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区域水土流失评价对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宏观决策、规划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隶属度的区域水土流失定性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选取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区域特征指标,以径流场观测小区所获得数据为样本,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水土流失强度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隶属函数并依据隶属度划分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分类,然后应用GIS等技术工具提取评价单元的评价指标参数,由构造的多元隶属函数和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分类确定其对应的强度等级.该模型以鄂东大别山作为研究区域进行模型验证并与"三要素"专家规则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划分水土流失强度上更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2.
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空间对预防、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柳州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空间划定方案研究为例,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柳州市10个气象站多年降雨数据、DEM数据、土壤类型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计算了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再依据土壤抗蚀年限估算公式,将水土流失危险程度评价结果为极度或重度的区域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空间。结果表明柳州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空间面积为4120.70 km~2,占柳州市国土面积的22.16%。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技术的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本底数据库创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黑土区GPS监测数据与GIS-RS解译生成的土地类型,土壤侵蚀数据进行复合集成和叠加分析,提取到该区土壤侵蚀为类型,强度,土地利用现状的统计信息,并建立了相应的图形库和属性库,在GIS平台支持下,系统获得取和分析了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演变趋势,极大丰富了该区综合调查的基础资料,为重点治理和合理开发利用黑土资源提供了科学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以GIS技术为支撑,选取广东省秀水小流域为研究区,应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文中建立的小流域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进行叠加分析,分析秀水小流域水土流失潜在敏感性和现实敏感性的不同等级空间分布特征,得出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布图,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技术提取陡河库区流域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并运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E)测算水土流失强度等级。结果表明,陡河水库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属微度、轻度、中度、强度4级,其分布面积分别占71.24%,17.67%,10.23%,0.84%,水土流失以微度为主。强度水土流失集中分布于建设用地和坡度介于8°~18°的地带,该区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鉴于库区林草覆被质量较好,整体水土流失较弱,应注重分区管理与生态防治。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三道防线划分为对象,研究建立三道防线划分的指标体系,并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多准则评价(SMCE)等技术手段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北京山区进行三道防线和3种类型区域的划分,为北京山区以及547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TM8遥感数据,运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在GIS平台上定量提取水体流失信息,对渭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渭河小流域流域水土流失以微度为主,占区域面积的77.62%,强度水土流失呈斑点离散分布;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具有显著意义,水土流失量与旱地、园地、裸地和建设用地结构比呈正相关,与草地、林地呈负相关关系。Moran’sⅠ表明,微度水土流失区空间自相关性好、结构性稳定,应是区域水土流失防控法重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湖北灌区得到大力发展,土壤类型分布发生巨大改变,原有的森林以及草地改为耕地,营养物质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基于GIS建立空间数据库,应用SWAT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总氮与泥沙模拟。从模拟结果来看,在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极值分析,变为全森林和全林地之后,流域出口的产沙量以及总氮与流失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9.
基于GPS与GIS的水土流失因子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马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GPS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水土流失因子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用RTK-GPS进行外业测量,应用GIS技术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在此基础上提取土地利用类型、沟壑密度、地形坡度坡向等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技术上是可行的,可应用于水土流失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水土流失治理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治理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大量信息进行综合,并全面建立包括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在内的指标体系,能全面表征流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采用典型区域水土流失详查,从水土资源、生态与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了水土流失治理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根据建立的水土流失治理率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量化各指标,对各层次指标权重进行赋值,为典型区域健康综合评价作准备。  相似文献   

11.
以乌东德水电站坝区一典型区为例,详细介绍了土地利用现状及植被覆盖度的解译、坡度因子的提取、水土流失等级的划分及各专题数据库的生成,分析了试验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坡度及土壤侵蚀强度的分布状况,为金沙江水库建设、水土流失自动化监测及信息化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简要回顾了北京山区坡地水土流失计算方法,分析了径流小区推算区域水土流失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土壤流失方程和径流曲线数模型的坡地水土流失量计算方法,探讨了坡地水土流失量计算的具体步骤,并以2013年为例,计算了北京山区坡地年土壤流失量和径流量。本研究结果有较好的实用性,不仅提出了可以作为北京地区计算水土流失量的方法,而且可为其他地区测算辖区水土流失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念忠 《东北水利水电》2012,30(6):20-21,72
本文通过对黑土区中部和松嫩平原西北部的水土流失情况的监测,分析了东北黑土区的研究区2000-2010年期间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及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实施状况.监测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使得原有城市周边的农田被不断侵占,而粮食的需求又导致开荒面积增加和林地、草地及水域面积的逐渐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大.文中还提出了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自然条件独特复杂,水土流失特点与其它区域有很大差异,采取的治理措施也存在很大差异,国家颁布实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中,缺少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难以完全满足指导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的颁布实施,对规范和指导该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标准作为指导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规范性文件,总结了该区二十多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经验,内容全面扼要,条款清晰,科学实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控制施工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最终达到水土流失防治要求和预定目标,必须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以牛栏江-滇池引水工程为例,介绍了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施情况,并对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对工程监测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可为以后同类项目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全省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没有改变。搞好水土流失治理,关键在于认识。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突出生态效益,建设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7.
在黄土丘陵区煤矿的建设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进行详尽的水土保持设计并付诸实施,可以极大地减少煤矿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本文通过对吴家峁矿井工程的水土保持设计,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规划,可为工程的水土保持防治提供保障,为黄土丘陵区煤矿建设的水土保持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从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计、水土流失预测、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工作的思路、方法出发,介绍了工程区域的环境现状特点、环境影响特点、水土流失类型.阐述了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目标,论述了工程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对策措施.说明了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规划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9.
周存旭 《人民黄河》1996,18(2):28-30
在分析了河南省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危害之后,着重分析了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指出当前人不合理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发生和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自然状况、水土流失特点和当地近年来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了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区两种类型区的防治地策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曾红娟  朱永清 《人民长江》2017,48(12):26-29
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是监测工作的基础。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乌江上游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集中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立足于长期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管理、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这一根本出发点,提出了由1个流域监测中心站、5个省级监测总站和38个监测点组成的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思路,以及以协同站网区域监测、典型监测和人为水土流失监测为方法体系的不同尺度、不同对象的水土保持监测信息服务模式,旨在全面掌握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状况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