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顺利进行和二期围堰的安全渡汛提供三峡区间降水的基本情况,利用1965~1989年三峡区间34个雨量站逐日降水量资料,计算了单站和区间的年、月、日多年平均降水量和面雨量,分析了年降水和暴雨的地区分布及时间分布特点,初步揭示的三峡区间降水的基本特征是:三峡区间平均年面雨量为1250mm,是长江流域多雨区和多暴雨区之一;年降水量和暴雨的年内分配呈双峰型,前峰出现在7月,后峰出现在9月;秋季可出现量级大、持续时间长的暴雨;11月上旬,三峡区间多年平均旬面雨深为25.6mm,无面暴雨出现,三斗坪坝区多年平均日降水量≥10mm的天数很少,仅为1d。计算了4月、5月和6~9月的24h和3d三峡区间面暴雨频率,为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安全渡汛和施工安排提供降水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中游典型支流汛期降雨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选取黄河流域中游5条典型支流,基于74个雨量站点1980—2009年的日降雨数据和汛期降雨摘要数据(1~5h精度),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突变检验方法分析研究区域内的汛期降雨特性变化。将次降雨按照场次雨量分级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按照场次平均雨强分级为低雨强、中雨强和高雨强降雨,统计各级别的雨量、雨强、频次及历时等,综合探讨不同级别的降雨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区域内汛期降雨总量有略微的增加,而雨强大幅减少;小雨、低雨强降雨的雨型转变明显,暴雨、高雨强降雨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弱。本文对于理解以超渗产流为主的黄土高原区的产流模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出现的地区之一,对长江流域暴雨雨型特征演变的研究,可以为流域内城市防洪排涝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70—2020年间长江流域11个典型城市站点的逐小时降雨观测资料,筛选场次暴雨后利用累计雨量历时曲线和模糊识别法识别暴雨雨型,采用Mann-Kendall方法对单峰型暴雨雨峰系数和占比进行趋势检测,并对不同历时暴雨分组后进行雨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典型城市中的单峰型暴雨出现频次占85%,平均型和双峰型出现较少;单峰型暴雨的前期集中型最多,占50%,中期集中型和后期集中型次之。②短历时(1~6 h)暴雨的雨峰占比达到70%,长历时(13~24 h)和超长历时(24 h以上)的雨峰占比分别只有28%和17%。最大小时雨强主导了短历时暴雨的特征,对长历时暴雨来说,降雨的持续性是总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从上游到下游,暴雨的雨峰系数逐渐增大,峰现时间逐渐向后推移,长历时和超长历时暴雨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2016年黄河十大孔兑及河龙区间降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9,(3):11-15
利用2016年黄河上游十大孔兑区域及中游河龙区间305个雨量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将降水分为中雨、大雨、暴雨和大暴雨等量级,分析了2016年河龙区间及十大孔兑年降水量和不同量级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对比情况。结果表明:①2016年研究区面平均降水量为622.1 mm,为1966年以来最大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中雨、暴雨、大暴雨雨量分别为454.7、452.5、131.5、53.4 mm,均为1966年以来最大值;大雨雨量为249.8 mm,为仅次于2013年的第二大值。②2016年研究区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以及不同量级降雨量均较多年均值偏丰,其中量级降水量偏丰程度更大。③降水量较大的区域集中在河龙区间中北部,大暴雨主要集中在秃尾河、佳芦河及其黄河对岸的区域,以及吴堡水文站附近区域和十大孔兑中的西柳沟和罕台川。  相似文献   

5.
基于西安市1961~2011年共51年分钟自记雨量资料,以5a为间隔分段统计了各段年均降雨量及降雨日数、大雨量及大雨日数、暴雨量及暴雨日数和设计降雨强度,运用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和线性趋势法分析了西安市降雨模式变化。结果表明自2005年后年均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均减少,降雨日数减少幅度更大,而大雨和暴雨日数及其雨量均增加,雨量增加幅度更大,表明降雨、大到暴雨集中度增加,2005年以后大雨和暴雨发生频次更高;同一强度降雨的重现期在2005年后较小,同一重现期的降雨在2005年后雨强更大,在2005~2009年段在重现期为1~5a的降雨中各历时强度均达到最大,结合气候变化及城市化分析了西安市降雨模式变化的原因;讨论了在气候变化和降雨模式变化条件下,以降雨历史资料为基础推求降雨强度公式,设计雨水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与城市内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2016年夏季,长江流域暴雨过程频繁,数值模式预报在防汛预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回顾了2016年6~7月长江流域的降雨过程,对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运行的WRF模型、中国气象局T639模式、欧洲中心细网格降雨预报、日本气象厅数值模型降雨预报与降雨实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选取了一次典型强降雨过程进行个例分析,比较了多种数值模式对长江流域分区面雨量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长江流域26个分区的预报评分差别较大,区间越小,TS评分越低。总体而言,分辨率较高的ECMWF和WRF模式对强降雨过程的模拟较为精确,尤其是ECMWF的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极端降雨事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国的极端降水进行了研究,但对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的研究多集中在日时间尺度强降水事件,从不同子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入手的研究较少。利用1961~2017年长江流域各子流域面雨量资料,根据面雨量的分布曲线确定长江流域各子流域极端降雨事件判断的阈值,得到各子流域极端降雨年份,分析极端降雨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子流域间极端事件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①20世纪60年代长江上游极端多雨事件频发,70年代以全流域极端少雨为主,80年代极端多雨事件中心转移至长江中下游,90年代长江上游变为极端少雨事件中心,2000年以来,长江流域处在由少雨向多雨转变的年代际背景中。②当子流域发生极端少雨事件时,流域其他流域大部也是以降雨偏少为主,空间的一致性较好。但是子流域发生极端多雨事件时,存在大部分地区少雨的情况,会出现旱涝并存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高琦  徐明  李武阶  牛奔 《人民长江》2013,44(13):14-17
为满足长江流域水文气象预报服务需要,利用2001~2011年气象站点逐日雨量实况资料,以长江上游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宜宾至重庆、干流重庆至万县、干流万县至宜昌流域强降水面雨量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频次分布、极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六大流域强降水面雨量出现频次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冬季频次几乎为零,夏季频次最多,春季猛增,秋季陡降;不同流域强降水面雨量等级分布差异较大、极值分布差异明显;重庆至万县、万县至宜昌两个流域月极大值明显大于其他流域,岷沱江流域月极大值明显小于其他流域。  相似文献   

