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4,(2):45-48
为合理评价黄河下游河道健康状况,将可变模糊识别方法引入河道健康评价中,并以二元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黄河下游河道1986—2005年各河段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河段来看,花园口—高村河段的河道健康状况优于其他河段;从时段来看,1986—1999年黄河下游河道健康状况整体呈现下滑趋势,而2000—2005年则处于逐步恢复时期。总的来说,黄河下游河道各河段从2003年开始基本恢复到亚健康水平,整体趋于好转之中。将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及经典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可变模糊识别在河道健康评价中能准确反映河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深化入海河流感潮河道的健康评价研究,根据感潮河道水文、水环境及水生态特点,建立包括河流形态、水文、水质、咸潮入侵、生物和社会服务功能等6方面12个具体评价指标的感潮河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河道分段与全河道综合的解决长河道自然特征与社会功能空间差异问题的评价方法,并以闽江下游河道为例进行健康评价。闽江下游河道可以分为水口坝下-分流口段、分流口-洪山桥(北港)段、洪山桥-汇流口(北港)段、分流口-汇流口(南港)和汇流口-闽江口段等5个河段,除了分流口-汇流口(南港)河段健康状态为亚病态,其他河段为一般,闽江下游河道总体健康状态为一般。基于分段-综合河流健康评价模型,获取河流健康等级标准及各河段健康状况,采用博弈论优化指标的组合权重,可降低因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从水文完整性、化学完整性、形态结构完整性、生物完整性及社会服务功能5个准则层出发,构建了渭河流域甘肃段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的组合赋权法和模糊物元可拓模型计算河流健康状况评价等级,对渭河流域甘肃段河流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结合障碍诊断模型,分析了该研究区域河流健康突出问题。结果表明:2017—2019年渭河流域甘肃段干流河流健康等级均为亚健康状态,且呈现小幅好转趋势;5个准则层中化学完整性表现最差,流域治理应重点关注河流水质治理;评价河段的敏感度指标与水文、化学、生物完整性相关,是提高河流健康水平最有效的敏感因子。  相似文献   

4.
滦河下游河流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河流健康评价中诸多评价方法在指标权重确定方面存在困难的问题,应用改进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实现河流健康等级评价。该方法从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上进行分析,用新的数据标准化方法代替传统的数据标准化方法,克服了原始数据部分信息丢失的问题,用主成分贡献率作为评价权重,克服了主观赋权的人为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以滦河下游唐山地区8个河段为计算实例,得到所研究区段河流健康状况均为亚健康状况,其中玉田、丰润、滦县等区段的健康指标已经接近于不健康状况临界值。为此,建议应加强滦河下游河段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5.
温榆河生态河流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只侧重功利价值而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以温榆河为例,研究生态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河流健康状况的评价方法及各项表征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河流健康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评价标准;设计河流健康评价指标重要度比较调查表确定了评价权重-根据隶属度的计算方法,确定定量指标的隶属度;设计定性指标等级评价表,邀请专家根据定性指标评价等级标准,对研究区域河流健康状况进行打分,采用百分制统计法统计专家意见计算定性指标的隶属度矩阵;建立河流健康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温榆河河流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温榆河河流健康状况为亚健康,指出了温榆河生态健康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流健康评价中诸多评价方法在指标权重确定方面存在困难的问题,应用组合赋权模糊评价方法,实现河流健康等级评价。该方法将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来确定指标权重,并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河流健康评价,克服了单纯主观赋权的人为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以滦河下游唐山地区8个河段为计算实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得到所研究区段河流健康状况均为亚健康偏于不健康状况,与改进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受三峡水库蓄水拦沙影响,坝下游河道将发生长距离、长时期的调整,并引起河势调整、崩岸增加、枯水位下降、荆江三口分流减少等河道反应,需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介绍了国外关于均衡河流与优良河道形态的描述,引入传统五行系统观,分析了比降、流速、床沙、悬沙、水深5个因子的循环激励与制约关系,阐述了河流演变系统自动调整与再平衡过程。为应对河道反应,提出了河道整治与崩岸治理、水库优化调度、河道监测与分析研究等对策,探讨了河道治理原则和典型河段治理思路,建议采用护底加糙、口门改道、潜坝限流等整治措施,以期为坝下游河道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实测水沙、水位和河道断面等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变化、各河段冲淤变化、河道比降变化等情况。研究结果认为:小浪底水库建成以来尤其是实施调水调沙以后,黄河下游已由水少沙多、水沙搭配失调、河道持续淤积转变为来水特别是来沙大幅度减少、水沙搭配基本合理、河道持续发生冲刷;预估今后的来沙量不会比近10 a的来沙量有大的增加,河道将继续以冲刷为主的造床过程,直至达到新的冲淤基本平衡。在新的水沙条件下,建议将下游河道治理方略修改为"稳定主槽、平衡输沙,关注滩区、两岸引水和滞洪区",加快河道治理,并与水库群调控水沙等措施相互配合,以塑造出一条有利于泄洪、主槽稳定、平衡输沙、两岸自流引水及改善滩区、滞洪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新黄河。  相似文献   

9.
