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为了掌握唐山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特征,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采样分析。研究表明,唐山市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北向南,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逐渐升高;浅层地下水的总硬度、锰、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亚硝酸盐和氨氮的质量浓度较高,已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有毒有害重金属中砷和六价铬的问题值得注意。进一步分析发现,唐山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污染、企业排污和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益巧  周正飞  胡辉 《陕西水利》2021,(3):50-51,54
通过对钱塘江以南滨海平原枯水期浅层地下水水位统测点的实测埋深资料进行分析,绘制区域浅层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及埋深图,分析地下水水位分布特征,得到钱塘江以南滨海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分布总体由山前斜地向滨海地带递减,局部地区受地下水过度开采影响仍有较明显的降落漏斗的结论.结果可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滨海平原浅层地下水资源提供一定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陕西省存在的地下水高碘和地方性高碘病问题,以陕西关中平原为研究区,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和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水样中相关指标的测定分析与数据处理。结果表明:秦岭北麓的蓝田、眉县山前洪积扇和北山的凤翔和岐山等县的冲洪积扇地区后缘,碘含量低于10μg/L,为低碘区,建议提供碘含量为18~33μg/g的加碘盐;武功县和周至县以西、长安区和临潼区的黄土台塬地区以及部分冲洪积扇区域,碘含量为10~300μg/L,为适碘区,提议供给碘含量小于4μg/g的加碘盐;渭河以北礼泉县以东以及渭南市、华县和华阴市的阶地地区,地下水碘含量高于300μg/L,为高碘区,建议改为供应无碘盐。此研究为陕西省分区供应加碘盐和高碘地方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人们都知道缺碘可引起甲状腺肿大,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高碘亦可导致甲状腺肿大。一般认为人体摄入过多的碘,可以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与释放,使甲状腺素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造成甲状腺的代偿性肿大。为探明这一地区浅层高碘地下水分布与形成,河北地矿厅在沧州地区开展了多项的环境地质勘查工作。基本查明了河北东部浅层高碘地下水分布规律与形成的原因,获得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赣州地区地下水资源的赋存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文水资源》1999,20(3):22-25
  相似文献   

6.
7.
华北平原典型剖面地下水碘分布及对配碘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华北平原选择典型剖面开展了野外地质及配碘情况调查,并采集了224组地下水样品进行碘化物测试分析,掌握了该剖面地下水碘化物浓度空间分布状况,发现了4个高值碘区以及多个地下水碘化物异常点,结合配碘调查结果进行了合理配碘建议,对于保护居民身体健康,防止甲状腺类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安徽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的氟为研究对象,通过130个水样的相关指标测试后发现:氟在水平分布上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西北部氟浓度均值在2.0 mg/L以上;垂向分布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深度在20~30 m处的氟临界值约为1.63 mg/L.含氟矿物的不断溶解是浅层地下水中氟的主要物质来源.此外,气候、地形地貌及径流条件,水化学类型以及地下水的环境介质是造成氟浓度富集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区及内蒙古西部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330×104km2。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现根据水文地质勘查示范及前人的工作成果,对地下水赋存机理与开发利用模式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解决缺水地区居民生活用水问题,以及地下水勘查和开发利用提供水文地质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对赣州兴国盆地及周边303处地下水中氟浓度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绘制氟浓度等值线图和氟富集模式图对其地下水中的氟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展开研究,确定了兴国盆地浅层地下水中氟的主要来源是含氟矿物溶解,受水动力条件影响,其含量普遍较低,溶解到地下水中的氟离子随地下水径流进行迁移。研究结果可为当地饮用水合理开发提供氟浓度方面的参考,对居民饮水安全和水环境保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冯茜  肖长来  刘达 《水利水电技术》2018,49(12):111-117
为实现德惠市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源识别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收集德惠市2014年43组水质资料,进行水化学特征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F1—F5)分别为矿化度、有机物和硝酸盐氮、氨氮、铁锰、氯化物作为浅层地下水水质的主控因子,进一步分析其污染物来源,并根据因子得分利用ArcGIS差值工具绘图分析各污染源的污染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个公因子(F1—F5)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9. 947%、14. 082%、13. 661%、12. 630%和12. 144%。