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江堰灌区惠及成都平原及川巾丘陵地区共7市37县(市、区),实灌面积68.4万hm2,是四川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地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都江堰灌区要为四川国民经济发展朱大梁,必须加强灌区体制改革,不断地推动灌区的发展。都江堰灌区管理模式在历史上就是“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但是以前的群管组织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协会组织,不适应现代用水管理的要求。2002年4月,都江堰灌区在人民渠第二管理处成立了第一个农民用水户协会——白果、宝文支渠委员会。截至2006年11月,灌区共建成80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分会和联管委员会。通过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进了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灌区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对加强灌区用水管理、促进节约用水、推动穗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解决了主体“缺位”问题。成立协会后,对辖区内水利工程、用水、收费由农民自我决策、自治管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2006年,刘家沟斗渠在用水高峰期两处填方垮了50多m,灌田协会立即组织抢险,受益村组60余人自发拿出编织袋等抢险材料,不计报酬投入抢险,仅12小时就保证了渠道通畅。  相似文献   

2.
谢学军 《四川水利》2002,23(3):31-32
都江堰灌区是中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灌区,灌区工程正在进行大规模改造。文中就灌区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灌区工程的发展与管理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都江堰灌区是"天府之国"最富饶的区域,也是我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带,但仍然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根据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示范建设的实践,指出了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总体框架和目标,总结了示范区建设取得的经验,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翊 《中国水利》2006,(11):57-58
通过对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状况的分析,提出都江堰灌区实行准流域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即在尽量减少水资源消耗的同时,追求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其准流域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对都江堰灌区的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5.
韩华  朱万源 《成都水利》2000,(2):22-25,33
李水灌溉是灌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对都江堰灌区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必然性和发展思路,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可行性。节水灌溉完全可以实现再造一个都江堰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都江堰灌区用水者协会的发展状况,通过比较用水者协会在建设规模、机构设置、灌区管理、协会运营等方面的异同点,分析用水者协会自成立以来的成效和不足,提出都江堰灌区进一步深化和推广用水者协会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玲 《成都水利》2003,(2):54-55
结合都江堰灌区水利管理调度自动化的内涵,及灌区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阐述开发都江堰灌区多媒体仿真系统的必要性,并对开发它的构想做出大概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范明 《成都水利》2003,(4):37-39
都江堰灌区是中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灌区。防洪减灾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历代均非常砸视。郡江堰灌区幅员广、受益区域大,做好都江堰灌区的防洪工作,对灌区乃至全省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都江堰灌区汛期来水集中,加之周边山区和平原灌区区间降雨量大、集中的特点,给灌区防汛工作带来r极大的困难。本文从介绍灌区概况入手,详细分析了灌区各种水源情况及洪水形成原因,就灌区的防汛:丁=作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状况,对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供水保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灌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建设现代生态灌区,提高都江堰灌区水资源保障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彭世彰 《中国水利》2004,(18):29-29
目前,都江堰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集灌溉、城镇供水、防洪、发电、水产、养殖、种植、旅游、环保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型特大灌区.但是,随着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扩大到100万hm2,以及周边环境的不断改变,灌区发展中将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岷江来水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灌区工程配套不足,老化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资源配置手段落后,供水价格偏低,用水浪费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