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松花江流域日益突出的水问题,研究总结了流域水污染的五大特征,即:入河污水量大,点面源并重;有机污染严重,有机毒物突出;大城市排放集中;水污染趋势加重、冰封期问题突出;污染事故风险高.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现状,识别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调控的主要问题,即缺乏系统协调性.提出松花江流域构建基于“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过程的水质水量联合调控体系的思路,在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两大层面七个方面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水量控制及水质保障系统,并提出进行综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保障措施以及注重水污染的风险管理与应急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分析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的五大特征,即流域污染以点源为主,有机污染严重,大城市排放集中,水污染趋势加重、冰封期问题突出和污染事故风险高。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现状,识别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调控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松花江流域应当构建基于“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过程的水质水量联合调控体系、注重水污染的风险管理与应急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影响评估及调控能力识别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重污染河流闸坝众多、水污染事故多发、防洪防污矛盾突出等问题,评估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影响,识别闸坝调控能力,是解决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科学基础和前提条件。探讨了当前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影响评估及调控能力识别技术研究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影响评估技术方法,闸坝调控、入河污染负荷和河流水质变化之间量化关系模拟技术方法,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调控能力识别技术;并以淮河流域为例,结合淮河重大水专项国家需求和科技需求,初步提出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影响评估及调控能力识别技术研究框架,旨在为闸坝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鉴于太子河流域水资源调控程度高、水污染严重、河流健康状况日趋恶化等特点,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一维水量水质耦合模型,模拟了太子河典型年的水动力和水质时空分布,系统分析了水文与污染负荷耦合的环境过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太子河流域现状提出不同库群调度方案,评估了各方案下太子河的水质响应过程及其对沿程各站点水质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江西省新余市孔目江流域为例,在系统分析其水资源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其驱动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水质-水量"联合保护与恢复的水资源系统保护思路和模式,即通过实施水量调控工程、水质保育提高工程和流域复合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使流域内的森林、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协同演变,增强孔目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和水体净化功能,从而实现保育和提高水质、保持和增加水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高峰 《水利天地》2010,(11):32-33
<正>水污染引起水质不合格,水资源紧缺造成水量不足,水污染加上水资源紧缺引发水危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地下水质总体较好,部分地区水质恶化。另外,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7.
在流域水问题诊断的基础上,提出了滇池流域多水源联合调度构建流域健康水循环的总体框架。基于滇池流域相关区域的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结合区域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滇池及其入湖河流生态景观等对水资源需求,采用MIKE BASIN作为技术工具,研究了滇池流域多水源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水系连通的工程方案。在保障滇池生态修复补水和昆明城市生活生产用水的前提下,通过外调水、本区水、城市再生水的多源水联合调度,构建了滇池流域"清水入湖、中水回用、清污分流"的健康水循环模式,以便削减滇池入湖污染负荷,支撑滇池水质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8.
社会水循环理论基础探析Ⅱ:科学问题与学科前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社会水循环研究的基本要素、内容 (过程、结构、通量与调控)、分类及其相互之间的科学关系,阐述评介社会水循环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对人水和谐的用水配置、用水零增长、蓝水-绿水-虚拟水与粮食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节水减排与循环经济问题等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水循环热点科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的耦合与作用机制、社会水循环系统及其水量水质的演变机制和社会水循环调控与需求管理的决策机制,是社会水循环研究的三大基础性关键科学问题,社会水循环研究的前沿领域包括自然水循环系统与社会水循环系统之间的耦合机理及平衡-约束机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与社会水循环之虚拟水流动机理、社会水循环系统的水量水质演变过程、社会水循环系统描述的模型技术与方法和社会水循环系统的评价与调控等,从而与文献[1共同构成社会水循环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框架。  相似文献   

9.
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6年为基准年,从松花江流域水质状况、不同水体分布区域和松花江流域水体主要超标项目等方面,多尺度、多角度分析2006—2009年松花江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特征。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水质在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均出现整体好转的趋势,表现为Ⅰ~Ⅲ类水体比例增加,Ⅳ~Ⅴ类水体比例减少;松花江流域汛期水质略差于全年期,非汛期水质略好于全年期;松花江流域污染严重区域(Ⅴ类及劣Ⅴ类水体)由嫩江水系逐渐转移至松花江干流水系,由全流域分散的几个城市逐渐转移至流域干流周边的几个城市;从水污染指标看,除COD、CODMn 、BOD5外,NH3-N成为新的水污染超标项目。  相似文献   

