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覆膜旱作技术是通过覆膜旱作旱管来控制水稻根区土壤水分,充分利用降雨且辅以适时适量灌溉的技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水稻覆膜旱作对土壤水热、土壤养分、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生长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地区覆膜旱作水稻产量变化,探讨了水稻覆膜旱作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提出覆膜旱作水稻水热传输过程、不同薄膜材料的优选及不同地区实现覆膜旱作水稻的增产是水稻覆膜旱作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及方向。  相似文献   

2.
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系数和土壤水分修正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彭世彰  索丽生 《水利学报》2004,35(1):0017-0021
考虑土壤水分调控所产生的作物生长滞后效应与补偿生长效应,对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蒸发蒸腾量ETc的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了研究。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了冬小麦、夏玉米、棉花及水稻作物的作物系数Kc,得出节水灌溉条件下主要农作物土壤水分修正系数Ks的计算公式。覆膜旱作节水灌溉模式的水稻需水量计算实例结果显示,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依据实测试验资料,分析了旱作水稻的耗水特性和规律,土壤水分、耗水量和产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受旱对各阶段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受旱对最终产量的影响等,并求得了旱作水稻各阶段受旱的水分敏感指(系)数的生产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受旱对产量影响最大的阶段为拔节孕穗期,抽穗灌浆期次之,分蘖期适当的水分亏缺反而有利于旱作稻的协调发育和提高产量;旱作水稻各阶段土壤水分的调控标准为:分蘖前期70-80、分蘖后期55-65、拔节孕穗期>80、抽穗灌浆乳熟期70-80(均为占田间持水量的%),与旱作充分灌溉和水作相比可分别节水25%和60%。  相似文献   

4.
节水灌溉的水稻干物质增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世彰  李荣超  朱成立 《水利学报》2002,33(11):0099-0102
根据水稻节水灌溉试验资料,分析了覆膜旱作水稻干物质与茎、叶、穗、粒干重积累变化特点,评述了Logistic方程描述覆膜旱作水稻干物质增长规律的适用性,建立了节水灌溉的覆膜旱作水稻干物质增长模型。该模型比Logistic模型更符合覆膜旱作节水条件下水稻干物质变化规律,相关系数和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今年我省推广水稻控灌节水技术(系指水稻灌溉改变历来水层淹灌为控制土壤水分灌溉,从而达到节水、增产、增效)。而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是在不同水稻生育期以不同相对土壤饱和含水量为灌溉下限(60~80%饱和含水量,而灌溉上限一般为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估算旱作水稻作物需水量动态变化过程,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试验研究采用蒸渗仪及田间试验测定作物蒸发蒸腾量方法,对旱作水稻作物需水量规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分析:旱作水稻需水量与其它旱作作物需水量基本相同,可在水资源不足地区和井灌区规模种植。  相似文献   

7.
水稻旱作节水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次试验重点观测水稻本田期的旱管试验,旱管有覆膜旱管和露地旱管,并与普通灌溉做对比试验。通过3年的水稻旱作试验研究,分析得出了水稻旱作对水稻生态、产量、米质的影响,对水稻旱作效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8.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地下水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关键,是及时、准确地获取土壤水分指标。本文通过对水稻根层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埋深关系的研究以及返青后水稻生长的适宜地下水埋深的探讨,导出了水稻各生育期灌水下限的地下水埋深指标。在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过程中,用地下水埋深指标代替土壤水分指标的方法简单、直观,群众易于掌握。2 试验概况 试验采取点面结合,试验和调查  相似文献   

9.
用水量平衡法制定旱作物灌溉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溉制度是农田水利规划以及进行用水管理、编制用水计划的基础,随作物种类、品种、自然条件及农业技术措施和灌水技术的不同而变化。通常计算法确定旱作物灌溉制度主要是依据农田水量平衡原理进行。 一、旱作物农田水量平衡 旱作物农田水量平衡是指旱田土壤水分在作物整个生育期任一时段上,计划湿润层内的来水量与去水量总量上的平衡。其表达式为:  相似文献   

