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中,多采用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的单因子分析方法,但存在过分依赖土地资源,忽略社会、经济发展变迁影响和不适用于城镇分析等缺点。在对移民安置区进行产业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了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并探讨了合理确定移民安置环境容量的工作路径和方法。构建了基于产业分析的移民安置环境容量量化分析模型,对客观、准确评价新时期不同区域移民安置环境容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选取位于粤东、闽西南地区的韩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CA-Markov模型对2050年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预测,构建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以未来土地利用情景和气候变化情景为变量进行水文模拟,分析不同情景下韩江生态流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未来城镇化扩张将使梅江支流中上游成为韩江流域内生态流量对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将导致韩江流域枯水期流量整体减小,枯水期流量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韩江流域生态流量变化特征将呈现从西南到东北由升到降的趋势,梅江支流中上游地区的生态流量将得到改善;梅江和汀江两大支流上游区域生态流量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韩江流域径流总量下降,但丰枯流量分化加剧,长期来看枯季生态流量保障风险可能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3.
锦凌水库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锦凌水库是以防洪、城市供水为主,兼顾改善地下水环境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为了解锦凌水库工程及其周边区域(水库工程区、河道下游地区、河口地区以及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现状,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生态完慗性调查、工程区植物现状调查以及周边生态环境调查等几个方面,对锦凌水库供水工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黑河中下游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河流域自2000年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以来,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利用2000年、2011年两期TM和ETM+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干流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并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对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2000—2011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水体增加,未利用地减少;(2)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山丹县的马营河灌区和张掖绿洲的边缘区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沿河区域、额济纳核心绿洲区和古日乃地区的边缘区域;(3)中游地区2000年、2011年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190 8、0.196 0,下游地区分别为0.047 8、0.055 6;(4)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其中草地退化及围水造田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人民黄河》2014,(6):135-137
对某市水库移民安置方式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农村水库移民安置方式的创新。针对不同安置方式分析现存的问题,从库区移民利益诉求的角度探讨大农业移民安置方式的创新;以人口推拉理论为基础,基于SWOT分析,探讨移民城镇化的可行性,从转变经济发展、实施管理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原有移民安置方式已不适应安置区经济发展的需求,移民安置区城镇化已具备良好的条件;对个别区域以及散迁安置的移民应进一步创新农业安置方式,抓住机遇,弥补安置区的劣势、完善移民城镇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1985、1995、2005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各时期渭河流域5个分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并对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向的驱动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是渭河流域3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存在区域差异。全区土地利用程度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中等水平,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程度最低,渭河下游最高。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退耕还林以及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基于生态环境基础上的移民生产安置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移民生产安置的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以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工程为例,对安置区可开发土地资源进行了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分析了移民生产安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小浪底水库周边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识别小浪底水库周边县(市)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过程与驱动力,在流域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小浪底水库周边地区1990年、2000年、2010年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基于生态足迹法计算了研究区域内3个时期的生态承载力,通过生态承载力转移矩阵及其组分分析,识别了研究区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承载力的转移信息。结果表明:夏县、渑池县和孟县的生态承载力最高,3个县从1990年到2000年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2010年小浪底水库运行10 a后,渑池县的生态承载力下降,孟县位于小浪底水库下游,生态承载力提高;研究区域总生态承载力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三门峡市、义马市、洛阳市与平陆县的总生态承载力和平均生态承载力较低;1990—2010年,耕地生态承载力主要转向建筑用地。  相似文献   

9.
布哈河流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空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哈河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海湖最大的补给河流。该流域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是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区域之一。为此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变量分析方法,研究了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规律,分析了引起变化的原因,为青海湖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下垫面变化引起径流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980年代至2014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增加量主要发生在高中低三种不同覆盖度草地,减少量主要表现在未利用地。总变化中将近一半发生了数量上绝对值的变化,另一半发生了空间位置转移。低盖度草地和未利用地以净变化量为主,而中盖度草地与高盖度草地均以交变化量为主。空间转移分析表明,流域西北部海拔3 900 m以上源头区属无人区,受温度升高降水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源头区植被增加响应明显。而在海拔3 900 m以下区域,植被盖度增加类型分布较分散,整体受气候变化自然因素影响,局部在人类集中分布区域受放牧等人为干扰影响大,为植被减少类型。  相似文献   

