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不同降雨强度对农业水土保持方面的减流量和减沙量的影响以及对防止水土流失的影响,开展3个等级降雨下的坡地产流量和产沙量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平均产流量随之增大;随着坡地坡度的增大,平均产流量增加越明显;平整坡地较等高掏挖、机械助耕、人工耕作3种措施的平均产流量最显著;(2)降雨强度增大,平均产沙量先减小再增大,在降雨强度100mm/h时,平均产沙量最低;(3)人工耕作的减流效益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4)等高掏挖的减沙效益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水土保持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孤山川流域水沙变化趋势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孤山川流域降雨、径流和输沙资料的综合分析,给出了以有效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为参数的预估产水产沙量的经验关系式,以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二者较为吻合。文章还对流域水利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3.
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将产生一定的蓄水减沙效益,也是较为有效的减沙措施。以喀什噶尔河流域为例,基于1970年~2009年不同时期水保措施配置比例与蓄水减沙效益的关系,进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下蓄水减少效益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流域1980年~1989年间由于不同水保措施配比的合理性,导致这一时期水保措施蓄水减沙效益最为显著,而此后的时期由于不同措施配比发生了变化,导致蓄水效益缓慢增长,减沙效果不增反降,为促进流域不同水保措施蓄水减沙效益的提升,应当在1980年~1989年间不同水保措施配比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流域基础水文资料为依据,确定出不同时期流域各项水保措施最佳的组合比例,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减沙效益。  相似文献   

4.
正确评估大暴雨条件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作用,可为科学揭示流域侵蚀产沙变化的驱动机理提供理论支撑。综合采用改进的水土保持成因分析法、林草植被减沙模型和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对近10年大暴雨作用下4个典型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佳芦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在"2012.7.27"大暴雨中减沙效益为65.4%;杏子河流域在"2013.7.12""2013.7.25"和"2013.7.27"三场连续降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分别为56.5%、40.7%和36.5%;西柳沟流域上游在"2016.8.17"大暴雨中,林草植被措施减沙效益达84.2%;岔巴沟流域在"2017.7.26"大暴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为79%。大暴雨作用下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明显,但遭遇连续极端降雨情况,水土保持减沙效益会降低。  相似文献   

5.
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以及核实的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对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截至1996年底,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存面积27.32万hm^3,其中梯4.64m^3、林地18.26万hm^3、草地3.98万hm^3、坝地0.44万hm^3。北洛河流域(状头以上)1970-1996年水利水保措施及人类活动年均养活减少洪水8417万m^3,减洪效益21.4%;年均减水27793万m^3,减水作用24.7%。1970-1996年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洪沙1246万t,减洪沙效益15.4%;年均减沙1543万t,减沙效益16.4%。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果分离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为民 《人民黄河》1994,17(1):23-26
根据耦合模拟概念性模型理论,把流域水流泥沙耦事模型应用于水土保持措施碱水减沙效果评估之中,首先把各类措施划分为减水型(或蓄水拦泥型)和植被型,然后利用模型对这两种类型措施引起的减水,减沙效果及总的减水减沙效果分离评估。通过对黑矾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效果进行评估,其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合理,分离评估的各项结果也较符合实际情况。其中,计算的次洪产流量和产沙模数与实测值对比,其总结色对误差的相对值分别为20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果分离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耦合模拟概念性模型理论,把流域水流泥沙耦合模型应用于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果评估之中。首先把各类措施划分为减水型(或蓄水拦泥型)和植被型,然后利用模型对这两种类型措施引起的减水、减沙效果及总的减水减沙效果分离评估。通过对黑矾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效果进行评估,其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合理,分高评估的各项结果也较符合实际情况。其中,计算的次洪产流量和产沙模数与实测值对比,其总绝对误差的相对值分别为20.1%和20.4%。  相似文献   

8.
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减沙贡献率,可为流域生态治理目标与措施精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及其支流大理河流域,综合利用双累积曲线法、淤地坝减沙模型、Gamlss模型减沙贡献率分析法,开展一般降雨和极端降雨条件下减沙贡献率定量测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5年大理河输沙量以1960-1970年、1971-2002年和2003-2015年三个阶段呈现趋势性减少。人类活动是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1971-2002年,沟道措施是主要减沙措施,占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比例约为58%; 2003-2015年,坡面措施为主要减沙措施,占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比例约为67%,其中梯田30%,林草37%。水土保持措施在极端降雨条件下能够有效减少输沙量。相似极端降雨情景下,2017年无定河流域次洪输沙量较1977年减少53%。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沙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及改进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一鸣 《人民黄河》1996,18(1):26-30
水文法保法是分析计算汉域治理减水减沙效益常用的两种方法,但都存在一些问题。水文法计算的基础是帮雨沙资料建立的产沙模型,该模型很难准确地反映降雨产沙的自然规律;水保法计算的基础是制定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沙定额,很难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本文从不同途径提出了三种经过改进的计算方法,即小流域天然产流量对比法、坡面综合措施减少沙系统数法和最大可能产沙量法。试算结果表明,在具有必要的前提下,应用这三咱方法分析计算流  相似文献   