基于小浪底水库运用前后黄河下游窄河段的河道形态变化,利用MIKE11模型,对黄河下游艾山—泺口窄河段2000年、2003年、2013年洪水过程进行模拟。根据实测资料进行了河床糙率率定及模型检验,并分析不同年份洪水水位流量的变化、洪峰沿程折减以及洪水传播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进行调水调沙以后,黄河下游窄河段过流能力增强,河道对洪水的沿程削峰能力减弱,洪水传播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0.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其初步理论框架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体现终极目标的4个主要标志。该标志可以通过减少入黄泥沙措施的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黄河河口治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等途径得以实现。"三条黄河"建设是确保各条治理途径科学有效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塑槽输沙需水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保生  郑珊  李凌云 《水利学报》2012,43(5):594-601
本文从能量平衡原理出发分析了挟沙水流的能量耗散机理及水流塑槽和输沙能量的分配模式,河道水流能量的消耗主要用于塑槽和输沙两个方面,即一部分水流能量用来克服河床边界阻力,维持一定的河道主槽;另一部分则用于输送水流中挟带的泥沙,维持河道的输沙平衡。根据水流能量的这一分配模式,并结合水沙条件对平滩流量的累积影响作用,建立了塑槽输沙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将该方法用于黄河下游各主要测站的塑槽输沙需水量计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三黑小的来水来沙为输入条件,得到了黄河下游河道塑槽输沙需水量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维持黄河下游平滩流量为4000m3/s的塑槽输沙需水量区间。  相似文献   

12.
小浪底水库运用前后黄河下游河道河型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判别和分形维数计算等方法,以黄河下游铁谢—伊洛河口、花园口—黑岗口和夹河滩—高村三个典型游荡性河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1960年以来的主流摆幅、弯曲系数和主河槽宽深比等河势参数变化,以及小浪底水库修建前后下游游荡性河段的河型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初,除花园口—黑岗口河段仍表现为游荡河性外,其他两个河段因整治工程不断完善其游荡性均有明显减弱,河型趋于限制性弯曲方向发展。自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以来,三个研究河段的整体游荡程度显著减弱,河势趋于规划流路方向发展,特别是夹河滩—高村河段河势基本稳定。小浪底水库长期下泄低含沙小流量过程,水流动力减弱,加之不断完善的河道整治工程,是河势游荡程度显著减小、河势归顺及河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河槽萎缩与防洪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金池 《泥沙研究》2001,31(4):7-11
河道的形态是在一定边界条件下来水来沙过程长期塑造的结果,通过定性分析探讨了河道滩槽结构形成的机理,证明了天然河流中滩槽稳定结构是洪水与枯水长期作用的动态平衡结果,来水来沙条件的趋势性改变将导致滩槽结构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出现无明显主槽的局面,一些季节性河流的例子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推论,从黄河下游这些年河床变化的特征分析,如不能有效改变长期断流和主槽泥沙淤积状况,大堤约束较小的河南河段也有向无明显主槽的完全游荡性河流变化的趋势,顺堤行洪,大堤偎水的频率将大大增加,从防洪减灾角度出发,提出了黄河下游今后河道治理可能主要在于来水来源的合理调度,河道河势控制工程的管理和滩区防洪减灾软环境的建设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阐明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和出库水沙过程条件下各业径组泥沙在黄河下游河道纵向调整规律,提出主含沙洪水期宽浅河道的河床演变模型,并阐述了含含沙水流输送过程中水位急剧变化,汉量沿程增大异常现象产生的机理,分析了1855年黄河改走现河道100我年来下淳河道纵剖面发育过程,指出上前下游河道尚未达到均衡纵剖面,人类活动造砀 水沙减少及其过程变化引起了河道萎缩,系统分析了干流水库调节水沙对其下游河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黄河的水沙量及其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潼关水文站水量和输沙量大幅下降,已由1919~1959年期间的平均水量426亿m3/年、输沙量16亿t/年下降到2000~2012年的231亿m3/年和2.76亿t/年,随着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持续开展,预计未来50~100年潼关站年平均水量和输沙量将逐步稳定在210亿m3/年左右和3亿t/年左右。