10.
生态移民涉及问题复杂,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针对武威市各移民区的移民自身条件,区域水土资源工程条件,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了土地集中开发农业安置、利用已开发土地农业安置及非农业安置三种安置方案,分析了生态移民安置效果,提出了移民安置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供水水文风险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水源区供水水文风险因子,并利用SWAT模型模拟不同气候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丹江口水库入库径流,同时结合上游区人工取用水和其他调水工程资料,分析了中线水源区的供水水文风险。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是导致供水水文风险最主要因子;其次,上游人工取用水及其他调水工程对中线供水水文风险的影响也很明显,但能够实现人为控制;土地利用导致的下垫面变化对中线供水水文风险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是影响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以平罗县庙庙湖生态移民安置区为例,对安置区水资源概况、用水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落实"点对点"节水措施保障用水指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保障取水安全、加强监督管理保障用水安全等措施,为宁夏全区生态移民用水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李进勇  胡丹晴 《人民长江》2014,45(13):102-105
目前水电开发的主要问题已经由技术和资金转变为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移民安置成功与否决定了水电开发建设的成败。为更好地开展水电移民安置工作,以金沙江中游观音岩水电站工程建设移民安置为例,分析了当前水电开发移民安置的特点,就移民安置人数、安置方式、安置周期、补偿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根据水电开发区域的特点,对移民安置方式、政策等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移民的民族特色、安置方式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农村移民安置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多个方面,整个过程就是移民安置区的乡村重构过程。通过对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农村移民安置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了移民安置管理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了移民安置管理体系的内容,并结合瀑布沟水电站建设征地农村移民安置工作实践,对移民安置管理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清江高坝洲库区移民规划设计应用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把高坝洲水库淹没与移民工程作为一个大系统,凡涉及的环境与生态,社会与经济,资源与开发,法律与习俗,政府行为与科学技术等,均分别作为若干个小系统,整体研究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所引起的生产系统和社会网络的破坏问题;提出涉及区域(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力配置与布局的调整方案和安置移民的措施。以村、组为单元进行了移民环境容量的分析研究,并以村、组为  相似文献   

16.
径流变化归因是理解水文循环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传统的Budyko框架多着眼于2个时段的比较,缺乏对影响因素累积影响的刻画。以黄河源区重点水文站点为例,基于时变参数的Budyko框架深入分析了1960—2016年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源区径流变化的累积影响,揭示了径流演变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吉迈站年径流无显著变化,玛曲和唐乃亥年径流显著减少。气候变化对3个站点控制流域径流的影响存在时间波动,气候变化在1973—1990、2004年之后增加了径流,而1991—2003年减少了径流,其累积影响值在1990年附近达到最大(15 mm以上),在2003年达到最小(3个站点分别为-10.85、-20.91、-21.66 mm);除吉迈站部分时段外土地利用变化均减少了径流,对3个站点的最终累积影响值分别为-9.17、-32.09、-31.65 mm。气候变化对吉迈站径流变化起了重要作用,而土地利用变化对玛曲和唐乃亥站的累积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技术进行尼尔基水利枢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s技术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区域生态变化研究成为可能。本文利用1990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资料,分析尼尔基水利枢纽评价区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找出社会驱动因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进一步准确分析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汉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汉江上游近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可以揭示其生态环境的变化,为南水北调水源区各县的土地利用制定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基于MODIS的MCD12Q1数据2001、2005、2009、2013年共4期遥感影像,从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类型转移、利用程度3个方面对汉江上游整个区域和各县区土地利用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在汉江上游92 271.44 km~2的范围内,2001—2013年,林地面积增加了13 075.4 km~2,水域增加了183.66 km~2,草地减少了7 105.69 km~2,耕地减少了6 150.45 km~2,城市建设用地变化不显著。在这3个时期,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林地。草地、耕地和水域主要转化为林地,另外草地和耕地之间还相互转移,城市建设用地主要转移为耕地。各县(区)林地面积均在增加。2001—2005年土地利用的变化量相对较大,表明该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2005—2013年变化量较小,表明该时期土地利用转移幅度相对较小。汉江上游区域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生态环境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实施生态保护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9.
库区城镇移民若不能妥善安置将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甚至不利于社会稳定.基于上述背景,研究社会稳定背景下库区城镇移民安置模式.该研究分析了移民安置中常遭遇的几个问题,包括居民的故乡意识根深蒂固;生产方式转变,经济收入不稳定;移民补偿和保障不到位;移民与安置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从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安置模式,以满...  相似文献   

20.
选取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域,利用紫坪铺水文站1966—2009年的实测气象、水文数据,基于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分别对研究区年、月径流量进行模拟,并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WAT模型适用于研究区的年、月尺度的径流量模拟,且率定序列长更有利于率定的准确性;通过M-K检验,确定研究区径流突变年为1990年,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分别占84.69%、15.31%,气候变化影响占主导地位;各类土地利用类型调节径流的效果为: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耕地;研究区内气温每变化10%,径流量变化0.01%~3.49%,而降雨量每变化10%,径流量变化16.19%~20.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