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竖井进流水平旋转内消能泄水道的泄量特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牛争鸣  孙静  章晋雄 《水利学报》2003,34(1):0072-0077
本文从分析竖井进流水平旋转内消能泄水道的流态及影响因素出发,根据试验资料对其泄量特性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泄水道的流态、泄流量变化规律有非常明确的分区特性,不同的分区对流态与泄量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本文在该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泄量的基本计算公式、流量系数的变化规律和泄量计算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
水平旋转内消能泄水道环流空腔直径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本文从竖井进流水平旋转内消能汇水道影响环流空腔变化的因素出发,根据试验资料对其环流空腔直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泄水道环流空腔直径d0的变化规律有非常明确的分区特性,不同的分区对环流空腔直径d0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本文在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试验研究成果给出了d0的无因次综合变量函数的一般表达式、具体函数表达式和计算的经验公式。这些试验及分析成果对该种泄水道的水力特性的理论研究、分析计算和设计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水平旋转内消能泄水道的流态序列、分区特性及临界条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给出竖井进流水平旋转内消能泄水道的基本流态序列、过渡特性及临界水力条件。这种泄水道的流态可根据空腔环流内的气体压强、空腔直径和通气孔的通气量的变化规律分为淹没流流态、吸允流流态和自由流流态;空腔环流形成的水力条件为(H-h)/h大于2.5或Fr大于0.46;各流态转变过程中有明显的过渡段性质;在不同的流态分区内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水工混凝土过流面在高速水流作用下容易产生空化和空蚀破坏等缺陷,对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李家峡水电站三孔泄水建筑物运行水头60~70m,槽内最大流速39.9m/s~42.5m/s,泄槽明渠段底板抗冲蚀层剥蚀、脱空及龟裂现象较严重,最大剥蚀脱落面积达7m^2。2004年5月开始对右中孔泄水道第四、六、八、十段抗冲蚀层缺陷进行了试验性修复处理,选择出了一套适合三孔泄水道底板抗冲蚀层缺陷修复混凝土配合比及施工工艺,也为高寒地区泄水道抗冲蚀层缺陷处理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恒定总流的Bernoulli方程仅适用于恒定渐变流,而不能用来解有关恒定急变流的水力学问题。否则将会导致相当大的误差。为了分析和计算某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恒定急变流问题,本文提出了恒定急变流的能量方程,并应用这一方程从理论上导出溢流坝反弧收缩水深、坝体泄水道流量以及侧壁孔口流速等的计算公式。为了验证,在溢流坝水工模型上进行了反弧收缩水深的观测。公式计算结果与观测资料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6.
急流收缩段是明流泄水道常用于连接上、下两种不同宽度的衔接形式。由于来流急,在收缩段内产生冲击波.恶化收缩段和下游泄水道流态.对急流收缩段冲击波克服措施有很多研究成果,各有其不同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但不能根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收缩段体形,扩大了适用范围,有效地克服了冲击波,并提供了这种新体形的水力设计.  相似文献   

7.
冰盖下散粒体泥沙起动流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水槽试验,对模拟冰盖流的河床泥沙起动流速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冰盖流下河床泥沙起动流速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冰盖下泥沙卢动流速与冰盖及槽底糙度的相对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8.
李家峡水电站上游来水丰富,汛期泄水历时长,泄水量大,运投多年后出现泄水道底板、边墙多处冲蚀破坏。针对泄水道缺陷原因和修复施工效果的评析,优化选择了微膨胀防裂硅粉混凝土、环氧砂浆和胶泥等修复材料。根据修复后泄水道运行情况,表明本工程选择的泄水道缺陷修复方案、材料及施工工艺可在高海拔、高水头、高流速的类似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水槽试验,对模拟冰盖流的河床泥沙起动流速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冰盖流下河床泥沙起动流速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冰盖下泥沙起动流速与冰盖及槽底糙率的相对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0.
压力缝隙螺旋流边壁切应力及压力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压力缝隙螺旋流中实测流动角变化规律的分析,探讨流速,边壁切应力的计算,以及边壁切应力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计算压力分布,并与实验值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具有双向过流的特点,进/出水口自身体型参数对其水力特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但连接的输水隧洞布置型式也同样会影响进/出水口水力特性,若输水隧洞布置不恰当,将可能导致进/出水口出现不利的水力特性。利用RSM紊流模型,以某侧式进/出水口为研究对象,在进/出水口体型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出流工况不同隧洞坡角对进/出水口内部流态、拦污栅断面流速不均匀系数、水头损失系数及流量分配等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隧洞坡角等于扩散段垂向扩散角时,进/出水口内部流态较好,反向流速区的沿程范围、拦污栅断面流速不均匀系数及水头损失系数均最小。因此,当进/出水口扩散段垂向扩散角不大且各隧洞坡角均满足地形、地质条件的情况下,隧洞坡角等于扩散段垂向扩散角时,可获得较优的水力特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水流的初生空化特性,对其发生发展过程在模型和原型进行系统的试验观测。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水流的初生空化和空蚀可以利用常压水洞来模拟。与减压箱试验结果的比较可知常压水洞更可信和合理。水流的初生空化噪声频率不仅与汽化压力和流体的特性有关,而且还与流体的环境压力分布和速度分布有关,与空化类型关系更为密切。试验和计算表明初生空化噪声频率的分布频段为10kHz—12.5kHz。  相似文献   

