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近十几年黄河输沙量的突兀性减少是社会各界人士普遍未曾预料到的。黄河输沙量减少原因和未来趋势亟待研究,也需结合现状进一步提出新的适应策略。基于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黄河水沙变化等的长期研究,提出黄河输沙量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和认识:考虑到学科特点及发展水平,黄河输沙量以及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影响的研究"宜粗不宜细";黄河输沙量变化研究可以年代为时段开展对比分析,1979年之前可作为基准期;在流域及区域侵蚀产沙性降雨的相关研究中,宜把12 mm日降雨量作为临界侵蚀降雨量指标;加强淤地坝淤积记录反演研究,揭示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以解析坡面土壤侵蚀减少与沟道坝库工程拦蓄对黄河输沙量减少的贡献,明确当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向;强化黄河未来输沙量变化趋势及治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方向与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黄河治理开发重大实践的需求出发,回顾了我国关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深化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重大需求,就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研究方向与内容提出建议,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重力侵蚀规律、不同治理措施配置下坡面-沟道系统侵蚀产沙耦合关系及泥沙输移规律、植被措施作用下的水文效应和产流机制、土壤侵蚀产沙发生发展过程尺度转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模拟理论与技术等;研究途径包括建设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试验观测体系、运用土壤侵蚀模型模拟与反演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杨勤业 《人民黄河》1989,11(4):60-62
本文简述了黄土高原形成的地质背景,黄土堆积模式及分带,黄河水系的特点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历史时期植被的分布、人类活动引起的加速侵蚀,黄土高原空间范围及区域分异,小流域治理的意义,雨养农业、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等问题的初步研究成果的基本要点,并对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野外调查、遥感信息和土壤侵蚀模型等方法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计算,是开展区域土壤侵蚀长期变化监测的重要途径。选取位于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靖边县和位于西南土石山区的广西省横县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遥感信息,应用CSLE土壤侵蚀模型、水利部土壤侵蚀强度面蚀分级指标(三因子法),计算得到30m像元尺度土壤侵蚀模数,据此划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SLE土壤侵蚀模型计算结果总体优于三因子法;与三因子法和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相比,CSLE土壤侵蚀模型计算结果中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所占比例较大;应用土壤侵蚀模型对各因子进行监测和变化分析,有利于对区域土壤侵蚀变化开展长期监测并做出合理解释,但因子赋值对模型模拟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相关沉积、侵蚀地形、古土壤和侵蚀面等因素说明:黄土高原的侵蚀历史是由来已久的一个地质过程,而侵蚀又是发展的;侵蚀量的空间变化受控于自然因素,侵蚀量的时间变化受控于人类因素;沟谷侵蚀量的变化受沟谷面积和侵蚀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豫西黄河流域土壤侵蚀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现国 《人民黄河》2005,27(3):40-41
豫西黄河流域是黄土高原的东延部分,面积约为2.78万km^2,土壤侵蚀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每年流失土壤约3528万t,生态环境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豫西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影响土壤侵蚀因素的地域性差异,从而使域内土壤侵蚀表现出不同特征。该区内现有中等以上侵蚀面积13091km^2,占总面积的47%,其中强烈侵蚀面积4177km^2,年侵蚀模数在5000~10000t/km^2之间。  相似文献   

7.
豫西黄河流域土壤侵蚀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泥沙的产区之一.通过对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地质环境及形态类型的调查,分析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质环境特征,主要考虑地形地貌类型和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将研究区土壤侵蚀环境类型划分为基岩山地丘陵侵蚀、黄土塬梁峁丘陵侵蚀、河谷侵蚀三类.  相似文献   

8.
陇东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人文因素及经济损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13个主要的人类活动指标因子,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计算人类活动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联度指数,探讨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干扰度,并建立驱动力定量模型;采用替代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恢复费用法对陇东黄土高原项目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坡耕地面积比重和人口密度是陇东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主要驱动力;项目区2004年度的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达5734万元。  相似文献   