10.
推广水稻“控灌”节水灌溉,是从改变水稻生态环境入手,改水层灌溉为控制土壤水分灌溉。减少水面蒸发和渗漏,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并保证水稻增产、增效的目的,即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江苏省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和季节性干旱并存的状况,指出必须坚持分区划片、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淮北地区建立高效旱作农业体系,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农艺节水技术,培肥农田土壤,建立旱作地区多元高效种植制度;在宁镇扬丘陵农业区建立科学贮用水体系,充分利用适宜的地形条件和径流条件,兴建塘坝、水池等蓄水工程,发展雨水积蓄,同时采用喷、滴、微灌技术,节约灌溉用水量;在苏南太湖流域建立高产节水灌溉农业体系,推广应用水稻覆膜旱作灌溉、水稻浅湿灌溉、水稻控制灌溉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控制太湖流域水污染,将节水与高效农业的产业化建设结合起来,促进流域内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土壤水分和土壤水吸力的内在关系,用测定土壤水吸力方法,进行水稻控制土壤水分灌溉;这种方法简便,仪器便宜,工作稳定,易于群众掌握,利于推广;我国已生产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测水笔,已在近几年水稻控制节水灌溉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指稻苗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薄水层(10~30mm)返青活苗,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灌水后田面不再保留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发展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途径之一。齐齐哈尔管理局查哈阳农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结果显示,合理的土壤水分控制,能较充分地发挥水稻生长的补偿效应,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海林市海南灌溉试验站积极推广田间节水控制灌溉技术,不仅使农民增产增收,而且在节水的同时,促进了全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谓"水稻节水,八方受益"。一、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及试验概况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简称控灌,是指稻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25mm薄水层,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建立灌溉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体积饱和含水量,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体积饱和含水量的60%~80%适宜组合。这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该文根据我省过去已开展的水稻耐旱性能,节水灌溉制度,水稻旱填播与旱作试验作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对王广平对水稻全旱管,覆膜节水高产灌溉技术了初步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八五七农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指稻苗(秧苗)本田移栽后,水稻返青后田面不再保留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适宜组合.这是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的需水规律,在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稻田土壤水分与浅层地下水埋深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成荣  沈波 《江苏水利》2000,(12):31-32
1 前言 在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时,其灌水下限是以根层土壤水分为指标的,因而,及时、准确地获取稻田土壤水分,就成为提高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水平的关键。 稻田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雨和灌溉,消耗于水稻蒸腾、棵间蒸发和土壤渗漏。在稻田处于无水层状态,当根层土壤水大于田间无水层状态,当根层土壤水大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水既向上蒸腾蒸发,又向下补给地下潜水;当根层土壤水小于田间持水量时,地下潜水则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以来,全省推广控灌(系指水稻控制土壤水分灌溉)。1996年引进“控灌”消化吸收试验至今,就黑龙江省近年来水稻栽培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很难全程推广“控灌”。因为在没有改变栽培与耕作方式的情况下,一些生产用水还应以水层管理(如泡田、整地、除草、施肥、防寒、保温等为主),只能阶段性进行控制土壤水分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可简称为“间控”。进行“问控”节水灌溉,灌溉上限以10—20mm水层为标准,下限以10~20kPa(土壤吸水力)为标准。上限以保证灌溉后土壤能饱和,且使耗水多或需水高峰时,保证灌溉周期约5天左右,而不歪太短和难以操作。下限是满足水稻各生育期最低土壤水分限制,不仅可达到节水目的,而且不会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这两个标准可以分别用水尺和测水笔现场测视,结合感官标准(视田面陷脚和干裂程度)进行灌溉控制。改变以推广土壤水分相对饱和含水量标准控制,可减少很多实际麻烦与不便。采用相对饱和含水量(60名-100名),需要做很多前期土壤与土壤水分动态测定工作(土壤容重.土壤体积或蕾量含水量等)。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成为制约水稻生产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通过分析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及根系模型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完善水稻节水灌溉基本理论研究。研究成果可以推动我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成为制约水稻生产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通过分析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及根系模型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完善水稻节水灌溉基本理论研究。研究成果可以推动我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