其中,有机物和硝酸盐氮、氨氮(F2、F3)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污染物,受控于人为作用;矿化度污染则受控于迁移-富集作用;铁锰、氯化物污染分别受控于自然作用和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研究区范围内,城区、郭家镇、菜园子镇、大房身镇、五台乡污染较严重,其他乡镇水质状况良好;依据综合得分可以将浅层地下水划分为3个区域:禁止开采区、农业用水区和生活饮用水区,评价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长江口滨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利用数理统计和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长江口南北两翼(上海浦东、江苏启东)和崇明岛东部的滨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滨岸浅层地下水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硬水极硬水和硬水,均以淡水为主;主要阳离子为Na^(+)和Ca^(2+),HCO_(3)^(-)为阴离子中含量最高组分;丰水期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大于枯水期,且各个组分的空间变异值较枯水期大;与浦东滨岸相比,启东和崇明岛东部的滨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季节性变化更明显;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长江口北翼和崇明岛东部区域浅层地下水主要受到土壤淋溶、岩石风化水解、阳离子交换作用和人为活动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仅个别点位受到海水混合作用的影响;长江口南翼主要受到岩石风化水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基本不受海水混合作用的影响,农业活动对该区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以地下水污染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城市解剖与水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东胜城区及周边地区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高达21%,超标点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强度较大且水位埋深较浅的地区,局部出现硝酸型地下水;高硝酸盐的地下水具有高矿化度、低p H值、低γCa2+/γCl-、γNa+/γCl-、γHCO3-/γCl-的特征,表明水动力条件越差、变质程度越深且蒸发浓缩越强烈的酸性地下水中越有利于硝酸盐的富集;大气降水对地下水中硝酸盐浓度具有稀释作用,但最终变化态势仍取决于污染源强度。城市化过程中既能产生硝酸盐污染源,又能形成有利于硝酸盐富集的水环境条件,加强对生活污染源的处置与管理是控制城市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建或在建的 137 项引调水工程, 以 7 大地理分区为基础, 对各分区引调水工程数量、 引水量等进行了初步统计, 分析了 7 大分区内引调水工程的特点。分析发现,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 华北、 华中地 区, 引调水工程数量较多, 设计年引水量较大, 工程任务涉及范围较广, 供水任务由灌溉逐渐扩展至工业、 生活及生 态用水, 且有些工程规模较大, 如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等; 经济欠发达的西南、 西北等地区引调水工程数量及设 计年引水量相对较低, 且供水对象侧重于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 工程规模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陕西毛乌素沙地典型湖滨带湿地有机碳和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如何在沙化环境下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提供科学依据。在巴吓采当湖泊湖滨带A~F类型区采集土壤,测定土壤的有机碳、全氮、有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等指标。利用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对湖滨带有机碳、氮素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水位升高呈增加趋势。除了铵态氮外,有机碳、全氮、有机氮和硝态氮含量垂直分布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与全磷、土壤容重、含水率、水位显著相关。铵态氮和全磷、含水率、土壤容重、全氮、有机碳和水位等显著相关。硝态氮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37和r=0.617(中度正相关)。有机碳及氮素的含量与土壤粘粒含量相关性不高。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6.15%。土壤全磷、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和水位是影响湖滨带土壤有机碳、氮素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中国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分析了我国及十大流域近十年水储量变化趋势、年变化特征、年内分布特征以及时空分布规律,结合TRMM降水数据分析了水储量与降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中国水储量变化趋势具有空间差异性,西南大部、华北平原及黄河中下游、西北准噶尔盆地一带水储量呈减少趋势,东南部、长江大部分区域、长江黄河源头以及塔里木盆地区域水储量呈增加趋势;中国水储量年变化幅度较小,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流域振幅较大,西北诸河流域振幅最小,全国除黄河、海河和西北诸河流域外,流域水储量年变化与降水年变化均呈显著正相关,东南诸河、珠江、长江流域相关系数均达0.7以上;年内分布上,我国冬春季水储量亏缺,夏秋季水储量盈余,3月-4月西南诸河及长江流域水储量亏缺严重,7月-9月则盈余较大,华北平原5月-7月水储量有亏缺,其他月份则水储量略为盈余。此外,黄河、长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以及珠江流域水储量与降水量年内分布一致性较好,西北诸河流域2月-4月份水储量与降水一致性较差,其他月份一致性较好,而其它流域则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蛤蟆通流域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蛤蟆通流域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掌握其水化学特征规律,可以为该区水质评价和水文循环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积累理论依据。结合蛤蟆通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的数据,运用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及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了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和HCO3-Ca+Mg型转化为HCO3-Na+Ca型;地下水水化学作用以溶滤作用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山东半岛区特殊水源水系及供水结构,利用地下水资源调蓄研究理论,全面分析了山东半岛地下水资源调蓄的生态资源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在山东半岛修建地下水库进行地下水资源调蓄,不仅能有效阻滞海水入侵,减少旱涝灾害,还能增加区域地下水资源可开采利用量,调节时空分布不均的水资源,改善区域因地下水超采而引发的水文地质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提高区域用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