9.
对黄河下游存在的河道淤积、地面沉降、松软土分布广泛、水质污染、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岸侵蚀崩塌、海平面变化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对黄河大堤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的主要对策为:①从地质学、生物学、海洋学、地球化学、生态环境学等多学科入手,综合研究这些问题间的关系;②要着重研究黄河下游河道带地貌、微地貌,尤其是二级悬河的形成与演化规律;③要着重对黄河下游区域基底断裂的分布、活动性及地震问题进行研究,加强对活动断裂两盘的活动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并分析其对黄河河道演化的影响;④应把黄河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加强对黄河中游泥沙的来源、运移、侵蚀和下游泥沙落淤的规律进行研究;⑤从新构造运动入手,分析研究海岸带地质作用、海平面的变化对黄河河床冲淤规律的影响以及在黄河下游河道演化中的作用;⑥应开展针对不良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监测、预报工作,防止或减少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沿黄经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咸阳黄土高原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之一.该区域内黄土分布连续,地层发育完正,厚度大,具有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形态,大地貌与大地构造单位总是紧密联系着的;而咸阳黄土高原现在的侵蚀地貌,则是经过了古代侵蚀和现代侵蚀发育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黄河泥沙来源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给出泥沙来源的涵义及确定泥沙来源的一些方法的基础上,对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及粗泥沙来源区的研究作了重点评述,简述了有关黄河泥沙来源区侵蚀产沙部位的研究成果及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及其分布状况。同时,指出了目前黄河泥沙来源研究的一些不足和以后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洪水期断面调整对过洪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位表现是水流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客观反映。对于不同的河流二者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一般河流,河床变形不显著,水位主要依赖于流量的大小而变化;而像黄河这样的多沙河流,周界变化迅速,尤其是洪水期,槽冲滩淤,涨冲落淤,断面调整对水位影响很大。文中从定性到定量对中低含沙量的各级洪水,主槽冲刷对过洪能力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成果对防洪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河流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淤积作用、冲刷侵蚀作用和渗流潜蚀,其中黄河下游的淤积作用是最主要的河流动力地质作用。对黄河下游河流动力地质作用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河流地貌断面形态与输水输沙能力有较大关系;河势变化,尤其是河势突变对河流安全运行有重要影响;渗流潜蚀作用降低和改变土体介质的力学强度和物理性状,可引发渗漏、沙沸、流土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和堤岸溃决险情。  相似文献   

14.
曹金亮  张佳 《人民黄河》2006,28(12):52-54
通过岩土侵蚀地质环境条件及侵蚀类型调查研究,分析了黄河中游岩土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易侵蚀岩土特征、地貌特征等。在此基础上,依据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及侵蚀动力特征,将黄河中游岩土侵蚀分为风蚀沙丘草滩型、风蚀水蚀盖沙黄土梁峁沟壑型、重力侵蚀水蚀风蚀片沙石质丘陵型、水蚀重力侵蚀黄土地貌型、重力侵蚀基岩山地型、河谷川道型、人力侵蚀矿业开采型等7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胡春宏  张治昊 《水利学报》2020,51(9):1015-1025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黄河干流河道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及其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河道冲淤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是随着不同时段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今后一个时期内,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为0.4亿t/a左右;黄河中下游河道及河口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为3亿t/a左右。通过水沙调控和河道整治等综合措施,未来将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年输沙量控制在0.4亿t/a左右,可塑造与维持平滩流量约2000 m~3/s左右的输水输沙通道,宁蒙河段基本实现河道冲淤平衡;将黄河中下游河道及河口年输沙量控制在3亿t/a左右,则潼关高程可基本实现升降平衡,稳定在328 m左右,下游河道可塑造与维持平滩流量4000 m~3/s左右的中水河槽,基本实现河道冲淤平衡;河口基本实现海岸淤蚀平衡,保持流路相对稳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也存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治理效果不显著的临界状态,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治理度,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各种措施减沙的临界阈值,本文提出未来通过科学调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将入黄年沙量控制在3亿t/a左右,达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与黄河干流河道输沙的平衡,为未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确定了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冲积河流的侧向演变过程并开展模拟预测,采用河道冲刷及河岸稳定性等理论探讨岸滩的崩退模式和崩退速率。根据河岸崩塌机理及崩体塌落到水中后冲刷形式的不同,提出3种岸滩崩退模式,分别为挫崩滑塌冲刷崩退模式、挫崩倒塌冲刷崩退模式和落崩冲刷崩退模式。结合河岸的侧向淘刷、河床的纵向冲刷以及河岸崩塌的临界状态,推导了3种岸滩崩退模式的崩退速率计算公式,并利用长江和黄河的水文、河岸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长江和黄河的河岸岸滩崩退速率估算值与实际崩退速率基本相符,所建立的岸滩崩退模式和崩退速率计算公式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黄河中游土壤侵蚀自然背景值的推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研究,首先确定先秦至西汉时期为推估黄河中游土壤侵蚀背景值的年代。然后根据由黄河冲积扇的堆积量和古黄河口泥沙淤积量两种途径的推估结果,经综合考虑后认为,在历史上人类活动较小情况下,黄河中游土壤侵蚀的自然背景值为每年6.5-10亿t。  相似文献   

18.
针对黄河上游一级支流祖厉河的河源区河川径流及泥沙变化对气候的响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运用水文统计学方法对30多年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祖厉河上游源区的径流、泥沙对研究区的气候变化敏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温显著升高,蒸发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两者变化速率高于黄河上游及全球变化速率,分别为0.75℃/10a和34.8 mm/10a。同时降水呈现减少趋势,河道径流和泥沙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减少,自2000年以来,祖厉河上游基本断流,1997年发生径流突变以及降水-径流、径流-泥沙关系的变化。而人类保护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有效减少了土壤侵蚀,泥沙的突变时间有所延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按照新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灌区现代化建设的相关要求,通过分析引黄灌区在现代化改造实施中的水土流失特点,结合引黄灌区自身特点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并总结水土流失防治策略,提出了引黄灌区现代化改造中各防治分区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结束后的水土保持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