10.
生活用水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流域水资源规划与配置中通常具有最高的优先权。在对生活用水的基本内涵、特性分析以及影响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三大典型生活用水单元的水循环结构进行了解析,即农村生活、城镇生活与发达城市生活用水单元;通过对国内外生活用水系统的调研,从通量、结构、质量等方面归纳了生活水循环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活水循环的调控目标,并对基于水质水量耦合的多元优化调控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浅析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黄河水资源的特点与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缺水形势严峻、部分地区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中游干流河段水库调节能力不足、水资源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等主要问题,探讨了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点及其该系统对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影响、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以及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水生态保护三大保障体系中,松辽流域水利应搞好洪减洪灾保障体系、人给保障体系、水生态和环境保护体系的规划和实施,同时要按照“依法管水,统一管理,规划先行,科技第一”的原则做好流域水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莱茵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经验对长江中下游综合治理的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欧洲莱茵河流域近 5 0年的综合治理经验 ,尤其是近 10年相继开展的一系列流域管理行动计划的成果 ,介绍莱茵河从传统的单一流域水管理向以生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综合管理转变过程 ,即流域有关国家跨国协调的经验 ,流域内各国为共同治理莱茵河签署的控制化学污染公约、控制氯化物污染公约、防治热污染公约、2 0 0 0年行动计划、洪水管理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协定 ,由此展望莱茵河流域可持续管理的未来。建议我国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尽快采用严格的欧洲环境管理标准 ,严密监测 ,强化监督 ,依法治理。  相似文献   

14.
长江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前长江水质总体尚好 ,但是局部水域污染严重 ,以有机物污染为主。当前长江流域水污染的主要特点为 :江河水污染特别是干流近岸水域污染未能得到遏制 ;流域内地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白色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 ;非点源污染问题不应忽视。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角度分别对城市发展、工业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水环境问题识别其影响 ,提出实现长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统一进行流域的整体环境保护规划 ,重点处理各个区域间的矛盾 ,尽最大可能满足各个区域对环保和供水等的要求 ,同时要进行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投资体制、水价政策的改革 ,并根据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制定 2 1世纪的长江水战略 ,以促进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应对流域性水污染事件是国家防控突发环境事件的重点。通过对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实例的系统性分析,提出了科学应对流域水污染事件的基本对策及工作框架,对有效预防和科学应对流域水污染事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管理模式是提高水资源动态管理的有效方式,为水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针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探讨了基于生态需水、水权框架、模拟模型和水资源信息系统的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展望了未来流域水资源发展方向。指出在未来应加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资源污染研究,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管理和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流域集成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7.
GEF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知识管理系统是GEF海河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信息的存储、管理和共享交换中心;利用先进的3S(GIS/RS/GPS)和IT技术,建设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知识共享平台,实现海河流域水利与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以遥感监测ET为管理措施、水功能区为管理单元、水权为管理核心、模型为支撑工具、取水许可与排污许可为控制手段,构建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设为加强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促进各级水行政管理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改善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月中旬以来,黄河干流潼关—小浪底河段遭受严重污染,龙门以下河段水质均超过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CODCr,污染物主要来自渭河、汾河、涑水河等支流及入黄排污口。造成这次污染的原因除黄河流量小等自然因素外,还有流域内各省(区)水污染防治不力、污染治理严重滞后等人为因素。这次污染严重影响了沿黄城市生活和生产供水。因此,建议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加强黄河水资源保护法规建设,将黄河列入全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点,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9.
流域视角下京津冀水污染协同治理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  牛桂敏 《人民长江》2019,50(9):6-12
京津冀协同治理水污染是海河流域建设的核心与立足点,探寻三地联防、联控、联治措施与协同机制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在系统梳理三地分治水污染的局限性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扎实区域协同、迈向流域共治"的流域化治理理念。通过剖析海河流域治理瓶颈,发现瓶颈主要在于: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水资源压力,流域权威机构和顶层立法缺失的管理矛盾,以及局部性工程和阶段性补偿的治理局限。针对上述问题,从流域资源保障、管理机制和治理模式方面提出一体化实现路径,即从统筹配置水资源量、制定流域水环境目标、重塑流域管理机构、确立统一流域法体系、发展一体化治理模式、深化多元长效补偿机制6个方面,解决跨区域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合作不彻底的问题。流域一体化理念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可为海河及类似跨界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体制创新是水污染防治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实行分部门负责制.在各级政府部门职责分工中存在明显的职能不清和职能交叉的现象: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地方政府的分散管理。而现行的流域机构不能完成艰巨的水污染防治任务.必须重新塑造。新型的流域管理机构应该是流域管理委员会加执行机构的双层体制。流域管理委员会是在流域内部生长起来的,流域内各级政府对其有较高的认同感,同时,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极大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