10.
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在流域减水减沙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以陕西省黑草河小流域为例,对多种水土保持措施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流域的径流输沙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通过对比评价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减水减沙效益,为流域内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和优化流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河水沙影响评价模型及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水沙变化研究是黄河水、沙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影响评价模型及效益评价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基础。本文对第三期黄河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项目第三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综合分析了现有水沙评价模型和孤山川流域水沙变化研究成果,探讨了水土保持措施对产流产沙机制的影响,遴选了用于研究的水沙评价模型,并对研究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孤山川流域水文特征变化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流域水文特征的变化及驱动因素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以孤山川流域为研究区,利用Kendall秩序相关法分析1956-2009年流域降水、径流、泥沙等水文要素的演化趋势,采用小波变换法对系列的周期进行提取,利用有序聚类法分析径流和泥沙序列的变异点,并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沙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近54年来孤山川流域实测降水量没有显著变化,而年径流量和输沙量显著减少;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序列都存在5、14和28年左右的周期,且均在1979年和1996年发生突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年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值,在人类活动对下垫面影响的过渡期,贡献率分别为72.2%和27.8%;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它们的贡献率分别是27.8%和72.2%。本研究将为孤山川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宏观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冉大川 《人民黄河》2006,28(11):39-41
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进行了宏观分析,研究结果分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水利措施减沙昔、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水保法”计算的水土保持综合减沙超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等5个层次:结果表明,1970~1996年: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2亿t,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4.5亿t,“水保法”计算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年均综合减沙量为4.2亿t,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5亿t,黄土高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4.8亿t;②若扣除1970年以前的减沙量,则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1亿t,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6亿t,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1.7亿t,黄土高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2亿t.  相似文献   

14.
黄河干流沿程水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数据,结合流域内长系列年降水量资料,探讨黄河干流沿程水沙的历史变化情况。通过对17个雨量站长系列降水量资料的分析,认为气候不是黄河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黄河年径流量沿程降低,而且愈往下游降低的幅度愈大,这主要是引水量增加和水土保持措施引起的;中下游沙量明显降低,降低的幅度沿程增加,这主要是水土保持、水利枢纽建设及其对水沙量的调节、上游引水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和水库运行方式的改变引起了沙量的突变。分析还表明,黄河利津站年水沙量自20世纪50年代的474亿m3和14亿t大幅度减少至2000年以来6年的平均值132亿m3和1.5亿t,给黄河口的演变带来很大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吕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和侵蚀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天水吕二沟流域22年实测水文泥沙数据为基础,从降水~侵蚀产沙、径流~产沙关系入手,统计分析了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和侵蚀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流域径流和侵蚀产沙在年内的分布与降水的季节分配和植被生长发育期有关;径流和侵蚀产沙的年际变化是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全面实施和小流域林草植被面积的增加,流域径流量和侵蚀产沙量逐渐减少。从单次降水~径流、降水~侵蚀产沙关系曲线来看,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发挥着明显的减水、减沙效益,为流域的综合治理、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森林植被改善对鄱阳湖流域径流和输沙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流基流为切入点,研究流域植被调节径流、水土保持等微观作用影响大中型河流湖泊径流过程和水沙过程宏观效应的机理。鄱阳湖流域60年来天然降水没有发生趋势性变化。流域森林覆盖率由34.73%上升到63.00%,植被质量改善,赣江等入湖河流基流增加83 m~3/s,河流输沙量减少。2000年以后和2000年以前相比较,枯水期降水径流系数增大,年流量过程平坦化,一定程度上减小洪灾风险,有利于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2001年以后进入鄱阳湖泥沙平均每年减少1 007×10~4t;出湖泥沙增加314×10~4t。因此,鄱阳湖入江水道由淤积转变为冲刷,但出湖流量过程没有趋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VAR模型分析径流对降水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定自然及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程度是水文水资源科学的研究难点。根据1996-2012年黄土高原三条黄河支流的径流、降水及水土保持措施面积,采用VAR模型方法评价降雨及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变化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年径流量对年降水量和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响应均具有滞后性,对当年各措施面积变化均不响应;各水土保持措施对年径流量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15年滞后期内径流有增有减,时间越长对径流变化的影响越小。1996-2012年间林地是减少径流的主导因素;采用方差分解可知,各因素相对贡献程度依次为:草地封禁林地梯田坝地降水。从长期来看,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可达60%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贡献度有所增加。径流量减小是水土保持措施持续增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北洛河流域水沙变化对降雨和土地利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流域水沙变化对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理,对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及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Pettitt突变检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流域近60年降雨、径流和输沙的演变规律及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探讨了流域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16年间,北洛河流域降雨随时间变化总体趋势不显著,而径流量和输沙量随时间变化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31.4%和83.5%,输沙量减少趋势尤为显著;研究时段内,北洛河流域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景观基质,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是基本特征;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径流泥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其对径流输沙量减少贡献率分别为76.9%和96.6%,降雨变化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3.1%和3.4%。研究结果为深刻认识黄河水沙动态变化提供依据,对未来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