生态流量情况,还可在珠江三角洲咸潮期配合西江水量调度,控制思贤滘断面进入三角洲水量,对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北江流域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的现状保障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水库群调度模型,开展流域内生态流量调度研究,提出北江流域生态流量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11.
利用信江干流3个水文站(上饶站、弋阳站、梅港站)近60年的实测流量、含沙量资料,分析了信江流域年径流、年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1990 s水量异常偏多(+20%),径流序列存在29年、9年的主周期,但未来径流量表现为明显的随机性;(2)输沙量在1990 s起显著减少,导致水沙双累积曲线发生转折,R/S分析表明未来输沙量继续减少;(3)2000 s径流量偏少(-5豫)是输沙量减小的原因之一,1990~2000年间建成的界牌水库、大坳水库、七星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拦截泥沙,是梅港站2000 s输沙量异常偏少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水利工程建设等,预计今后梅港站输沙量仍将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水文测验技术的发展,ADCP测流作为一种先进的测验方法被大量应用。为此,结合三水站的实际测验情况,通过大量的资料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三水站采用部分流量权重法来推算断面平均含沙量是可行的,其成果对相关水文站和巡测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该文根据近期实测水文资料对马口站和三水站河床演变、水位流量关系、分流比和过滘流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7年思贤滘水文情势变化明显:2 m以下河道过水面积,三水站2007年是1993年的2.1倍,马口站为1.5倍,三水站比马口站下切严重。河床下切导致年平均水位不断下降,在相同年平均流量下三水站1993年与2006年年平均水位相差近1 m。三水站和马口站河床下切的不平衡导致洪水期思贤滘过滘流量转变为西江流向北江,枯水期北江流向西江的流量减小,三水站分流比从而逐渐增大。2005年此后,随着采砂活动的有效控制,三水站和马口站河床较为稳定,2007—2014年思贤滘水文情势变化较小,无明显趋势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黄河宁蒙河段冲淤演变及河槽过洪能力变化,进一步认识宁蒙河段冲淤演变规律,并根据下河沿水文站设计水沙条件,估算宁蒙河段2020年、2030年的冲淤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期宁蒙河段输沙能力降低,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昭君坟断面平滩流量呈减小趋势,河道淤积加重,支流淤堵干流情况加重。根据下河沿设计水沙条件推算头道拐水沙量以及区间引沙量,采用沙量平衡法,考虑区间支流来沙、区间风沙入黄情况,预估下河沿~头道拐冲淤量,2020年水平,宁蒙河段年均淤积0.78亿t;2030年水平,宁蒙河段年均淤积0.80亿t。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重点流域河网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形理论为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的定量描述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采用盒维数计算原理和方法,计算黄土高原20条重点流域的河网分维值,探讨其分维值与流域面积、径流模数、产沙模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貌形态在其无标度区间内表现出很好的分形特征,根据计算出的各流域分维值发现,黄土高原大多数流域可能处于侵蚀发育的幼年期;流域干流长度与流域面积的幂函数关系式拟合较好,符合Hack提出的主河道长度与流域面积的关系;径流模数与河网分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河网分维与流域面积、产沙模数都呈正相关性,但难以用某一种简单函数描述。最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产沙模数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可以对流域产沙模数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渭河下游1974—2005年不同流量级和含沙量级的200多场洪水排沙比与洪峰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渭河洪水可分为平均含沙量小于100 kg/m3的较低含沙量洪水、100~200 kg/m3的中等含沙量洪水和200 kg/m3以上的高含沙洪水;②渭河下游泥沙冲淤主要发生在洪水期,洪水期大流量洪水一般会发生冲刷,小流量洪水一般会发生淤积;③渭河下游洪水不淤临界流量约为2 000 m3/s左右,洪水平均含沙量在100 kg/m3以下和200 kg/m3以上时,洪水不淤临界流量分别为1 000、1 700 m3/s。  相似文献   

17.
通过西江干流、珠江三角洲河口区的天河水文站的洪水特性分析,根据上游的高要站洪峰水位及石角、天河站同时水位,对天河站的峰水位及出现时间进行预报。对受潮汐顶托及网河交汇影响,不便用合成流量法来进行实时水文预报的站点,用相应水位法进行预报,也能取得较好的预报精度,且简单快捷,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18.
Flow discharge from the river basin into the sea has severe impacts o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river channels, estuaries, and coastal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temporal trends of flow discharge at Pearl River’s three main gauge stations: the Wuzhou, Shijiao, and Boluo gauge stations on the West River, North River, and East River,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no significant trend in annual mean discharge into the sea at the three gauge stations. Changes of monthly mean discharge at the Boluo Gauge Station are evident, and a majority of monthly discharge in the dry season displays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Furthermore, changes of the extreme discharge are quite evident,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annual maximum discharge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minimum one. The significantly decreasing ratio of the flood discharge to annual discharge at the Boluo Gauge St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flow discharge from the East River has increased in the dry season and decreased in the flood season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dams and reservoirs. At the other two gauge stations, the Wuzhou and Shijiao gauge stations, the seasonal discharge generally does not change perceptibly. Human impacts, especially those pertaining to reservoir and dam construction, appear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flow discharg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dams and reservoirs in the East River have a greater influence on flow discharge, which can well explain why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flow discharge from the East River is more evident.  相似文献   

19.
刘孝盈  汪岗  范昭  杨爱民 《水利学报》2005,36(7):00840-0845
本文根据田纳西干流四个主要测站1935~1942年间的泥沙资料分析得出在此段内含沙量和输沙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并得出其原因是气候干旱和水库建设影响的结论。根据其9个没有水利工程的支流测站进行了两个时段(1935~1938和1963~1965)的含沙量、输沙量和降雨量平均对比分析,得出第二时段年降雨量、年径流量均减少较小(7%和7.5%),而年均输沙量和月均含沙量减少比较明显(43%和54%)。水土保持是减沙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支流VALLEY河测站1935~1938,1939~1942和1963~1965年三个时间段的还原计算和分析,得出60年代因水土保持泥沙减少39%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