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计划技术在三峡工程泄洪坝段底孔金属结构及启闭机安装工程中的应用,解决了施工中存在的工程量大、工期和施工手段紧、工序复杂形成相互交织干扰等各种矛盾,不仅保证了三峡工程2002年“5.1”上游按期破堰进水的总体阶段性目标按期实现,而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三峡二期工程泄洪坝段裂缝处理质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泽快  郑路 《人民长江》2002,33(10):33-35
泄洪坝段是三峡工程结构最复杂,承压水头最大的部位,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其上游迎水面高程90m以下产生了浅层裂缝,属于由表面向浅层发展的温度裂缝。因裂缝所处位置较为特殊,处理质量备受各方关注。介绍了裂缝处理方案及项目实施过程,监理工程师根据现场施工特点,及时规范现场验收签证程序,制定施工质量管理办法,并对裂缝处理各施工工序严格把关,有效地保证了裂缝处理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坝上游坝面裂缝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三峡大坝泄洪坝段上游面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的原因 ,并采用灌环氧LPL +嵌填SR 2止水材料 +粘贴氯丁橡胶方法对裂缝进行处理 ,并对裂缝两侧坝面及上下端采取粘贴SR防渗盖片、涂刷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KT1、浇筑混凝土保护板等措施进行防护 ,监测表明 ,处理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宋恩来 《大坝与安全》2007,(6):16-20,24
白山拱坝15、17、19号坝段为泄洪深孔坝段.这三个坝段在未浇筑深孔底板混凝土之前均产生裂缝,15号坝段最为严重,其中位于347.5 m高程以下坝体与悬臂体产生的1号裂缝(距上游面11.0 m)最深,深达11.5 m.裂缝已对悬臂体结构安全构成威胁,在施工中采取加预应力锚索、铺设索定钢筋、埋设锚杆、化学灌浆等综合措施进行了处理.2007年4月发现15号坝段预应力锚头周边射水.监测表明,裂缝测值变化稳定,但射水量有增加趋势.定量分析结果,射水量与水库水位、时效关系明显,与温度无关.分析认为,目前虽对大坝安全尚构不成威胁,但影响锚索、锚杆、钢筋等的寿命,应对其进行处理,确保大坝的耐久性和安全.  相似文献   

5.
潘家口水库主坝41#坝段,在上游坝面196.6m高程附近出现1条贯穿整个坝段近似水平的裂缝,深度为6~9m。在实施“前堵后排,预应力锚固”的综合处理措施中,上游面裂缝封堵是裂缝处理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其处理特点是水深(最深23m),水温低(6~8℃)。介绍了裂缝封堵所采取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为例,通过模拟坝段仿真分析、计算和施工中的一些施工经验对劈头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预防混凝土劈头裂缝措施;特别对大坝混凝土上游面劈头裂缝如何处理的问题,仅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汪强 《水力发电》1995,(2):48-50
故县大坝施工中当17号坝段甲块混凝土浇筑至525m高程时,在其上游面发现1条水平裂缝。对其采用了预应力锚固技术处理。经过施工和运行检验表明,采用该技术处理混凝土大坝裂缝,可减少投资、缩短工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总结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原理和温度裂缝产生机理,并结合麦洛维大坝工程泄洪坝段上游面出现温度裂缝的工程实例,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和裂缝控制进行了探索,并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和裂缝控制的措施进行了总结,以供其它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
丹江口大坝初期工程存在裂缝,大坝加高会对裂缝性态产生影响。通过对丹江口大坝两个典型坝段的仿真分析,研究大坝加高过程、运行期及缝内进水情况下上游面水平裂缝、竖向裂缝、坝顶裂缝、下游面裂缝以及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状态变化。结果显示:(1)加高过程不会引起初期大坝上游水平裂缝、大坝坝顶裂缝以及下游坝坡裂缝的扩展;(2)初期坝顶及坝坡的裂缝在加高后被新混凝土覆盖,原有裂缝在加高后运行期扩展的动因基本消失,但上游面竖向裂缝影响不明显;(3)裂缝进水后会使开度增加,有小幅度的扩展;(4)裂缝和结合面均进水后,143.0 m高程水平缝会有较大幅度扩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选择三峡工程泄洪坝段导流底孔封堵材料,确定封堵体的浇筑方案和施工进度,研究封堵体施工期及运行期的应力及缝面结合状况,模拟不同封堵材料,封堵体浇筑时是否通水冷却及不同上游水位等条件,进行了温度应力仿真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分析比较,认为封堵体沿坝轴线向温度应力较小,上游面不大可能发生竖向劈头裂缝,推荐了较优的混凝土胶凝材料和堵体浇筑方案,并且认为通过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采取适当的温控措施及施工方式,第一期一段封堵导流底孔的施工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萨彦舒申斯克水库蓄水后,大坝河床部位的20多个坝段上游承压面混凝土产生裂缝,坝基接触处也出现拉裂现象。1991~1994年曾用传统的水泥灌浆法进行裂缝处理,但效果并不理想。1995年对受拉开裂区和裂缝又重新进行了修复处理。详细介绍修复工程分阶段施工的全过程、施工使用的钻机、灌浆泵、测缝计及其技术特性。受拉区一期工程完工后,渗流量降低了92%,二期工程完成后又降低7%,而裂缝处理后渗流量降低99%。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全面叙述了钢筋混凝土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通常所见到的裂缝种类,着重阐述了三峡泄洪坝段控制裂缝所采用的方法,及在设计,施工和使用中控制裂缝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3.
潘家口水库在运行11年后,发现41#坝段上游面197m高程有一条贯穿全坝段的水平裂缝,裂缝向坝体内部延伸6~9m。为了对41#坝段进行加固处理,采取“前堵、后排、中间锚索”的综合处理措施。其中预应力锚索布置在202m高程廊道内,9束锚索分为直锚索和斜锚索2种,每束设计张拉力为3000kN。  相似文献   

