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从白洋淀的历史、现状出发,分析了导致白洋淀生态恶化的原因:上游水土严重流失,淀区湖盆淤积变浅;水资源严重匮乏,入淀河流多数断流;淀区水质受到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提出实现生态白洋淀的途径:将生态水利的观点贯穿白洋淀水环境治理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实现淀区的人水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水质监测是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水环境评价提供重要的参数指标信息,利用卫星遥感手段进行水质监测具有大范围、长时序、低成本、周期性、快速、动态监测等优势,利用哨兵2号多光谱卫星遥感数据,结合白洋淀淀区水质国控断面实测数据,对白洋淀淀区的水质参数进行定量反演,获取淀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4种参数的空间分布图,掌握白洋淀水质整体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少量的水质实测数据,建立遥感水质参数反演模型,可以快速获取淀区水质连续空间分布图,并依据未来近10 d内的哨兵2号影像,预测淀区水质情况,通过模型精度验证可知,该方法可以取得较高的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3.
白洋淀非点源污染的生态工程技术控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由于它具有丰富的物产和多种生态服务,被誉为“华北明珠”和“华北之肾”。从2003年水质监测结果来看,白洋淀的大部分水域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TP、TN和NH3-N。通过对污染源的实地调查,发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白洋淀污染的主要原因。由此看来,除继续加强主要工业污染源控制外,如何实施区域环境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是控制淀区污染的主要途径。在分析调查和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生态施肥技术、水土保持技术、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生态缓冲带和湿地生态系统等源头和径流控制措施来控制白洋淀的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水质时空变化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芳 《河北水利》2011,(2):24-24,43
白洋淀淀区主要在保定市安新县境内,一部分在沧州市,是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汇水形成的。淀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汇集了南、西、北3面的唐河、府河、漕河、拒马河等9条河流来水,淀水自东面经赵王新河、大清河汇入海河。白洋淀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上游区污染最为严重,安新桥、大张庄、王家寨一带水质常年劣于V类,而下游圈头、前塘一带水质稍好,能达到Ⅳ类水标准,另外,水质季节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5.
白洋淀水环境承载能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华北最大淡水湖的白洋淀,素有"华北明珠"之称,具有沼泽和水域等生态系统.通过对白洋淀水量、水质平衡分析,建立水质模型,对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计算,提出白洋淀水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白洋淀水位调控是恢复淀区水面面积、保护白洋淀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主要手段。通过分析白洋淀历史水位变化规律,综合考虑白洋淀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功能定位,提出白洋淀生态水位过程调控目标,核算不同来水情景不同水位调控目标下的生态需水量,提出未来不同情景的外调水补水量建议,为白洋淀生态补水过程决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引岳济淀对白洋淀水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朝华  吕丹彤 《海河水利》2005,(2):24-25,27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对调节区域气候、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连年干旱,白洋淀面临干淀的危险。引岳济淀生态应急补水工程,不但解决了干淀危机,同时改善了淀区水质,使生态环境得到部分恢复。以实际监测资料为依据,分别对引岳前后白洋淀水质状况进行分析,阐述了引岳济淀对白洋淀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并提出白洋淀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白洋淀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防洪减灾等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水质污染对白洋淀生态经济和周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白洋淀水资源短缺和污染根源的分析,就如何加快恢复白洋淀的生态建设,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实现白洋淀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引岳济淀工程从2003年12月28日开工,到今年2月16日完成。从3月1日起,从岳城水库引水入白洋淀。目前,白洋淀累计入淀水量超过1亿多m3,水域面积由3个月前的31km2扩大到100km2,水位从原来的不足5.8m上升到7m以上,超过了生态水位,动植物资源开始恢复,渔业、旅游业逐渐升温。这是华北地区首次进行生态调水,也是白洋淀首次跨水系调水。据水质监测部门监测,入淀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这对白洋淀降低污染程度,发挥生态功能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淀区植被繁茂,凫飞鱼跃,生机重现。“五一”黄金周期间,白洋淀景区共接待游客11万人次。引岳入淀使白洋淀水…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著名的淡水浅湖型湿地白洋淀,素有"华北明珠"之美誉。但是近年来,受入淀水量锐减和水域污染严重等因素影响,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生命受到巨大威胁。笔者分析认为,白洋淀对维持流域防洪保安和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流域、跨流域调水的白洋淀水量供给保障系统和白洋淀水污染防治体系,使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始终保持健康生命。  相似文献   