13.
基于VOF法和k-ε紊流模型,对二滩1#泄洪洞进行了全流道三维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了泄洪洞的流场及速度场、压力分布、水相分布及空腔、流速矢量等水力特征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在原有体型通气孔侧墙部位,水流掺气不充分,出现局部负压,是造成该部位发生空蚀破坏的主要原因。本文所采用的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可以成为研究泄洪洞水力特征和掺气减蚀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超长有压引水隧洞的水力特性过程,以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和变态模型试验的数据比较,验证了变态模型模拟的真实性,并且认识了超长有压引水隧洞的波动周期长、衰减慢等水体振荡特性。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西线阿安引水隧洞水力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西线阿安引水隧洞具有水头高、流速急、定流量、变闸门开度、水位变幅大等特点,借助于水工模型试验对输水洞在不同工况运用下的水流流态、泄流能力、压力特性及关键部位的空化特性、闸门区水流特性、消能工体型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分析,并对洞内消能工体型进行优化。在工作闸门区突扩跌坎处,选择合适的体型并严格控制表面不平整度,可达到防止或减小空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水力特性,旋转水流在水平旋流洞内形成的非均匀内水压力沿程变幅大,各部位结构受力差异大,不便于结构设计.该文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水平旋流洞典型断面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其应力分布,结合加筋和运行期放空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应力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平旋流洞末端的阻塞在减缓水平洞流速的同时,会引起局部应力增大,应考虑加环向钢筋等措施;当环向钢筋不能有效降低结构应力值时,可考虑设置钢衬或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既可以提高隧洞的结构抗力,又可以起到防止和减轻空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水流充分掺气可以避免高流速泄洪设施发生空蚀,但也会改变相关水力特性。通过对某大坝泄洪洞掺气设施水力模型试验及关于水流表面自掺气发生条件的相关分析,提出了在全程流速超过38 m/s,长度达550 m的明流洞内仅布置一级掺气设施的建议,较通常情况减少了两级;并针对泄洪洞出流方向与河道流向交角达60°的特点,研究提出了一种大差动异型鼻坎消能工。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表明,其挑流水舌沿河道纵向扩散良好,水舌外缘与河道对岸保持了30 m以上的安全距离。该泄洪洞建成后经历了高水头、较长时间的泄洪运行,明流洞和鼻坎消能工均无空蚀发生,但挑坎水舌却冲刷到对岸边坡。  相似文献   

18.
溪洛渡水电站泄洪洞事故闸门动水下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溪洛渡水电站泄洪洞具有泄量大、流速高等特点,事故闸门动水下门过程中的水力学特性以及门体结构的动力性能直接关系到泄洪洞运行的技术可行性和安全可靠性。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事故闸门关闭过程中泄洪洞内的水流流态、门体的水动力荷载特性以及门槽段动水压力特性、通气孔风速,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该闸门动水下门过程中的可靠性,通气孔风速特性和门槽段压力特性。  相似文献   

19.
以两河口水电站3#导流洞改建为复合式大坡降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为例,对大坡降水平旋流洞末端和导流洞之间的衔接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阻塞渐扩和阻塞突扩两种不同的衔接方式,并对两种旋流扩散体型局部流态及壁面压强、断面掺气浓度、旋流扩散轨迹等水力特性进行了量测与分析,得到各体型旋流扩散段流态及各项水力特性随上游水位变化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通过1∶30的水工模型对吉音水利枢纽竖井旋流泄洪洞的水流流态、压力分布、流量系数等水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进水口溢流堰末端增设掺气坎对进水口及竖井内流态及通气孔风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溢流堰末端增设掺气跌坎有利于减小溢流堰面的负压、防止空蚀破坏、简化进口体型设计,且有利于泄洪洞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