14.
某重力坝在设计施工中,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温控措施,但在施工中,上游面仍先后发现了各种类型的许多裂缝,其原因令人费解.作者收集了该坝的环境、施工、温控措施、材料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模拟该坝某坝段上游坝块的施工过程,对该坝块进行了细致的三维仿真计算,计算结果与该坝的裂缝分布吻合较好,因此,可以较好地解释该坝的裂缝原因.计算结果表明,虽然该坝的设计施工单位对温度控制相当重视,坝体分缝、施工进度、浇筑温度、水管冷却等措施基本得当,但由于对表面保温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导致在昼夜温差、寒潮与气温年变化的综合影响下,在上游面出现大量水平与铅直裂缝.  相似文献   

15.
鉴于丰满大坝的安全状况,1986年确定全面加固,确定对上游坝面226 ̄245m高程进行防渗补强。考虑冬季施工,工期紧等因素,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防渗层方案。防渗工程1989年12月开工,1990年6月竣工。经过验收,预制板制作、坝面处理和挂混凝土预制板质量良好,仓面处理,锚筋制安、沥青混凝土浇筑等基本达到设计要求。通过观测分析,坝面补强后绝大多数坝段漏水量有明显减少。漏水量减少的坝段占观测坝段总数的  相似文献   

16.
三峡二期工程大坝上游面裂缝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峡二期工程在上游围堰破堰进水前,发现在大坝上游面存在主要为竖向的裂缝,蓄水后将可能对大坝正常运行造成不利影响。裂缝处理的措施有:化学灌浆、嵌填止水材料、粘贴橡胶片、两侧及上下端防护。裂缝处理后,对施工质量进行了检测,布置了安全监测仪器,监测说明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蒋为群 《水电站设计》2006,22(1):102-106
对施工质量事故或工程质量缺陷,必须认真做好处理预案。本文全面、系统、具体地介绍了三峡工程泄洪坝段过流面修补施工项目修补前的准备工作及开工许可证申请程序,施工过程监理,预缩砂浆修补质量控制,环氧砂浆与环氧胶泥修补质量控制,错台、挂帘、麻面与定位锥孔处理质量控制,裂缝处理质量控制,其他缺陷处理质量控制,单元工程划分与质量评定等监理质量控制的方法、标准和实施程序。  相似文献   

18.
故县大坝在11^#~16^#坝段溢流面反弧段底部附近产生了总长70多m的纵向非连续贯穿性裂缝,对溢流坝挑流鼻坎的稳定运行构成威胁。通过超声波探测法探测了裂缝的深度及走向,初步探讨了裂缝成因,用有限元法对鼻坎各种工况下的应力进行了分析,表明在泄洪状态下,鼻坎裂缝将继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固处理。采用广州化学研究所研制的液态EAA环氧材料对裂缝进行了灌浆处理,并辅以穿缝钢筋锚固,从而初步保证了溢流面的泄洪  相似文献   

19.
针对泄洪坝段上下游裂缝,设计在综合专家及各方意见后提出了裂缝处理方案,在裂缝处理过程中,加强设计交底、厂家现场指导并执行严格的旁站监理和工序签证制度,保证了裂缝处理质量,裂缝处理完成后可以满足大坝正常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白山水电站大坝施工过程中,第15号坝段374.5米高程的坝面曾出现四条裂缝,其出露部位距上游坝端的距离分别为11、22、33和46.7米,其延伸深分别为11.5、3.5、2.5和0.6米左右。其中1号裂缝与上游坝面构成倒三角体(见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