11.
南四湖水域环境现状及生态管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四湖水域环境的现状及面临的水资源严重短缺、污染严重、围湖造田与湖区淤积加重等环境问题,提出了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为契机,结合控水、用水、养水,实现湖区水域环境生态管理的方法与对策.即依据湖区水资源承载容量,优化工农业结构与控制适度发展规模相结合;以节水理念与技术为核心,实现湖区水资源科学利用与污染防治并举;以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为指导,实现湖区调水与水资源的科学养护相统一。  相似文献   

12.
控制滇池生态环境的关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滇池水污染、生态恶化 ,近 10年综合治理仍未能逆转。认为导致滇池生态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入湖污染物量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 ,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 ;二是城市发展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 ,难以保证生态环境用水 ;三是滇池逐步演化成半封闭湖泊 ,加上数十年污染负荷剧增 ,加速了生态环境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进程。改善滇池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有 :综合治理 ,有效控制污染物 ;引水济昆 ,缓解流域水资源匮乏 ,从根本上提高滇池流域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叶寿仁  孙文龙 《中国水利》2000,(10):20-21,7
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太湖流域的水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防洪标准的提高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刀菜,水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日趋严重、水资源管理无序。解决问题的对策是进一步完善防洪除涝设备、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体制,并建立太湖流域水调度管理中心,实现太湖流域水利现代化,使太湖流域水利与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水生生物环境诊断(AOD)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一种新型的毒性试验方法——水生生物环境诊断(AOD)技术,该方法将冷冻浓缩和生物测试技术有机地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低毒性水体的毒性测试问题。应用本项技术以红鳍鱼为受试生物,分别对湖北武汉马伧湖、墨水湖、广东深圳河、长江干流寸滩等几个断面、丹江口水库白河、丹江河口、老灌河等不同水体进行AOD测试,所得48hr-LC\-50结果与实际水质状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97~2006年的水质监测结果,选用4个主要污染指标,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瓜径港近10年来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瓜径港水质在这10年来基本呈恶化趋势,导致污染加重的主要因子是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主要原因是太湖流域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猛增,用水量和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多,尤其是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化肥、农药的使用和过量水产养殖也是水环境恶化另一原因。预计未来随着经济发展,瓜径港水体污染还会加重,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污水排污量和建立完善污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6.
太湖出入湖水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年沿太湖历年巡测线进行了4次水文、水质同步监测,共有139条河道参加评价,有水文,水质监测项目38个,评价中水质采用五级水标准,选用pH值等18项指标和为评价参数,评价结果表明,入太湖水质污染主要以有机污染为主,出湖污染主要在江苏湖东段,占总量的60%,因此,保护好太湖水质必须控制和减少入湖污染物量,加强污染源治理,限制污染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苏州市相城区水环境状况及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苏州市相城区主要入阳澄湖(水源型湖泊)河道的水质现状,发现各水体水质均超出相应的标准限值,主要污染成因为:面源污染源强大,污水集中处理率偏低,水利工程破坏了天然的水力联系,工业企业布局散乱等。针对该区水环境形势的紧迫性,提出了面源控制、工业生态改造、污水处理、引水冲污、两湖强制性保护等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白洋淀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流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干旱化的影响,白洋淀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通过对白洋淀湖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并运用与湖泊富营养化关系最为密切的Chla、TN、TP、CODMn和SD作为评价参数,采用综合营养指数法确定湖水营养类型。湖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表明,白洋淀为重碳酸类钠组Ⅱ型水的偏碱性湖泊,综合营养指数法确定湖水为中-富营养级湖泊水体。主成分分析法结果显示,湖泊污染的主要因子是TP。借助硅藻及其组合分析了湖泊富营养化状况,发现白洋淀硅藻属种以耐营养种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meneghiniana(20.43%)和Cyclostephanos tholiformis(25.40%)为组合特征,表明湖泊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环境状况堪忧。  相似文献   

19.
变化环境下滇池污染具有一些新特点,如污染源数量逐渐增多,情况更加复杂;点源污染程度加重,面源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物入湖过程发生变化;水体环境演变情况趋于复杂化;过程控制难度加大。滇池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昆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深入分析了滇池污染源、水质及其演变、污染成因、治理现状和现阶段治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滇池治理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工业结构以减少污染,提出了整个流域、全过程、综合治理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如综合治理、内源污染疏浚、生态修复、跨流域调水、公众参与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白洋淀气候变化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5年-2010年白洋淀地区气象数据及生态资料,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期为白洋淀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近56年来,白洋淀地区的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在2007年达到最高值,而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1996年以后的降水量均低于56年的平均降水量。白洋淀地区降水量和年最高水位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平均气温和水域面积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水位、水域面积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了白洋淀水质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