水沙变化关系到治黄方略的制定,关系到黄河的长治久安。为了顺应黄河水沙的变化,确保黄河防洪安全,实现下游河道不改道、河床不抬高的治理目标,本文提出了新的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总体思路是:改造河道、解放滩区。具体措施包括:稳定主槽、缩窄河道、完建堤防、治理悬河、滩区分类。建议深入研究下游河道改造的方案与河道缩窄的可行性及其影响,为黄河下游河道改造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三大基本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断面极为宽浅,纵比降的塑造,以致河道严重淤积,是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的三大基本问题。黄河下游的主要特征是强烈游荡、严重淤积.这也是黄河一切灾难的主要原因.前者是断面太宽浅以及比降偏陡而直接引起的问题.河道形态由来水来沙搭配关系决定.水沙关系Qs=KQm的m值小于2.5的,属于大水来沙偏少而小水来沙偏多,滩地不易淤高而河槽易于淤浅,要形成多汊宽浅游荡性河流.反之,m大于2.5的则形成单股窄深蠕动性河流.黄河下游m约为2,故成为强烈游荡的宽浅河道.后者则是河道输沙能力的形成问题,是由纵、横断面的配合决定的.泥沙输移的沿程淤积分选,大量细颗粒长远输送而于几千年前就造成了偏小的纵比降,与宽浅的断面配合而成的输沙能力远小于流域来沙量,是黄河严重淤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基本特性与输沙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研究和实测资料分析方法对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的基本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多属于两相非均质流,与一般含沙水流具有相同的运动规律的结论。采用达西阻力公式形式,给出了适用于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的悬移运动阻力坡降及推移运动阻力坡降计算方法。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经常处于不平衡输沙状态,这种不平衡输沙条件下的河段排沙比大小不能反映平衡输沙条件下的河段输沙能力。因此,探讨了河段纵坡J、横断面参数M及泥沙粗细组成对输沙能力的影响,给出了以河道形态参数表达的河道输沙能力关系。分别以花园口河段和艾山河段为代表分析了黄河下游上、下河段输沙能力大小的沿程变化,发现相同流量下,上段河道输沙能力为下段河道的1.3~1.4倍。本文成果对研究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处理对策及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的效果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渭河下游近期河道萎缩特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近十多年来 ,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和渭河下游来水来沙减少 ,渭河下游河道发生了明显的萎缩 ,出现了“小流量 ,高水位 ,大灾害”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渭河下游淤积速率增加 ,主槽束窄 ,过流能力显著降低 ,同流量水位升高 ,洪水传播时间延长 ,河势不稳 ,主流摆动增强 ,塌岸严重 ,支流口门淤堵 ,防洪形势十分严峻。作者在分析上述现象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降低潼关高程 ,渭河下游河道整治 ,北洛河尾闾改道 ,黄、渭汇流区治理 ,泾河东庄水库调水调沙运用 ,跨流域调水等渭河下游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小浪底水库对水沙的调控及下游河道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冲积性河流上修建水库后,由于对水沙的调节,下游河道将发生相应调整,直至和新的水沙条件相适应。小浪底水库位于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部位,1999年10月25日下闸蓄水,目前水库仍处于拦沙初期的运用阶段,五年来以水库异重流排沙为主,期间进行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绝大多数中粗泥沙拦在库内,进入下游的水沙量和过程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下泄水流含沙量低、泥沙颗粒较细、洪峰调平、汛期(7-10月)水量减少、非汛期水量增大。在这种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持续冲刷,平滩流量增大,河槽趋于窄深、河床粗化,河势发生调整。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防洪减淤的贡献和当前下游河道出现的新情况。根据三门峡水库的经验,提出在"拦沙后期"水库下泄泥沙的级配控制、扩大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水库高含沙调控等水库水沙调控可能遇到的挑战。建议在"调沙减淤"的理念下,制定新的水库水沙调控模式和运行方式,建立包括水库以及下游河道在内的一整套水沙调控决策系统,以尽可能地延长水库寿命和确保下游河道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