9.
降雨模拟洪水预报是在降水未发生或发生初期,根据天气形势进行河道洪水估报,根据气象预报未来可能发生的降雨过程、量级.文中根据大洋河流域当前土壤前期影响雨量情况,选取流域的典型暴雨洪水制作单位线,根据降雨预报的不同量级区间,选用典型暴雨过程进行比例分配模拟降雨过程,并选取典型洪水单位线进行未来可能发生暴雨洪水的过程推求.预报其洪峰流量及洪峰可能发生的时间,为防汛决策提供更长的洪水预见期.  相似文献   

10.
强降水是导致流域洪涝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流域强降水特征有助于提升对洪涝风险的认识。从水文气象角度,利用太湖流域1991—2020年30年面雨量资料,研究强降水(日面雨量≥20 mm)特征,统计强降水日数年变化、日数月分布、出现频次及极端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产生极端降水的影响天气系统,探讨流域旱涝与总雨量和平均日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强降水日数年际差异明显,年平均强降水日数为14.9 d;强降水集中出现在6—8月;超过80%的雨强频次分布集中在20~40 mm段,而60 mm以上的频次只占总数的6%。各个水利分区极端降水均超过120 mm,最近10年相比过去20年的极端性增加显著。面雨量极值排名前11次均超过70 mm,为台风或者准静止锋影响。出现极端最大降雨和当年强降水总雨量的大小并不直接相关。强降水降雨总量呈上升趋势,而平均日雨量没有明显趋势。强降水总雨量大小和平均日雨量大小和旱涝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1.
周瑾 《人民长江》1996,27(8):17-18
三峡区间是长江多暴雨的地区之一,作好三峡区间短期暴雨预报对三峡工程建设、葛洲坝工程的运行调度及长江中下游安全渡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1970~1989年20年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暴雨的年际变化、月、旬的分布特征、暴雨集中出现的时间、持续情况及日暴雨的最大值等。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产生三峡区间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副热带高压与三峡区间暴雨的关系、500hpa高度场、西风槽、西南涡、冷空气、低空急流及水汽输送等进行了全面研究。总结出三峡区间暴雨的短期预报方法及预报流程图,以利今后实际作业预报应用并为三峡区间暴雨预报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提供因子和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从气象学角度揭示中小洪水的形成机理,将降雨与中小洪水结合起来展开分析。利用1981~2012年国家气象站逐日雨量和长江上游主要河段及干支流控制站日平均流量资料,结合三峡水库调度运行特征,采用自定义条件筛选出了长江上游中小洪水过程,并从中小洪水的分布特征、雨洪特征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定义筛选条件合理可行;中小洪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洪水主要集中在6~9月的汛期,三峡水库消落期无中小洪水出现;6个流域(区间)6月中小洪水过程平均面雨量自西向东增加。  相似文献   

