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旱灾频繁的国家,为战胜干旱,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旱灾得到了很大遏制。抗旱服务组织作为抗旱减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多年的抗旱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2.
对抗旱工作中常用术语概念的分析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多年防汛抗旱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抗旱工作中常用的干旱、旱情、旱灾、抗旱等概念进行了深入阐述,探索出了一个相对严谨的干旱基本概念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抗旱指标体系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干旱问题的易发性、持续性、广泛性和危害性,决定了解决干旱问题的复杂性和艰苦性,目前我国抵御干旱的能力还不够强,提高抗旱能力任重道远。在抗旱过程中,必须重视干旱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应对干旱是一项社会性工作。  相似文献   

4.
国际干旱管理进展简述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回顾干旱与旱灾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的若干干旱指标、管理模式与政策法规作了简述。国际干旱管理的总趋势是由过去被动的应急抗旱和危机管理模式向主动的风险管理转变。通过归纳国际几种不同的典型干旱管理模式和部分法规细则,本文提出我国欲走科学化的干旱管理道路须制定明确的干旱管理目标与量化标准,须维持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与可持续能力,切实恢复和保护地下水、将地下水作为抗旱战略储备物资,走量化管理之路。国务院近期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为我国抗旱工作的法制化奠定了基础。国际上一些干旱管理法规的实施细则对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法规建设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升高,严重威胁群众饮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干旱,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升我国的抗旱减灾综合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期特别推出"抗旱减灾专题",一方面反映来自抗旱一线的声音,另一方面反映各地落实《全国抗旱规划》的情况和应对干旱的做法,以期为各地抗旱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2005年5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全预案共7章41节,总括了防汛抗旱工作的体制、机制和预警、应急、保障、善后等各个主要环节,提供了分级操作的准则和规范。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在应对洪涝干旱等突发自然灾害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决策更加科学化,也是我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国家加快抗旱立法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灾是影响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兴修了大批水利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抗旱斗争,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变化,我国干旱缺水的形势日益严峻,旱灾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影响的领域不断扩大,同时,长期抗旱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体制、制度性的障碍也显露出来,抗旱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依法抗旱,提高抗旱工作水平已成为新时期抗旱工作的基本方略,尽快通过抗旱立法来加强抗旱工作,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介绍关于城市干旱的概念、指标理论;针对干旱这种自然灾害,以黑龙江省为例,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建立了干旱抗旱预案模型,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抗旱方案,并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给出了黑龙江省的抗旱措施。根据供需平衡分析给出不同干旱等级的具体抗旱措施。对城市干旱抗旱提出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和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北水利》2000,(2):14-14
近几年来 ,位于黑龙港流域的东光县持续干旱 ,尤其是1997年以来基本上没下过一场透雨 ,干旱成为我县农业生产的极大威胁。为此 ,全县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搞抗旱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领导重视 ,全力支持水利工作面对东光县严重干旱的实际情况 ,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抗旱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重点牢牢地抓住不放 ,一是将抗旱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县里召开的三干会、党代会、人代会、政府全会等重要会议 ,都把抗旱工作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充分阐述 ,提出具体要求 ,增强各级干部抗旱的责任感。二是成立组织 ,落实责…  相似文献   

10.
我区是一个贫困山区。继去年遭受特大旱灾,今春又长期干旱。面对持续发展的干旱,我们在省抗旱办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全区上下动员,把抗旱救灾作为抓大事、抓落实的重点,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打抗旱救灾攻坚战,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干旱灾害呈上升趋势情况,提出了增强科技意识、加快体制改革、加大资金投入、防旱与防汛并重、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与管理并重、田间工程与骨干工程并重、重视非水利抗旱措施以及发展旱灾保险事业等。防御干旱灾害的十大策略,对政府部门和水利部门做好防旱抗旱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赵呜骥 《中国水利》1998,(4):13-13,12
1997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干旱严重,受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对农业生产影响之严重,为几十年来所罕见。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旱情仍在发展,尤其北方地区干旱缺水的局面仍然严峻。为了夺取今年夏粮丰收,各地正在紧急行动,采取一切措施,加大防旱抗旱工作的力度。由于地表水的大量减少,各地都把打井作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的一项主要措施,一个打井热潮正在  相似文献   

13.
从新疆抗旱工作谈江西抗旱对策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学习考察新疆抗旱工作的经验,分析了江西干旱的主要特点,并提出江西抗旱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月8日,水利部正式颁布实施《干旱灾害等级标准》(SL663—2014)(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干旱灾害评估和等级划分的技术标准,为科学解决干旱灾害评估问题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推进我国干旱灾害评估工作的规范化、进一步提升抗旱减灾管理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标准》的解读,使各地从事抗旱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了解《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指标,从而熟练地应用于干旱灾害评估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表明,吉林省干旱发生频率、干旱面积的旱灾损失均呈加快、加重的发展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①加强抗旱设施建设,增强抗旱减灾能力。②全面推广非工程抗旱技术措施;③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为抗旱减灾提供优质服务;④正确认识吉林省干旱缺水的基本规律,搞好抗旱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6.
关注     
《中国水利》2010,(5):I0002-I0003
回良玉赴云南考察指导抗旱救灾 强调把抗旱救灾保民生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云南发生60年一遇特大干旱,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2月24--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赴云南省考察指导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工作,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看望慰问灾区各族干部群众。他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严重旱情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黑河市旱灾成因分析及抗旱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黑河市干旱发生的现实性,主客观原因及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抗旱及推广节水灌溉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水利事业波澜壮阔的70年。作为基础产业,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洪抗旱作为水利的重要工作,70年来通过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国的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暴雨洪水防范能力也显著提升,旱区供水基本得到了有效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梳理分析了1950—2018年洪涝、干旱、山洪、台风灾害基本情况,总结了防洪抗旱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体系及科学技术在防洪抗旱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70年防洪抗旱减灾成效,用数据说明了水利建设特别是防洪抗旱减灾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保障作用,为今后我国水旱灾害防御和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22年江苏省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形成夏秋冬三季连旱。基于江苏省长江流域汛期降雨量和特征水位资料,详细分析了2022年7月以来高温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复盘了抗旱保供措施。利用气象、水文相关参数和区域干旱过程的分析,对旱情进行了监测和评估。通过对抗旱救灾的调度决策及防御措施进行准确、及时、全面跟踪,提出了以完善工程体系、提升预警预报、开展精准调度、建设水文站网为重点的抗旱保供工作改进方向,为抗旱工作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林州市是我国干旱严重的县区,历史上主要自然灾害就是"旱",有"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写照。因此抗旱工作是防汛抗旱的主要工作,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改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则是工作之重。借此《全国抗旱规划》的时机落实好我市抗旱规划项目的任务,将有利于缓解林州市干旱严重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