13.
准确、及时的水文气象预报是水库优化调度的基础。三峡水库建成后,库区水文水力学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江委水文局预报中心在原来长江上游中期预报基础上不断改进与创新,设计了基于多种模式数值预报的长江上游分区中期面雨量预报模型,在三峡水库入库流量预报方案中引进了MIKE11水力学预报模型。基于长江委水文局2010~2017年发布的分区面雨量预报和三峡水库中期入库流量预报成果,分析了面雨量和三峡入库流量预报精度以及预报误差出现的可能原因,并对未来中期水文气象预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针对仅具有少量雨洪配套资料(成灾或未成灾)的山丘区小流域,提出利用降雨~水位关系确定山洪灾害临界雨量预警指标的降雨~水位关系推估法,指标以区间形式表示。基于地区暴雨递减指数的浮动区间,通过常用的水位流量反推法确定各预警时段的临界雨量区间,并利用此临界雨量区间分析评价降雨~水位关系推估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经甘肃省肃州区某防灾对象实例验证表明,降雨~水位关系推估法方法简单、结果可靠,为临界雨量预警指标的确定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侵蚀性降雨分类及植被类型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各类侵蚀性降雨及不同植被类型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家沟流域布设的乔木林、灌木林、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和农作物等5种径流小区2014—2018年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侵蚀性降雨发生在5—9月,其中8月的侵蚀性降雨量及其产生的径流模数、侵蚀模数最大;可把侵蚀性降雨分为中雨量小雨强、中雨量大雨强、大雨量中雨强、大雨量超大雨强、暴雨量超大雨强等5种类型,出现的频率分别为42.85%、34.29%、14.29%、5.71%、2.86%;径流模数与侵蚀性降雨量、最大30 min雨强呈极显著相关,与降雨时长、平均雨强呈显著相关;产沙模数与侵蚀性降雨量、最大30 min雨强、平均雨强、降雨时长呈极显著相关,降雨量大且强度高的降雨是产生强烈侵蚀的主要动力来源;不同植被类型对产流产沙的调节作用差异较大,在大雨量情况下地表覆盖程度对产流产沙影响较大,地表覆盖度较高、对地表扰动小的林地和天然草地产沙模数较小,人工草地和农地因施肥、除草、收割等对地表扰动大且导致地表裸露时间长而产沙模数较大。  相似文献   

16.
降雨是导致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但是由于东北地区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地形地貌复杂,东北地区灾害性降雨的形式特点及时空分布规律也不相同。根据东北地区降雨的情况,初步统计分析灾害性降雨类型如下:类型一,阴雨连绵,暴雨叠加型此类致灾降雨类型是东北地区的一种常见的多发型。其特点是天气系统复杂多变,影响范围广,雨量大,雨期长,雨期内常夹有一场或多场大雨、暴雨,多发生在夏季季风盛行时期。特别是东北平原地区与四周山区相连,常在同一雨区笼罩之下,各主要支流同时出现洪峰,下游河道泄流能力又不足,堤防标准较低,同时平原…  相似文献   

17.
河口镇--龙门区间降雨径流关系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辅成 《人民黄河》2006,28(4):24-25
对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20世纪70年代以来降雨径流关系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中雨、小雨时。水土保持作用可能对入黄径流量的减小起一定作用,但当遭遇大雨、暴雨时,则水土保持的作用将很小或不起作用。而近期河口镇—龙门区间大雨出现几率较前期减小26.2%,暴雨出现几率较前期减小53.7%,因此近期径流量减小的原因,不应单纯是水土保持作用的影响,降雨量的变化是主要原因,故在进行降雨径流关系“一致性处理”时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83年汛期的水、雨情基本特点是:降雨次数频繁,雨量偏丰,强度不大。从降雨的时间分布看,前期(7~8月)大部降雨较常年偏少,后期(9~10月)降雨普遍偏多;从地区分布看,山陕区间降雨明显偏少,渭河中下游明显偏多。这样的降雨情况,造成今年水多、沙少、中常洪水持续时间长,尤其入秋后4000秒立米左右流量持续达40天,三门峡库区和黄河下游河道发生较大幅度的冲刷。  相似文献   

19.
邱辉  范维  王乐 《人民长江》2023,(11):51-59
为探明不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汉江流域降水的预报效果,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德国气象局(GERMAN)、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日本气象厅(JMA)与中国国家气象局的GRAPES数值模式,分析了汉江流域面雨量的分布特征,并利用TS评分检验了多种数值模式对汉江流域不同分区、季节、量级的面雨量预报效果,提出了多模式降水预报集成应用方案。结果表明:汉江流域各分区中,皇庄以下区间出现大雨及以上量级强降水次数最多且强度最大,白河-丹江口区间的次数最少且强度最弱。各模式中,GERMAN模式对汉江流域面雨量的预报效果整体最好,其次为ECMWF模式,再次为NCEP模式,而JMA和GRAPES模式相对较差。不同季节中,模式预报在主汛期的降水预报效果整体最好,其次为秋汛期,枯季相对较差;其中,秋汛期的空报率和漏报率相对较低,主汛期的漏报率相对较高。采用动态加权的方法对多模式预报产品进行集成,发现集成预报可以综合各模式预报信息,其预报效果在各模式中位于前列。  相似文献   

20.
2020年8月上中旬大汶河流域连降暴雨、大暴雨,导致大汶河出现连续性洪水。本文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对大汶口水文站的降雨、雨强、前期影响雨量、洪峰、径流系数进行了分析,对比了4场洪水产流的差异,与历史洪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场洪水的径流系数依次增大,前期影响雨量和降雨强度是两场洪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明晰了暴雨洪水时空演变规律,对指导防汛抗洪减灾、提高雨洪资源的利用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